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3期发表了王滋源《杜甫<喜雨>诗是反对农民起义的吗?》的文章,认为,郭老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喜雨》诗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杜甫所言之“洗”,“是‘雨洗娟娟静’之洗,是‘一洗苍生忧’之洗,而不是清洗什么‘盗贼’”。愚见以为,王滋源的看法却恰是“站不住脚的”,而郭老认为“滂沱洗吴越”就是杜甫希望痛洗农民起义军的意见才是正确的。何以见得呢?王滋源首先是从农民起义的范围,对郭老的解释进行反驳的。他对“吴越”的理解太拘泥了。所谓“吴”或“越”,在诗  相似文献   

2.
1980年第6期《人文杂志》载杨柳同志《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以下简称“杨文”),评述近年来对李商隐诗的研究,选题是好的。李商隐诗是唐诗中既著名又难理解的诗,对不同的解释进行探讨,是有好处的。若能科学地评述李诗研究中的优缺点,肯定研究成果,指出不良倾向,用实际范例,提供较好的研究方法,确能促进李诗的研究。但杨文不是这样,而是简单地把他不同意的解释,都斥为“疏于考证”、“挟典藻之词,而乏实征之功”、“以‘意逆’代替‘钩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562页讲到“消息”一词时说:“‘消’是‘灭’,‘息’是‘生’(文选七发李善注),‘消息’本是等立仂语,等于说‘消长’”。“到了第五、六世纪以后,‘消息’才有‘音信’的意义。”并以南朝梁元帝诗和唐代骆宾王、李白、杜甫的诗句为例。我们认为,“消息”作为“音信”的意义,在公元三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如东汉末年蔡琰的《悲愤诗》:“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西晋陈寿著的《三国志》中“消息”已经普遍用来表示“音信”的意义,例子很多,我们仅举几例: 《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  相似文献   

4.
储光羲佚诗     
中华书局 1988年陈新点校本宋释惠洪撰《冷斋夜话》卷二《稚子》条云 :“老杜诗曰 :‘竹根稚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并母眠。’世或不解‘稚子无人见’何等语。唐人《食笋》诗曰 :‘稚子脱锦绷 ,骈头玉香滑。’则稚子为笋明矣。赞宁《杂志》曰 :‘竹根有鼠 ,大如猫 ,其色类竹 ,名竹豚 ,亦名稚子。’予问韩子苍 ,子苍曰 :笋名稚子 ,老杜之意也 ;不用《食笋》诗亦可耳。”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初抄本 ,宋方深道辑《诸家老杜诗评》卷五《僧惠洪〈冷斋夜话〉十二事》此段引文 ,文字微异。所引杜诗见《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宋吴撰《五总志》云 :“老…  相似文献   

5.
杜甫“诗史”说考辨孟修祥称杜诗为“诗史”,本自晚唐孟。他的《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名号一出,遂成定论。自唐至今,以“诗史”称誉杜甫,一直延用至今。那么,何谓“诗史”?在笔者所...  相似文献   

6.
《瓮牖闲评》标点一疑李祥林《瓮牖闲评》是宋人袁文所撰笔记,该书卷四有一条文字,点校者拟题为“杜甫作诗多用重字”并标点如下:“杜子美字学不明,其作诗多用重字而不之悟。如《寄刘峡州》诗云:‘家声同令闻,时论以儒称。’又曰:‘姹女萦新裹,丹砂乏旧秤。’不知...  相似文献   

7.
杰出的诗人兼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最后一章《杜甫与苏涣》中,认为苏涣是“造反诗人”、“人民诗人”。他在此书最后一句话说:“如果要从封建时代的诗人中选出‘人民诗人’,我倒很愿意投苏涣一票。”郭老的这一结论,我不敢苟同。1971年公开发表了郭老的《李白与杜甫》一书,可以看出,郭老是在研究杜甫的过程中发现了杜甫对苏涣“倾倒备至”,从而起意研究苏涣并发现了苏涣。我们就顺着郭老的路子,从杜甫与苏涣的关系入手探讨一下苏涣的为人及其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苏涣只留下四首诗。关于他的史料,零星的有几条,都非常短,并且间接的居多,而杜甫有关苏涣的诗就有三首。  相似文献   

8.
在读书治学时翻阅《辞源》、《辞海》,与古人的训话专著相比较,偶有所识,便写成卡片,记其得失。现择取数例,就教于相关专家与读者:1.“狐疑”、“狼狈”之误释《辞海》:.狐疑:谓遇事犹豫不决。《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汉书·文帝纪》:‘方大臣诛诸吕迎联,联孤疑’颜师古注:‘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①<辞源补“狐疑:俗传孤性多疑,因以指多疑无决断。《楚辞》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史记·文帝纪》:‘元年诏:方大臣之诛诸吕迎联,联狐疑,皆止联。’参阅北…  相似文献   

9.
杜甫《新婚别》的“誓欲随君去(一作‘往’),形势反苍黄”句中的“苍黄”一词,《杜甫诗选》(浦江清等编)注云:“苍,青色;黄,黄色。可青可黄,形容形势翻覆多变。”(第179页)《杜甫诗选讲》(程云青著)注云:“苍黄:反覆。苍黄本是两种颜色,这里比喻反覆多变。”(第132页)马茂元《唐诗选》注云:“‘苍’,青色;‘黄’,黄色。‘苍黄’,指青黄相问的一种杂乱颜色。”他据此引申为“思想混乱”(上册第324页)。我认为此解盖沿袭汉魏南北朝之义(如《汉书·郊祀志下》、孔稚硅《北山移文》、杨炫之《济阳伽蓝记·敬义里》等等),但用以注释杜甫《新婚别》则是欠妥的。杜涛的“苍黄”应作“匆遽”或“紧急”解,它同“苍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模仿杜甫《戏为六绝句》,有戏作性质。比较认真规矩的杜甫,以“诗是吾家事”自任,也不时写些此类诗歌,数量不下数十首。在其论诗诗中,也有不少诗歌带有戏作意味,如《解闷十二首》之六即然。所谓戏作主要有自谦与讽刺两种含义,除此之外,应该还有谐趣性、随意性的意思。杜甫之后,其他诗人的论诗诗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戏作性质。如李商隐《漫成五章》之二,又如李觏《戏题玉台集》,苏轼讽刺唐代徐凝的瀑布诗,题曰《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在论诗诗中,戴复古的《论诗十绝》占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唐自李杜之出,焜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尤以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成为“诗家之途辙”,“古人之总萃”。后人衍其一绪,自可名家。李商隐得杜甫真传,比不上其影响深远广泛,但“衣被后世”,也是代代有人。固然,此种影响和沾溉,时续时断,或好或坏,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但后代诗人学习他,或于时风上补弊纠偏,或在艺术上博采兼收,除宋初西昆体和清初崇晚唐形成宗派外,余皆吸取一二优长,融化生新,自创一格。他没有杜甫源远流长,但承传繁衍之一脉宗绪,始终不绝如缕。唐人别集杜甫、韩愈、柳宗元外,世人笺注之最勤者,也无如李商隐,清以来三百余年大约十余  相似文献   

12.
应制诗,制,据《史记·曲礼下》“士死制”,郑玄注“制,谓君教令,所使为之。”又,《史记·秦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顾名思义是应帝王之命而制作的诗,应制文如之,后世有称这类诗文为应制体。提起应制诗,一般学者都认为是专门谄谀帝王、歌功颂德之诗,连权威辞书《辞源》上释“应制”也说是“唐宋人诗文有以应制为标题的,皆是应皇帝之命而作,内容多半是歌功颂德,蹈袭陈言”。我查阅唐宋人应制诗,多数根本就没有歌功颂德,极少数的诗文歌功颂德成分都微乎其微。查《全唐诗》中众多诗人写过应制诗,皆应皇帝之命而…  相似文献   

13.
<正> 前些年,在《文学遗产》上先后读到对于王翰《凉州词》中“欲饮琵琶马上催”一语和整个这首诗的不同解释。富寿荪同志认为,“‘催’字是作‘侑’义”,“此诗是写将士的豪情:葡萄美酒,夜光玉怀,而又有琵琶侑觞,于是兴高彩烈,尽情纵饮”(《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廖仲安同志则赞同把马上弹奏琵琶解为“催促征人出征”的说法,并说:“‘催’字在有的地方有‘侑’字之义,但在这里,恰恰不能作‘侑’字解释”(《文学遗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除草》诗描述了一种令人望而生畏、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毒草;白居易《送客南迁》中的“[艹燅]草”是他在南方生活的一个“困苦”之事。一般注家对杜甫所除之草和白居易的“[艹燅]草”或语焉不详,或理解错误。杜甫所除之草与白居易《送客南迁》之“[艹燅]草”都是荨麻,是一种毒草。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六期发表了鲍昌同志的《〈诗·召南·殷其靁〉新解》。文章说:“此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小序》云:‘《殷其露》,劝以义也。召南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家室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其意是说,本诗写的是召南大夫为了王事远行在外,奔波劳累,不得休息,他的妻室‘闵其勤劳’,遂写此诗‘劝以义’。这一说法与《毛传》概同;《郑笺》,孔颖达《正义》因袭之。至朱熹《集传》,更进而断定说:‘妇人以其君子从役在外而思念之,故作此诗。’到了清代以严谨之朴学治《诗》者如陈奂,马瑞辰等人,亦未提出异义。然而,他们的理解实在是错误的。”接着鲍昌同志对本诗“逐字逐句”进行了“考释”,然后,得出结论说;“《殷其靁》这首诗,决不是召南大夫之妻向其夫‘劝义’之诗;正相反,它是一首周代普通人民  相似文献   

16.
杜甫《题张氏隐居》诗所提及的石门山,究竟在何处?清以前各注家从未涉及。自清初孔尚任《出山异述记》问世后,才明确指出是曲阜城东北50里的石门山。此后,王士祯又将孔说收入《居易录》中,云:“孔博士东塘言:曲阜县东北有石门山,即杜子美诗《题张氏隐居》所谓‘春山无伴独相求’、《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所谓‘秋水清无底’者是也。李太白有《石门送杜二子美》诗,‘何时石门路,更有金樽开’亦其地。山麓今尚有张氏庄,相传为唐隐士张叔明旧居,张盖与太白、孔巢父辈同隐徂徕,称‘竹溪六逸’者也。  相似文献   

17.
“苍黄”辨     
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唐诗选和杜诗选本,对杜甫《新婚别》中“苍黄”(“誓欲随君往,形势反苍黄”)一词的解释,颇为纷纭。如浦江清等人编的《杜甫诗选》注云:“苍,青色;黄,黄色。可青可黄,形容形势翻覆多变。”(179页)程云青的《杜甫诗选讲》注云:“苍黄:反覆。苍黄本是两种颜色,这里比喻反覆多变。”(132页)马茂元的《唐诗选》注云:“‘苍’,青色;‘黄’,黄色。‘苍黄’,指青黄相间的一种杂乱颜色。”因此他将“苍黄”引申为“思想混乱”(上册342页) 以上诸注均认为“苍黄”的本义是青黄两种颜  相似文献   

18.
草堂乐府擅惊奇,杜老哀时托兴微。元白张王皆古意,不曾辛苦学妃豨。文研所《唐诗选》下册,王建部分的小序引了此诗,编者在注释中说:“‘妃稀’这里代指乐府”,同时引证了古乐府《有所思》:“妃呼豨,秋风飒飒晨风飔。东方须叟高知之”。和徐祯卿《谈艺录》:“乐府中有‘妃呼豨’、‘伊何那’诸语,本自无义,但补乐中之音”。在原诗下面,编者有一段诠释曰:“张、王、元、白的乐府能象杜甫那样,真正继承了古乐府的传统,而不是刻板地仿袭古乐府的内容和形式。“新乐府能得‘古’意,……因为它把古乐府的传统看作一种可以发展和丰富的活东西,而不是一些只许照样复制的僵硬模型”。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论诗绝句选》选录此诗,亦作了类似的说明。其实王士祯作此诗是别有一段原委的。与王同时的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二六条载:“阮亭先生(即王士祯)曰:‘余尝见一江南土人拟古乐府,有“妃来呼豨豨知之”之句。盖乐府“妃呼豨”皆声而无字,  相似文献   

19.
今之研究李贺者,皆以为贺年二十七而卒。恐盖本之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一语。又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亦云贺“年二十七,官卒奉常”,其说似是。然李商隐《李贺小传》则云:“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  相似文献   

20.
论张九龄山水诗的清澹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论张九龄文学风格的是他同时代的张说与徐坚,称其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新唐书·文艺传》),谓其为文不尚藻饰。最早以“清省”为其诗考语的是杜甫,其《八哀诗》云:“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仇兆鳌注:“地有余,力厚也。语清省,词爽也。”言其笔力沉雄厚重而语言清新省净。受杜甫影响继以“清澹”二字论其诗的是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说:“唐初承袭梁、陈,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自此九龄涛风清澹遂成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