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这一理想的终极目标。不断改善民生,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的发展水平不断得以提升的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民生需求和民生供给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民生供给和需求发展规律,促进民生经济发展,是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朱秦 《理论界》2010,(10):33-35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对当前我国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的普遍道德性和特殊性,在我国具体的人权事业中,就是必须以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基本和首要权利,解决好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和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合法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的特性,要求政府承担起维护和改善民生的责任,通过法律、制度和政策等途径改善民生现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关于如何认识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等问题上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及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三大理论特质,即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是指用镜头语言表述的、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文章从新闻规律、地方特色、深度、角度和情感等方面入手,探索了地方电视台办好民生新闻的途径,明确指出了民生新闻的作用以及避免庸俗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民生建设之路可见,党的理想信念建设与民生建设具有一致性。要改善民生,加强党的理想信念建设,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民生建设和理想信念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集中力量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改善民生和加强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进程,加快改善民生,巩固党的理想信念;改善文化民生,继承发扬理想信念建设的文化根基,抵制动摇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的庸俗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是执政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最关切的是人的利益,最关怀的是人的发展,决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理论根源: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依靠自身力量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保障与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必然选择的历史使命;在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的客观必需,是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应有内涵,是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时代需要,是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民生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衣食住行、冷暖饥饱等基本层面,还糅合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精神制度层面的内涵。从宪法视角来看,民生保障表现为自由权、社会权和发展权的三重权利内涵。保障民生最关键的是宪法权利的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解放每一个人并使其自由全面发展的革命学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民生内容。毛泽东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中国化。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使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获得了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已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深入进行民生问题的理论研究、构建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它主要表现为:填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空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执政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具体化;增强国家凝聚力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解放每一个人并使其自由全面发展的革命学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民生内容。毛泽东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中国化。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使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获得了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关注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与领导干部的"身教"相结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敬 《理论界》2010,(6):16-17
民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什么是民生及民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生思想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相继确立了"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建设"等民生理念及由此形成的一整套民生思想。这些思想指导着中山市民生的解放与保障、改善与发展,使中山市这座文化名城日趋和美,人民日益幸福安康。  相似文献   

14.
陈振斌 《理论界》2014,(3):7-10
毛泽东一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但在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其中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基本政治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民生思想的核心;大力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事业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对现阶段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重视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原则、方法、策略和思想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既相互联系,又有自己的历史特征。但从中国民生理论演进的历史进路上看,"以人为本"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思想内核并贯穿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它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作为自身使命的宗旨,而且还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从而实现了民生问题在执政理念和伦理关怀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主体力量的保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作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至少存在着理论奠基、引领多样文化、民生关注等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使民生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意蕴,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意蕴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追求和内在动力,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基础,我们在实践中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价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改善民生,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与公平正义。临沂市河东区创新为民机制,把民生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富民措施,将促民增收放在首位;推进惠民事业,使发展成果普惠群众;构建安民体系,让稳定和谐成为常态,努力构建"富强河东、和美河东"。  相似文献   

19.
《大庆社会科学》2013,(4):25-25
金刚、臧秀玲撰文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民生"与"发展"和"和谐"更加紧密、更加明确地结合在一起,改善民生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之间相辅相成、良性互动。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如果说抓好发展是第一要务,维护稳定是第一责任,那么,改善民生就是第一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内在地决定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立基于改善民生的"发展"才能称得上科学的发展,也只有牢牢立基于改善民生,科学发展的宏伟大厦才能稳如泰山;扎根于改善民生的"和谐"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和谐,也只有深深扎根于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的参天大树才能枝繁叶茂。同时,科学发展惠民生,社会和谐利民生。要使保障和改善民  相似文献   

20.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社会梦",基本路径:社会公平正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魂,合理收入分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源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完善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安全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