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策的放宽,使基督教在全国快速传播,同样在东北地区的传播速度也在加快。基督教在东北地区的快速传播对人际关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与全国相似的普遍性,也有东北地区的特殊性;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正确面对这些影响,恰当地加以引导,会有益于基督教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的东北社会以及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亦是新疆多宗教格局的现实构成部分。目前新疆的基督教传播活动呈现出无序蔓延和快速发展之势。文章通过对新疆基督教传播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基督教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会、教堂、场所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经济实体的很少,基本上还是信仰的团体,不是经济组织。个别基督教会有少量的实体,其收入不多只用于自养,对社会经济影响不大。他们的某些主张和行动客观上有积极影响,但其伦理思想是通过宗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和正统思想教育的原发点、宣传方式、落脚点不一样。基督教徒参加社会工作与非教徒无异,涉及各行各业,其中以最基本的劳动者为多,经济建设有他们的贡献。贯彻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和党的宗教政策,要正确看待基督教迅速传播对经济的影响,做到尊重基督教的组织活动和基督教徒的信仰,接纳和鼓励他们善良的行为,但也要看到这些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东西是包在宗教外衣里面的,有消极退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生活、工作的人中,绝大多数人只知道新疆有伊斯兰教、佛教,而对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知者甚少,对于它的了解研究更是为数甚微。在新疆信奉基督教的人并不多,主要是在汉族中有少数人信奉。基督教一般广义地说是指对所有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狭义的督基教则指我国对基督教新教的称谓。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地区,唐代即已有基督教活动,至元代,已发展成相当规模。只是到了明代以后,新疆基督教才逐步衰落,以至消失,清末又重新传入。据《新疆图志·交涉志》记载:“案查新疆教堂之设,实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法国神甫石天基、教士梁明德于伊犁宁远城外东梁上设立天主堂一所,实为外人入新传教之始”。但在《新疆图志·交涉志》中,则记载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天主教教士石天基来新疆绥定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乃至所有宗教与政治的关联性是必然的,只不过或者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对立,或者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西方世界的宗教渗透不容忽视,基于此必须引导基督教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东北地区基督教的宗教活动做到了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东北地区基督教迅速传播对民族关系没有造成负面影响,但对中共党员的信仰有冲击,对信徒的政治态度稍有影响。应该正确对待东北地区基督教的迅速传播,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在新时期这一点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同为西方传入的宗教文化 ,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无论是在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传播的途径及方式、对贵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都完全不同。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对于研究西方宗教文化对贵州的影响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是新疆历史上流传的诸种宗教之一,也是新疆地区目前流传的宗教之一。近些年来,基督教在新疆一些地方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就若干问题做了研究,撰成此文。  相似文献   

9.
刘有安  张俊明 《新疆社会科学》2013,(4):70-75,149,150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信众不断增加,传播区域不断扩大,已开始向多民族杂居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传播,其原因主要有国外基督教渗透、国内教会组织的传播及个人信教.对民族众多、宗教多元的地区,基督教的快速发展对当地的民族关系、我国的文化安全等都将造成一定影响,作者以甘宁青地区为例做了具体分析,提出必须依法加强对基督教的管理,打击非法传教活动,加强民族宗教问题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在华传播与科学技术的关联是中华基督教史的特点。本文以此为认识轴线,将基督教在华传播分为唐元、明末清初、近代中国三个时期,以科学和宗教结合为视角,探述不同时期传教士在华科学活动的特点及对基督教传播、中西方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早在唐代,来自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时称“景教”),就同我北方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一起,在突厥属蒙古各部落中同时传播。蒙元时期,由于蒙古统治阶级采取宗教平等的政策,使基督教同萨满教以及后期的喇嘛教等少数有影响的教派,又成为支配蒙古社会的一支重要的宗教势力。然而,这样一个传蒙数百年的西方教派,并未象其它东方教派一样,能够长期植根于蒙古民族之中。元朝灭亡之后,竟出人意料的突然消逝,在蒙古民族史上留下一桩长久未决的历史疑案。基督教在早期蒙古民族中的传播与消失,固然有其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主要有四次.基于平等的文化交流,基督教与元、唐、明各朝的政治法律之间几乎未见发生直接的内在联系.而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华的第四次传播,无论是在观念还是在制度乃至学科建设层面,都对中华法律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梁发及岭南基督教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发其人,由于中国史籍对他并没有留下多少直接的纪录,因而鲜为人知。知之者,亦多有误解,当人们偶尔地提起他的时候,这位曾对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有过深刻、积极的影响,并在中国基督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虔诚信徒,竟往往被视为“叛逆者”。因为他所作出的人生抉择,以及为传播基督福音所作的种种努力,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因而梁发和他抛诸身后的一切,就不得不充当历史运动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历史事变。对于这位有过种种非难的人物,要真正认识他、理解他固然困难,恰如其分地评价他更非易事。本文拟对梁发及其在岭南传播基督教的影响,作一次历史的检视,并对十九世纪中西文化的撞击作些反思。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天主教、基督教在河湟流域传播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就河湟流域民间信仰与基督教间的互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天主教、基督教在乡村社会传播须植根于民间信仰这一文化土壤,与此同时,依托宗族、村落、部落等民间信仰祭祀圈、信仰圈具有一定自我保护封闭功能,对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力。  相似文献   

15.
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跃在青岛崂山山区的民间秘密宗教金丹教成员,在其首领带领下集体加入基督教长老会。金丹教徒放弃原有信仰而改信基督教,主要是迫于官府严控严打的压力;长老会吸纳金丹教徒的理由是二者教义的相似。金丹教成员的加入打破了长老会多年传教艰难的困局,使基督教传播在青岛得到较快发展,为传统乡村社会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晓鹏 《兰州学刊》2005,12(5):98-100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人类善的目的,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面对的却是技术异化,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如何超越技术异化是当代每一个思想家都密切关注的问题.基督教对于技术异化既有推波助澜的一面,又有深刻反思自身,超越技术异化的一面.从基督教独特的视域中,反思技术异化的根源,探讨超越技术异化的途径无疑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基督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构型中的市场逻辑在精神层面有着质的影响.在明末清初开始的四百年的基督教文化传播历程中,天主教和新教前后相续,同儒家思想和支配结构一起,最终完成了现代文化之网的三角构型.文章以利玛窦和马礼逊这两位天主教和新教领军人物对宗教偶像崇拜问题的差异为切入点,分析了从天主教到新教的演变对中国文化构型中市场逻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刘天路 《东岳论丛》2003,24(5):35-40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国基督教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世俗化的趋向。基督教大学中国化的进程,更进一步地推动了这些学校世俗化的发展。中国基督教大学在适应中国社会的教育需求、努力提高其教育水平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试图防止世俗化趋向影响其基督教性质,以实现其"更中国化、更有效率、更具基督教性质"的目标。这些努力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改变中国基督教大学之中国化、现代化和世俗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聂思脱里派基督教 (当时称景教 )于唐初传入中国 ,唐武宗会昌五年 ( 84 5年 )灭佛后 ,基督教在中国内地渐趋绝灭。元代基督教再次传入中国 ,聂思脱里派与圣方济各会基督教在元代统称“也里可温”。本文通过考察基督教在江苏镇江、常州、扬州地区的传播情况 ,进一步探讨元代基督教不能广泛传播和元亡后基督教再次在中国内地湮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昭通市农村基督教问题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理论,为我国宗教的社会存在指出了方向.昭通市农村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农村社会的特点,其拓展态势是诸多现实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基督教的存在对昭通农村社会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加快散居民族地区脱贫步伐,保证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注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村基督教存在与社会相协调的不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