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素养是一个人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审美和生态行为的综合素养。培育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主要路径有:“两课”教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体验。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中,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科学创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继续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挖掘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艺术教育在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将促进学科之间的审美融合,推动艺术与思想的碰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大学生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德育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当中呈现的某些耻感缺失的现状,多角度地对大学生开展基于传统耻感文化的审美人生教育.古代文学教学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学科定位要作适当调整,扩大它的教学作用,具体办法是激活古代文学作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耻感文化,在大学生中确立现代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当前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需求,高校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尚存重显性缺隐性、创造性思维培养少、就业指导不够、工学结合不足等问题。为此,笔者进行针对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问题的相关调研,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工科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对策研究,除从高校教育全程化、全员化、立体化,课程的优化及企业文化的导入等加强培养外,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形成和鼓励工科大学生不断加强自我培养,缓解就业意愿与就业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将湖南理工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与国内“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代表性范式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具有典型的“由艺入道”特征: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又融入了新的实践元素,为加强与改进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范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人文素养为目标,从艺术内在品性出发,从艺术素养课程群建设入手,以开放式艺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特色,以艺术品牌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引导全体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健康成长、和谐发展。该范式的基础与核心是“两模块”、“四类型”艺术素养课程群,特色是艺术实践教学“六化”平台。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肩负培养国家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应充分结合高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重视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这对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帮助大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通识课的课型发展具体要求,以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为理念完善课程建设,打造体系化课程,融入地方文化与学校特色,拓宽与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与途径,依据课程需要构建师资队伍,深入思考高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开展公共艺术教育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丰 《阴山学刊》2008,21(6):106-110
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健康心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要求,各高校都应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还应进一步规范和深化课外艺术活动,使其制度化、多样化、深入化、普及化,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刘创 《云梦学刊》2002,23(6):88-90
高校艺术素养课程的构成和组合包括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中的师生角色。理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高校艺术素养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艺术课程的综合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它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对具有核心素养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代艺术跨界综合发展的趋势。新时代综合艺术课程的实践原则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艺术与学生深度多维的联系,同时围绕艺术学科"大观念"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艺术课程可以通过主题探究式的综合、基于项目学习的综合和超学科综合这三种典型的实施路径,激活生活经验,调动知情意行,整合审美体验,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刘峡 《学术探索》2012,(10):171-173
唱歌教学具有对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文化认知的音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通过对音乐与语言各类歌唱艺术作品与形式的体验,完成情感表达与审美行为的过程,达成音乐培养的实践意义,提升其文化承传素养的作用,完善音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的主要途径,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功能作用,必须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给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曾晖 《云梦学刊》2003,24(5):105-107
通过对四省45所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和体育行政管理干部的问卷调查分析得知,当前高校体育审美素质教育可供采纳的方法主要有:艺术教育结合法,审美内容互动法,美育环境优化法,主体作用发挥法,人际关系融洽法,审美行为训练法等6种亚宏观方法,这些方法对大学生体育审美知识素养、审美心理品质和审美能力三个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均有较大作用。与其他智育文化学科审美素质教育方法相比较,体育审美素质教育方法具有实践性强、直观性显著、愉悦性突出等重要特征,在体育审美素质教育过程中可根据教育实际需要灵活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13.
音乐欣赏课是普通高校开设的诸多选修课程的主要课程 ,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的素质教育中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借助于古典诗歌的现代教学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必然选择。本文论述了运用古典诗歌教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运用古典诗歌教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而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载体来培养人的活动。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息息相关,文学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文学教育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在这过程中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避免把文学庸俗化、模式化,并且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与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6.
皖北地处中原,位于南北方的分界线上,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绽放着耀眼的光辉,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参观学习,激发青少年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校艺术俱乐部"是作为传播非遗文化——皖北剪纸的最佳载体,趁"安徽省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之机,将高校中不同专业、地域、民族、文化而共同喜爱"镂空艺术"的剪纸爱好者聚集在一起,通过"观、摩、思、创、评、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教师示范、作品临摹、调研思考、传承创新、师生互评、作品展览中,提升青年对皖北剪纸的审美素养和传承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校艺术俱乐部"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满足艺术专业学科发展和服务人民目标之需.但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校艺术专业在践行"课程思政"要求中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有必要深入挖掘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系统设计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提升高校艺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举措。高校钢琴课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理应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挖掘课程思政内容,推进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笔者结合高校钢琴课教学的特点,提出构建课程思政与高校钢琴教学一体化模式,从构建课程思政与高校钢琴教学一体化的意义、一体化的思路、一体化的举措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旨在培养有文化、有内涵、有修养、有格局的新型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近年来国家教委对各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就目前教育状况来看,艺术教育在许多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因此,大学生艺术审美修养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艺术知识和相关能力表现较差,据高等农林院校“四类课程改革”项目组对大学生艺术知识进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无疑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然而在现状的研究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且不具备一定的忧患意识,行为素养也不够积极,因此导致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参差不齐.基于此,高校不仅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平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还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相结合,使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各类课程中去,形成协同效应.以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局面,以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