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人英语是非洲裔美国黑人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黑人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是非洲口头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也是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标志。当代美国黑人作家将黑人英语与标准英语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叙述内容,使小说表现出明显的“黑人性”特征,也使作品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寻求和建构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是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议题和历史使命。在其发展历程中,美国黑人文学通过"重返历史"和"流散美学"这两种主要途径,表达了自身群体的政治诉求与情感呼声,建构了黑人群体共同的文化身份,开拓了黑人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美国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罗在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展示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从懵懂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在此将从身份认同这一角度分析女主人公从自我迷失到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并得出其身份认同的最终构建得益于小说中三位女性的影响及社区文化带给她的归属感和黑人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于1976年发表的小说《梅丽迪安》,真实地反映了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妇女反对种族歧视,争取自由和民主的英勇斗争。作品刚一发表,就受到美国进步舆论界的好评,至今仍被列入美国黑人文学和妇女文学的名著。小说突出的艺术价值,首先在于作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塑造了以梅丽迪安为代表的黑人妇女群体形象。小说的主角梅丽迪安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黑人女性。她把个人的命运同黑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民间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的基础。历代黑人作家的作品都承袭了民间文学的传统 ,表现了黑人们真实的生活。托尼·莫里森继承发展了黑人民间文学传统 ,融合了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 ,创造了“文学民间传说”。该形式扩展了黑人民间文学的外延和内涵 ,深刻地表现了美国黑人追求自我和身份的心路历程 ,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莫里森斐然的创作成就使美国黑人文学走向了世界 ,并赢得了世界的广泛承认  相似文献   

6.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在小说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聚焦黑人小女孩,关注黑人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呼唤坚守黑人本民族传统文化,重建黑人种族精神,指出这是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立足和崛起之本,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以往黑人作家小说创作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骆洪 《学术探索》2009,(4):109-114
二十世纪的美国黑人小说反映了作家们的“双重意识”以及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他们对身份的探讨呈现出三种倾向:一是“融入”思想,希望被白人主流社会接纳;二是强调其“黑人性”,激发种族自豪感、增强种族凝聚力,与白人种族主义分庭抗争;三是建构其美国人的身份,同时强调其黑人性。这些倾向也是广大美国黑人寻找文化身份时的心理写照。文化身份具有客观、本质的特性的同时又具有主观、建构的特点。双重意识问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人经历的变化,美国黑人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思考也会随之出现差异或者由差异走向趋同。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31-)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把写作视为一种思考方式,致力于描绘黑人文化价值的失落、黑人对自我的寻找以及对文化之根的追觅。《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是三部反映美国黑人女性思想和生活的小说,它们对美国黑人妇女自我身份的寻求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同时,从这三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莫里森的女性主义意识在逐渐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她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以男性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通过对美国黑人男青年"奶人"的刻画,向人们展示了在白人文化氛围中美国黑人思想状况和成长历程.主人公通过对家族史和姓名的追寻,寻到了自己文化之根和种族之根,确定了种族身份,成为了黑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相似文献   

10.
杨敏 《天府新论》2006,(Z1):222-223
美国的黑人文学是随着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黑人文学中的女性人物也随着黑人文学的发展变得逐渐"丰满"起来.从美国早期黑人女作家"北美黑人文学之母"惠特莉到19世纪中期的布朗、哈泼,再到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吐默、赫斯顿等,以及二战以来的赖顿、鲍得温、艾里森、沃克等,他们在根植于传统美国黑人文化的同时,从不同角度不断地给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注入了新鲜血液,使黑人女性形象逐渐丰满.  相似文献   

11.
非洲中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洲中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目前并存于美国黑人文学评论界中两大批评流派之一。它以非洲中心主义论为理论框架 ,针对黑人文化的特质、种族语境和黑人文化的群体身分 ,强调了黑人文学的社会功能性、现实性和非洲传统文化精神 ,并提出“黑人性” ,即黑人种族意识 ,必须成为黑人美学的一个范畴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文学由黑人作家创作 ,而且都和黑人的悲惨经历有关 ,所以它不同于其他文学流派。黑人文学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历史。总的来说 ,黑人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早期的黑人文学 ;19世纪上半期的黑人文学 ;南北战争时期的黑人文学 ;黑人文学文艺复兴 (192 0 s) ;二战后的黑人文学。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历史是黑人民族为自由和权力而斗争的社会史 ,所以黑人文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要角色的长篇小说,小说围绕着黑人青年奶人的成长展开,以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同时在故事中穿插了多位人物。小说的时间跨度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莫里森通过三代黑人不同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奴隶制废除后黑人的寻求身份认同、追寻自我、寻求发展的道路。从奶人一家三代黑人男性着手,分析三代黑人男性寻求自我,寻求身份认同的道路,分析废奴后的美国黑人的困境,试图证明黑人男性只有找回自我,积极生活,继承黑人文化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4.
著名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颜色》,已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经典。沃克在《紫颜色》中揭示了黑人女性主义的生存观,即黑人妇女以追求女性自我身份为精神内核,以写信、缝纫、唱鲁斯民歌等创造力活动及黑人妇女内部的姐妹情谊为物质保障,实现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下的自我解放和生存,并最终促使黑人男性改善自我,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日用家当>反映了在白人主流文化社会中黑人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作者爱丽丝*沃克将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赋予了象征意义,它们组成了一个带有意指的文化符号系统.作者透过这些符号具体形象的表层意义传递着其中所蕴涵的文化观念、思想,充分表达了美国黑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期盼.小说的多维象征意义实现了文学的模糊性美学价值,体现了美国黑人的美学价值观,也提供给读者更宽广的解读空间和更丰富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小说的嬗变及双重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加媚 《学术论坛》2006,(4):180-183
几百年来,非洲裔族群对种族平等的呼声从未间断。美国黑人作家在各国的历史语境中挣扎摸索,探求一条通向独立自我、独立人格的道路,其间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或以“求同”作文化融合的尝试,或以“立异”抵抗修正主流文化,使其为负载两种文化的黑人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虽然他们对美学传统不断进行修正与创新,但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实质不变。黑人文学的嬗变反映了黑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羽翼渐丰并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寻找被遗忘的卓拉——评卓拉·尼尔·赫斯顿和她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生前寂寂, 然而却是一位才华横溢、成绩卓著的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卓拉·尼尔·赫斯顿, 于被遗忘后的70 年代, 才被“寻找卓拉”的运动所重新发现。个中原因, 是她的小说对于黑人文学再次步入繁荣的迎合, 而且对于深入了解美国黑人妇女文学的历史发展亦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罗门之歌》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讲述了黑人青年奶人寻求黑人民族历史文化之根,完成自我重塑的成长过程。在小说中,莫里森以“黑人会飞”这一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情节发展主线和象征核心,向读者展现了几种不同的“飞翔”,表达了以奶人为代表的非裔美国黑人族群渴望保存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真实生活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19.
美国早期的黑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国独立到内战前后的这一时期是美国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革的时期,也是美国黑人文学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时期。 美国黑人在形成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从开始就遇到了文化传统的继承问题。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国后,他们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的传统——非洲文化和美洲文化或欧洲文化。然而,他们却不能合法地继承其中任何一种文化。法律剥夺了黑人奴隶进学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黑人艺术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非裔女诗人,玛亚·安吉罗表达出了美国非裔黑人作家特别珍视的黑人心智的完整和人性的复杂,记录下了一位黑人女性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在美国多元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对黑人文化身份的思索和探求.多层次的文化身份意识成为玛亚·安吉罗诗歌一个核心的因素,是贯穿她长达20余年诗歌创作的主线.种族意识、女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交织和融合构建起玛亚·安吉罗诗歌中完整的文化身份意识.更为可贵的是,玛亚·安吉罗不但在诗歌中实现了自我身份的构建而且把曾经私人的、艰涩的诗歌变成了简单的、公共的话语,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位成功的入世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