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异的存在,他的代表作《桥》通过玄妙的构思、跳跃的语言、浓缩的意象,构成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合一的诗意画面,极具意境美.废名的《桥》颇具图像叙事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为时间的空间化、空间的时间化和语言的场景化.文章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出发,结合《桥》进行阐述,分析文本背后的图像叙事的表达形式,以窥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孙犁,四十年前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小说《荷花淀》时,他的作品就被人们誉为是“一个将要产生好作品的信号”。的确,他所描绘的那一幅幅冀中人民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至今还使人难以忘怀。孙犁作品之所以这样充满诗情画意、隽永清新,与他作品中描绘的一幅幅风俗画是分不开的。 一  相似文献   

3.
姜贻斌长篇小说《火鲤鱼》,运用传统艺术技巧和现代魔幻手法,描绘了一幅中国乡村社会几十年发展变迁的美丽而宁静、喧嚣而忧伤的风俗画,表现了卑微乡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对幸福的勇敢追寻,是我国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重大收获。  相似文献   

4.
《清明上河图》的命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人张择端的艺术杰作《清明上河图》,历来的收藏家、鉴赏家、评论家,基本上认为是一幅巨型历史风俗画,是画北宋首都清明时节风物的。因此,对该图的命名,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提出疑义,这应当说是一个解决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在塑造人物时匠心独运,以虚实相生的意象化手法抓取人物的精髓和独特气质,以类型化手法表现人物所属群体的典型特征,以场景烘托、意象隐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角色分身术体现人物主体的矛盾和复杂之处,塑造了一系列既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又能体现某一群体的类型化特质,还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人物形象,使他的小说呈现了浓厚的诗化风格、风俗画色彩以及对话性和复调性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散文名篇《风景谈》寓情于景,水乳交融,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抗日军民发展生产、坚持抗战的斗争精神,委婉含蓄地暗示人们民族解放的希望所在。作者“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将生活体验熔铸于舒卷自如的一幅幅艺术画面,既描就瑰丽多姿的风景画,又构成移人性情的风俗画,尤其是在色彩、声音、形态等景物描写方面尤为成功。  相似文献   

7.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诗歌的模糊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依托夜泊生活片断,精选意象,冷暖交融,为读者勾勒了一幅主旨丰富、意象模糊的素描图。以"模糊美"为切入点,从语义模糊美、句法模糊美、意象模糊美和主题模糊美四方面解读《枫桥夜泊》的模糊美,对模糊美学介入诗歌欣赏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婚恋及其成年后曲折的情感体验 ,不仅影响着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还使作家最终回到精神家园 ,创作出一幅幅凄婉、生动的故乡风俗画  相似文献   

9.
在《牡丹亭》中,花园是一个特殊的叙事空间和不断出现的意象。花园意象是一种包含了整体意象和意象载体的双重结构。在梳理归纳作者在文本中有关花园意象的描写行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文本中运用片段化描写和神秘化处理的两种方法,构造出了花园这个叙事空间。而这种空间在《牡丹亭》的整体叙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师陀乡土小说中的空间感极强。作者运用意象剪裁和意象连缀的艺术方法,通过“蒙太奇”式的空间转换和空间并置的艺术处理,使小说的空间呈现犹如一幅幅画面,给人以陌生化和新奇感,也使小说中的空间场景意义扩展,韵味十足。小说的主题也因小说空间的意象化的画面营构而诗性凸显。  相似文献   

11.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但是从现代隐逸派和现代隐逸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废名受到周作人的影响加之其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隐居,是现代隐逸派的忠实实践者.在文学上,他创作的《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田园世界.在废名的小说中,桥、塔、坟等意象都具有隐逸的哲学意蕴.他塑造的人物如小林、莫须有先生、陈聋子等人也是废名隐士人格的外化,是隐士原型的变形.废名的这种语言和审美风格直接影响了沈从文.从周作人到废名,从废名到沈从文,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后者又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可以说,废名在现代隐逸派,在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人物心理分析运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创作在他们整个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作家努力探索新题材、新形式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3.
废名是京派前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促进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废名的代表作《桥》为例,从非情节化的散文诗式结构、归隐与禅心的静寂意境、简洁幽深的诗化语言三个方面对废名诗体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晚清小说理论变革是晚清“小说革界命”的重要助推器,理论家们普遍存中西比较视野,从文类、体例、题材、人物、情节、结构、思想内涵与审美风格等方面对中西小说进行了全方位比较,亦关注到中西作者观与读者观的差异。晚清理论家们的中西小说比较多零碎且立场有偏颇嫌疑,但他们自比较中获得了革新旧小说的动力与方法,最终促成中国小说和小说理论由古典向现代转型,是中国小说现代性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自20世纪80年代初再次登上文坛,就以其小说淡雅平和的独特风格引起文坛的瞩目。作者受传统文化熏陶,其小说中蕴含着中国文人画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精神,其代表作《受戒》便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简约、淡雅和玄远之风。汪曾祺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呈现,是对中国传统文脉的继承,亦是对民族精神复兴的守望。  相似文献   

16.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丁、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 “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 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刹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素有"中国婚姻第一写手"之称的女作家王海鸰创作出版了系列婚恋题材小说,她用"冷静而近乎残忍"的写实手法阐述婚姻困惑从而引发社会思考。文章探析了她情感心理中对男人迷信的破灭、人生成功的喜悦及婚姻否定观对其小说创作主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说和绘画同属艺术范畴,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特征不仅仅是外部影响的问题,而且也是小说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内部存在的需要。现代小说的绘画性特征首先是通过语词描绘的可观性而获得的。另外,从审美共性、审美个性的层次分析,现代小说的绘画性特征也是其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必要性因素。现代小说因其绘画性特征的存在,其美学风格更加丰饶多姿。  相似文献   

19.
萧红小说具有诗化、散文化特征已是研究界公认的结论,其散文的"小说化"却少有人论及。本文以叙事学理论方法,从散文叙述的时间性、人物形象刻画和叙述人称三方面,重点分析了萧红散文的代表作,阐述了鲁迅对萧红创作"越轨的笔致"评价中所包含的"文体无意识"内涵,指出应避免因文类划分而割裂对萧红创作风格的整体探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少功以《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为代表的系列作品,对以跨界、杂糅、片断化为主要特点的新型文体进行了自觉的、不懈的探索。这类韩式文体作品在叙事上呈现出散点结构、片断表达、自由组合、系列叙事、第一人称视角等共同特征,打通了短篇与长篇的界限,以主题一致、人物关联、独立成篇又相沿成列的方式,构成分散而又完整、看似无关实则有内在逻辑结构的长篇系列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