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实现多学科交叉研究,共同担负起推进经济、社会、科学、文明全面发展的历史任务。大力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对于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哲学社会科学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本质、特征、方法,以及科研管理、信息交流和成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创新劳动是对自有人类劳动就一直存在的一种劳动现象的新概括。创新劳动不仅创造人类尚未有或部分尚未有的新的使用价值 ,而且创造超常价值、特别是超常剩余价值 ,因此创新劳动及其创新成果是核心生产力。创新劳动与重复劳动的对立统一、辩证运动 ,推动生产力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 ,并通过创新劳动及其成果 ,特别是重大创新成果实现跃进式发展和革命性进步。创新劳动及其成果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都得到科学定位 ,是一种最有利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模式 ,全面实现这种模式就是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 ,特别是跃进式发展和革命性进步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精神产品是精神生产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所创造出来的,能够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作为精神生产者的创造物,是一种精神客体,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因而它与社会主体之间具有多种价值关系;它本身具有多种价值属性。 1.精神产品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各种精神产品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能满足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因此具有巨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自然科学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斗争经验的结晶,是自然规律的正确反映;社会科学则是人类改造社会的经验的结晶,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它们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科研组织管理工作的责任和任务越来越重大,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科研管理的性质社会科学的学科门类很多,在我国现行的一级学科就有25个。过去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的个人活动较多。现代的社会科学研究固然也离不开个人创造,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向社会科学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这些重大问题靠某一个学科或某一个专家学者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甚至是同自然科学诸学科人员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完成这样大的任务,就需要组织,就需要指挥,更需要决策,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对人的存在、人类彼此之间的结构关系、人类存在的精神力量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科技制度进行理性反思的科学,理所当然地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发展的。由此,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理论视野、思想方法等等都应当随之而不...  相似文献   

6.
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科学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地位与作用的新起点马克思曾经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①可以说,大多数人文社会现象所具有的本质规定和数量特征,是在一定的具体的时间阶段中获得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必然地发生变化。本文考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基本理论问题就是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开始,因为它赋予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以全新的规定性,使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开始了内外求索的崭新历程。袁贵仁先生说:实践标准大讨论对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科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科学创新是由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运用新思想、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对社会现象包括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独特的具有超越性质的理性加工,并将这种理性加工成果成功转化为社会财富的科学探索活动.社会科学创新具有新颖性、独特性、超越性三个显著特点,其中超越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社会科学创新对于确保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提高人的创造素质、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构建合理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确立了历史起点,也开启了其百年建构的历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战略部署就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百年建构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产生了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创造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取得了系列重大成就,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人和自然的关系(亦或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历史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问题是全部哲学中十分重大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对于这一关系的理解关系到我们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等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关系到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深入探讨。近年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文章很多,本文拟结合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见解  相似文献   

10.
“科学创造活动”是指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探索未知客观对象的内在特征以及其它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创造出具有广泛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科学理论体系或实际应用产品的实践活动。它存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各个领域之中,包括科学理论的创立和科学技术的发明等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是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是以人们勇于开拓、创新,逐步加深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断地产生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硕果为重要标志的。因而科学创造活动以及山其带来的成果,对于人类社  相似文献   

11.
历史本质问题是历史哲学的最高问题。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对“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而历史认识的最高视野,则是历史的社会价值观点。作者首先分析了生产实践本身的双重价值意义,认为一切社会历史实践,本质上都是人们通过对象客体价值的创造,来实现人的主体价值的活动。文章又从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的追求活动,进一步提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层本质,是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文章通过人的“双重生命价值”的分析,论证了社会价值的本质取决于人的类价值和类本质,其表现形式是人以“自在生命价值”为基础对“自为生命价值”的追求;而其实质内容则是人对人自身类本质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最后,作者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规律观点及其人和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为依据,进一步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规律和最深层本质,是人们通过他们个体本质、群体本质的实践创造活动,去不断追求、创造和实现人之为人的类本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制度文明是我国理论界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和新命题。制度文明问题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但对该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人和广泛.制度文明作为一个概念,是指人类创造和改造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及社会生活的成果。社会关系的规范化即社会制度,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的规范化就形成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及其更替反映着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确定的结构形式,也是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成果。社会关系的制度化是制度文明的根本标志。除此之外,人类的社会活动与生活的体系化,也构成了制度文…  相似文献   

13.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比例关系研究到本世纪末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人口问题的关系,就必须首先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发展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的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指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发展速度和人口再生产的增长速度之间一定的数量对比关系。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协调发展的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的平衡和发展速度有极大关系。事实上,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两种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都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生产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社会再生产也同样有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这两种生产、再生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关系,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形成一定的数量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社会的前提规定为四重关系: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历史关系、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类主体本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存在.他们认为在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前提;在人对人的关系中,体现出交往实践的发展.他们还提出生产与交往具有同构性;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社会化进程具有内在关联;任何实践都是社会中的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相关联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是择优推介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文摘类期刊 ,其学术背景深厚 ,涵盖范围广泛。它强调学术品位 ,突出问题意识 ,倡导理论创新 ,兼及新知文趣。为开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境界 ,扩大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影响 ,它力求综合反映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有深刻见解的学术成果 ,敏锐追踪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引导作用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 ,积极关注基于科学批判精神并在学术层面展开的争鸣与评论 ,精心提炼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论著精华。在广泛收集、严格筛选和着意梳理信息的基础上 ,它已形成集学术性…  相似文献   

16.
严宗泽 《创新》2013,(3):34-38
考察现代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发现既有人与自然解决方式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实践根源。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可透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出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达成人类的文化自觉。当代文化哲学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在场"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态文化意识的形成",出场"则反映在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文化自觉。真正赋予社会发展以一种目的性的关怀,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自觉及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17.
吴宁  田伟宏 《探求》2004,20(1):65-67,41
非理性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或能力,不仅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相关,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在研究主体方面,激情是其进行研究的动力,信念是其进行研究的保证,而直觉、灵感和体悟等则是其进行创造的重要途径;在研究客体方面,人及其活动的非理性特点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切入点和视角;在研究方法方面,客体特点不仅决定了非理性方法的必要性,而且一些非理性方法在实践中也证明了其独特的积极性;在研究成果方面,蕴含适度的非理性成分,不仅能增强其个性与审美价值,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外关于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关系问题的讨论,经常有这样一些观点:科学技术革命同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例如,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危机,人口爆炸以及核战争对人类的威胁,从而,有人说科学技术发展不等于人类的真正发展;也有人说,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这就产生各式各样的发展理论.在所有这些理论中,绝大多数是以人的自我实现和人的福利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基础,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这样,在我们面前就出现一幅综合的发展蓝图,它既包括物质的,又考虑到人的福利、解放、自我实现以及社会平等和正义.要绘制和实现这幅蓝图,又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与人文科学的通力合作.过去单纯应用于发展生产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现在又用来消除由于工业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与祸害.在今后的发展中,已不能听任科学技术的盲目前进,它们必须受社会科学,乃至人文科学的指导和控制.国外关于这方面的议论,提出的一些问题,似乎也值得我们加以考虑.这里仅从我们新近收到的有关材料中选译一部分,供关心和研究这方面问题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长成 《创新》2015,9(1):54-58,127
在面对时代难题的过程中,马克思等人阐发了文化创造活动的根基、文化创造活动的阻碍、文化创造活动的理想,初步解答了文化何以可能、文化的发展如何可能、文化的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杨晔 《社科纵横》2007,22(11):139-141
色彩本是一种自然存在,但经由人之手,就成为人类文化历史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研究色彩与文化历史的关系,不仅可以有力拓展历史地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也可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人类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某些重要问题。但以往的研究却很少有人对此加以关注。本文正是从这一历史空缺中走入,通过"色彩与地域文化"、"色彩与政治"、"色彩与认知"、"色彩与社会人生"、"色彩与历史选择"五个方面,对色彩与中国历史地理的关系进行了集中而又颇具拓展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