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方蝃(虫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小说,其小说以对上海中上阶层男女的情爱和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画而为人所称道,又因文风逼似张爱玲而为众人所议论.本文从东方蝃(虫东)小说所塑造的“绅士”“淑女”形象着眼,分析他们在三四十年代上海大都市新旧文化、中西思想杂糅碰撞之下的生存状态及婚恋观;探讨都市中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呈现,以及都市男女的精神空虚和失落感.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所展示的上海仍然是一个“大历史”观念中人云亦云的上海,是王安忆对三十年代海派的复制品,是90年代商业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历史上开始萌生,就受到了歧视和贬抑。长期被看作“小技”、“末流”,而为正宗的诗文家、理论家所不齿。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古代小说仍然不时受到一些人的责难。如有的论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都是“章回体”,“有重视讲故事的特点”,因而是“原始的、落后的、属于幼年期”的作品,不及那些“抒情的、表现感受和情绪的文学”。还有的论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忽视典型创造,人物多是类型化的扁平人  相似文献   

4.
周文小说风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刚 《社会科学研究》2005,2(2):161-166
左联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者的扶掖和推出, 以及 20世纪 30年代上海文化产业的繁荣, 对造就“多产作家”周文不无帮助。然而通过对周文小说世界的考察, 可发现他对左翼乃至 30年代的“群性”具有某种偏离。“非英雄主义”是其一。他的小说中找不到英雄主义, 而英雄主义在 30年代民族危亡之秋是怎样的振奋人心、炙手可热! “非优美”是其二。以绝地意象统摄小说世界, 决定了他“非优美”的艺术追求。而“非英雄主义”与“非优美”的结合不但令周文小说风格独具, 而且内在地契合了他对世界的“绝地”感受与“弱者”观照。  相似文献   

5.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 曾被人们称为上海洋场文化中的一朵“恶之花”。作为都市文学的一个分支,在审美追求上,它既不同于以“乡村幻梦”来反映“城市梦魇”的京派小说,更迥异于同时代以茅盾的作品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以一种独有的话语方式,对人类精神存在的展示,是源于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对社会、历史、生  相似文献   

6.
论张爱玲小说的悖反现象及其文体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有人说,“张爱玲是属于四十年代的”,这不仅指“她的青春,她的光辉存活在四十年代的小说和散文里”,更指她的小说散文本来就是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一部分.它们与其所致力再现的那个世界血肉相连,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欲望与堕落--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主题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城市已经取代乡村成为代表中国现实的中心舞台。当乡村社会及其文化形态逐渐失去代表性地位时 ,文学随之出现了意味深长的转折。尤其是随着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对当代城市文化的重铸和改造 ,城市小说作为当代文学的主流开始呈现自身的特色。就当下文学杂志所刊登的小说来说 ,至少有 70 %以上是城市题材的作品 ,而 90年代走上文坛的“新生代”和“70年代出生的作家”,差不多全是以城市为写作对象的 ,如邱华栋之于北京、张欣之于广州、何顿之于长沙、卫慧之于上海 ,一座座现代化大城市在作家笔下气象渐成、品格渐显…  相似文献   

9.
30年代上海作家的稿酬标准查阅《鲁迅全集》有几处提到当时上海的稿费标准。1935年鲁迅在《病后杂谈》一文中提到:上海“近代的文稿”的稿酬最低者(注:小报消息或“报屁股”文章等)每千字5角钱,高者每千字3元。鲁迅杂文一般的稿酬是千字3元,有时千字5元(例如商务馆和中华书局的稿酬标准),这在上海就是最高的了。30年代的上海号称东方第一大都市、世界第三大都市(位于纽约、伦敦之后),生活费用比北京高,也比日本东京高。1939年6月《鲁迅风》杂志有这样的资料:上海的作家按照经济收支状况可分为4个等级:  相似文献   

10.
梅启波 《晋阳学刊》2008,(6):101-104
欧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留学英国的老舍在认知结构等方面形成了某种制约。更明确的说,就是欧洲关于东方的知识使老舍认识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形成了某种定式,让老舍形成某种“自我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不自觉。20世纪30年代老舍回国后,试图摆脱这种影响,在这方面开始了痛苦的文化探寻:突破自我东方主义的影响,探寻中国文化身份。他~jtl,说《猫城记》和《断魂枪》记录了这一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1.
清代情爱小说的趣味格调不仅因时而变,而且因地而异.19世纪90年代之前,情爱小说(狭邪小说)的意旨在欢场之外,作者在才子与妓女的故事中有所寄寓,小说散发着浓厚的才子佳人味.当清末小说的创作队伍、传播媒介、阅读群体向上海汇聚,当小说的故事空间钟情于上海租界,情爱小说(狭邪小说)的品格风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上海租界空间为背景的狭邪小说褪去了才子佳人故事的浪漫虚幻面纱,笼罩在上海租界的消费娱乐氛围下,书写快乐原则和金钱原则下无道德约束的情欲冒险.同时,上海租界的淫冶风气与女性解放观念的结合,使得狭邪小说所描写的花界恋情接近了现代爱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李红秀 《天府新论》2004,9(4):112-116
中国小说的通俗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但在 2 0世纪却多次受到排斥。进入 90年代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 ,许多作家自觉认同和接受了通俗化。 90年代小说的通俗化端于“王朔现象” ,并在“新写实”、历史题材小说和各种“新”字旗号小说潮流中蓬勃发展。其总体特征表现为世俗化、时尚化和语言的生活化 ,并呈现出雅、俗合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论美国当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是多样化的,大体上西方存在过各种类型的小说当代美国也都有。 纵观西方的短篇小说,自古至今,大约有四种基本的类型,即情节小说,人物小说,意境小说和“反小说”。前两者都是传统小说,而意境小说,是伴随着本世纪20年代以来的现代主义思潮而兴起的,具有一定的反传统性。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形形式式的实验性的“反小说”,则是明显地有意同传统小说唱对台戏的。值得注意的是,“反小说”的实验虽也算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当代的美国小说创作,却并不象有些喜欢赶时髦的人所设想的那样,是“反小说”一家独兴,而是所有四种小说的基本类型同时并荣,杂然纷陈。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赛珍珠小说创作的两个源头切入,即中国古典小说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深入探讨卢卡奇(Gyrgy Lukács)论欧洲现实主义小说时与利科(Paul Ricoeur)在《时间与叙事》(Time and Nar-rative)中分别论及的“拟仿”(mimesis)概念,并与美国华人学者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时提出的“似真”(verisimilitude)概念相较,可以看出,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缺少了中国古典小说、同时代中国现实主义小说所具有的“历史叙事话语”,致使《大地》三部曲缺乏历史的“似真”度,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东方主义视角。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促使我们更加科学地理解早期对赛珍珠小说的贬斥以及赛珍珠小说跨文化的传播方式,从而避免当代论者对所谓现实主义真实性话题的回避倾向,也进而帮助我们更加辩证客观地认识赛珍珠其人其文的文化意义与文学定位。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在 40年代的上海文坛异军突起 ,为读者营造了一个色彩斑斓、意象纷繁的小说世界。她以“参差对照”的创作手法 ,描绘了破坏的时代中市民群体的畸形的家庭和情感 ,展示了女性深层的传统意识 ,为中国女性文学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蒋承勇  马翔 《浙江社会科学》2012,(4):99-104,158
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东方想象”承载了异国情调的符码,其鲜明特征是:用东方主义的话语,讲述和编织以西方世界为视点的故事,将西方中心主义内化于东方式的话语表达机制中;在对“东方”的想象与改写中,作者习惯于用人类学家或种族志学者的视角去看待异质文化,流露出“欧化”知识精英的优越感.博氏的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具体呈现为三种话语策略:历史虚构、镜式书写、启蒙范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择了一本在东西方后殖民文学研究中极少被提及的小说《鲁滨逊漂流续记》 ,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文本解读 ,探讨其中所构造的作为“他者”形象的中国的本质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指出 ,今天西方关于中国的一些偏见和固定观念 ,是长期积存的西方传统文化概念的一部分 ,在西方历史和意识形态中有很深的根源。正是其中的后殖民性因素才使得这部被“尘封”了多年的“边缘”小说在今天的语境下显示出其理论批评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千年代“革命小说”的“革命加恋爱”是“五四”小说个性解放的道德主题向阶级解放的政治主题开始转换和交汇时的必然形态。用“革命的浪漫蒂克”评价当时的“革命小说”,这标志着人们对革命小说的深刻反思,说明人们的思想认识与审美观念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东方社会现代化发展战略取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社会当下面对的现代化转型困境,与其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和商品经济间的低“亲和度”有关。正是这两者间的亲和力缺乏,商品经济在东方社会内的发展往往会对社会结构造成致命的冲击,并激活东方社会所固有的“文化斥异机制”,导致东方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受挫”。因此东方社会现代发展的战略应以增进这种“亲和度”为主要取向,走“功能趋同”而不是“形式趋同”的道路。只有这样,东方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可怕解构能量才有可能受到真正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相较建国后“文革”前的17年时期,变化之大如同霄壤。其间一个重大变化是小说创作流派现象醒目而实在。以出版为例,各种具有流派性质的小说丛书就不少。如时代文艺出版社80年代末曾推出一套“新时期流派小说精选丛书”,内有“民族文化派小说”、“结构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中国华侨出版社90年代中期则推出“新生代小说系列”,收有张文、何顿、毕飞宇、鲁羊、徐坤等八位青年小说家的集子。以评论界较流行的提法来看,“先锋派小说”、“新写实小说”、“新生代小说”的流派特征是较显著了。若再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