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初崞县民间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包括服饰禁忌、饮食禁忌、居住禁忌和出行禁忌等类型。日常生活禁忌除表达"避凶趋吉"的愿望外,更具有标识角色、规范行为、维护健康、构建和谐与传播文化等诸种功能,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社交场合中,一些禁忌如能引起女性的注意,是很有益的。 切忌耳语 在众人之前与同伴耳语是不礼貌的。因为,通常耳语的做法表明是不信任第三者所采取的防范措施,特别是在人少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甚至对人们参与公民活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影响到大学生的线上公共参与行为,但对线下的参与影响仍十分有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较普遍,他们更注重社交媒体的"社交"功能,对于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评价较高,但是信任度有限;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以及社交媒体规模对大学生的线上公共参与行为有着显著影响。这与社交媒介的特性、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以亲友为主的强关系型社交网络资本有关。  相似文献   

4.
贺芸 《学术探索》2002,(2):146-148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类探讨汉英语言禁忌 ,分析了语言禁忌的社会心理、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关系、守禁与违禁的目的及后果和语言禁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基于LBSNS的社交传播模式及其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位服务(LBS)与社交网站(SNS)的结合实现了"位置"与"社交"的交集,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服务和体验,同时也为社交网络的未来运营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基于移位服务(LBS)网站和网络社交服务(SNS)网站各自的发展状况,对移动社交网络服务(LBSNS)的传播模式和传播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并利用传播学原理探究LBSNS模式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以期为LBSNS未来传播模式及其商业价值的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零点调查公布的《中国居民沟通指数》总结了中国人最新的社交趋向.其中,"饭局社交"仍是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受访者中有一半参加过社交饭局.在调查中,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46%,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高出3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社会血亲禁忌的普遍性,不属于先验的逻辑的普遍性,而是经验的普遍性;普遍存在的社会血亲禁忌是历史地发生的.与人原来自然的生存方式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信仰的产生是一个逐步形成并确立的过程,即由原初的"信"发展到"信念",最后到"信仰",禁忌先于信仰.  相似文献   

8.
黄金兰 《文史哲》2022,(1):155-164+168
作为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控制体系,禁忌为后来的其他社会控制体系的建构提供了诸多经验和启示。就法律而言,禁忌主要在三个方面为法律作出了贡献:从主体行为来看,禁忌让人们养成了一种自我克制的行为习惯,这是法律秩序得以形成的行为基础;从社会心理来看,禁忌培育了人们的良知和责任感,这是法律秩序得以实现的心理支撑;从秩序的外在条件来看,禁忌构建了某种团体性共识,它既是秩序赖以产生的依据,也是秩序得以维系的外在保障。简言之,禁忌为法律准备了基本的秩序模型。  相似文献   

9.
基于"接触地带"视角,文章通过对新西兰华人社区的参与式观察和对35位新西兰第一代中国新移民的传记式访谈,从难以割舍的中国根植性、被移民历程所重塑的家庭生活、日常跨文化互动引发的情感冲突三个维度探讨该移民群体社交障碍的原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移民个体的社交模式、社交能力以及遭遇的社交困境与其社会人口属性、自我认知、个体处境以及与他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将"接触地带"这一概念引入跨文化互动、新移民融入以及移民与家庭等话题,并将"情感维度"融入到实证分析之中,从而进一步丰富移民研究理论视角并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道教戊日禁忌是指道士和信徒在天干为戊的日子,不上香、不诵经、不建斋、不设醮。该禁忌从早期的禁忌戊辰和戊戌演变为禁忌所有天干为戊的日子。其形成的早期原因是在阴阳、五行的宇宙观看来,戊辰、戊戌是天门地户关闭的时候,神仙要清理众人功过。此禁忌后期演变为禁忌所有的天干为戊的日子,一方面是因为逢戊必禁更加简单易行,另外一方面,也是受到民俗戊不破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英汉禁忌语语用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产生、存在和延续 ,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功能。禁忌的研究和运用 ,不能脱离使用对象、环境、时间、文化、民族、心理等因素 ,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对比的角度 ,对英汉禁忌语的语用策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话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知识型社交短视频的发展凸显媒介与社会的互构关系意义。建构主义视域下的"知识社会学"肯定知识的社会认知作用,为"媒介"作为"知识型"与"社会"间的互动机制提供阐释路径。一方面,知识通过经验解释获得信念、塑造认知;另一方面,知识作为社会成因之一,在媒介社会化语境下重建知识—行为逻辑。从"知识成因""知识来源""知识效度"的分析框架看,当前以知识型社交短视频为样本的媒介化知识,凭借技术可供的物质性主导知识成因,在"知识效度"上追求"相对性"社会认知和社群维护,彰显媒介知识—社会互构关系转型。  相似文献   

13.
特朗普在2016年当选美国总统,且在2020年仍获近半数普选票,标志着美国民粹主义结合社交媒体,在美国政坛内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新任美国总统拜登在2020年的竞选过程也不乏民粹主义和社交媒体要素,佐证了这股力量的深远影响力.美国民粹主义在社交媒体传播环境下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对把握美国政治的现状和走势兼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美国现行政治制度下,社交媒体引起"公共领域"阶级下移,增强了民粹主义受众群体的政治影响;拥有去中心的定位和传播结构,有利于反建制派表达诉求;具有高度互动性,能够承载民粹主义式的直接民主;形成了部落化的受众环境,有利于魅力型领袖从事游说和动员.社交媒体呈现出在美国政治生态中制度化的趋势,民粹主义因此拥有了长期有利的传播环境,这使其转变为长期延续和跨党派蔓延的"新形态".社交媒体时代美国民粹主义"新形态"对美国内政外交均表现出可观影响,使其成为谋划中美关系前景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如今,与女性特征、偏好相符合或者专为女性设计的社交网站、应用不断兴起,说明女性正在成为网络社交的"半边天"。一份名为《女性在上网:女性如何影响互联网》的研究报告称,女性每月花在社交网络的时间比男性高出30%,在所有移动社交用户中,女性占了的55%。微信应用一半的用户是女性。随着互联网逐渐发展,我们实现了远程面对面的交流,让女性朋友消除距离限制,尽情诉说感情和交流思想。这些年来,网络社交不仅改变了女性的人际交往方式,还深刻影响到女性的婚恋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社交沟通软件,微信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大学生的青睐。文章旨在从实证调查角度研究该群体对微信社交的态度。基于对构成“态度”要素的解构,从对微信社交的总体认知、情感偏好、行为意向三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态度的总体现状。从微信如何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大学生个性化特征、新媒体文化熏陶三个层面,思考影响大学生上述态度形成的因素。从霍夫兰德观点的说服模型出发,针对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有的非理性的态度,探索性地提出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时间和空间行为是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最大 ,也最敏感的非语言行为。跨文化时间认同观念主要有 :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 ,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取向 ,单向性时间和多向性时间 ;空间认同观念的差异取决于不同文化对待交际距离和体触行为的态度。只有全面了解亲密区域、个人区域、社交区域、公众区域和反感区域的临界值 ,熟悉高体触文化和低体触文化的礼节和禁忌 ,保持适当的亲密度 ,才能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各方面存在不同 ,在语言禁忌中也就充分地表现出了各自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姓名、称谓用语禁忌 ;数字语禁忌 ;敬语、问候语禁忌 ;委婉用语禁忌 ;迷信用语禁忌等几方面来探讨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内蕴及差异。一、姓名、称谓用语禁忌中国在名谓方面的禁忌由来已久。《礼记·檀弓》有“死谥 ,周道也。”“卒哭而讳”的记载 ,可见 ,周代时人们有了讳避称谓名字的习俗。《史记·秦始皇本纪》则有“秦俗多忌讳之禁”之说 ,不仅死后讳名 ,连生前也有称谓方面的忌讳了。崇敬祖宗 ,不直呼祖先和长辈…  相似文献   

18.
图腾禁忌的类型及其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图腾禁忌有三种形式:行为禁忌、食物禁忌和言语禁忌。图腾禁忌渊源于图腾观念,是原始人把图腾当作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的一种表现。图腾禁忌最初是极为严格的,随着图腾观念的逐渐消失,图腾禁忌也随之演变,其演变方式主要有禁忌的松弛、禁忌的集中和禁忌的扩展三种。  相似文献   

19.
"在吗",是社交媒体中人际交往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方式和最常见的话语实践.本文以"在吗"所开启的社交行动为考察对象,认为"在吗"的提问是一种对线上空间方位的建构和隐喻,为媒介化的"云交往"建构了身临其境的存在感和想象性的身体在场感."在吗"作为发起对话的开场白,无论是发起者对对方在场状态的试探或确认,还是回复者或延迟或积极的回应,均体现出媒介化社交中交流双方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动态化的权力关系,这个过程亦是交往主体在博弈中不断建构彼此和自我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这年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谓"圈子化生存",有圈子即意味着有门槛,有"暗号". 网络上居然流传起一个所谓社交"黑话"、"暗语"的帖子,说什么"善于社交"暗示在酒桌上能喝;口头说"我当然也很关心",心里却想:"谁有空管这事啊?"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