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部分做了精辟有力的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外交部分的阐述,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这勾画出中国外交战略的新蓝图,为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报告中还包含了诸多新提法,如反复强调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与发展;强调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及其自觉自律;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新理念;加强公共的人文外交等,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70年的和平外交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1949—1978年的"和平共处外交"时期、1978—2012年的"和平发展外交"时期、2012年至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每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时代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70年曲折复杂的和平外交历程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坚持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是我们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新中国外交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构建"伙伴关系"是新中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必然选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交3.0版: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国际安全压力和国内发展压力均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要求推动中国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应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3.0版外交,步入了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环境下的中国外交战略与策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灵 《社会科学》2002,(3):29-32
文章认为 ,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与大国单极战略的碰撞中继续发展。文章提出 ,把握中美关系的走向 ,发展大国关系 ,重视亚太安全环境 ,稳定周边关系 ,扩大贸易合作 ,加强经济外交是中国外交战略与策略的最佳选择 ,有利于创造我国较长时期经济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重申中国既定外交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外交的新论断、新理念、新形式。最大的亮点,即有关中国外交的"三个坚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谐世界"的总体外交战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三个发展":外交政策宗旨的新发展、外交形式的新发展、"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新提法;"三个深化":外交目标的深化、国际交往准则的深化、全方位外交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从毛泽东、周恩来,到习近平,中国领导人经常在外交场合使用《论语》的相关语句,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德不孤,必有邻"、"择其善者而从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这些语句成为解读当代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道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睦邻外交政策、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取信于民等外交思想和政策的重要载体。通过《论语》,可以看到中国外交和平、慎战、中道、坚忍、诚信、崇礼、尚德、忠恕、自律、为民、惠邻等品格与惯性,可以预测坚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走"强国必霸"的传统大国外交老路是中国特色外交的常态。然而《论语》的外交思想毕竟是朴素的,用《论语》的思想简单地比附中国特色外交理念和忽视《论语》中的有益成分都是不可取的。把《论语》作为一种历史文本进行解读,通过外交实践来实现"通古今之变",并由此实现中国外交的新变革,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7.
梅得昌 《兰州学刊》2010,(Z1):125-127
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特使外交出现在外交活动中。它富有中国特色,具有经常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趋势。它是我国国家实力不断提升,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集中体现。它的发展和完善对于传播"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维护和拓展我国的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以定 《江淮论坛》2012,(5):111-116
60多年来,中国外交话语从改革开放前的主权独立话语与国际斗争话语,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话语与国际合作话语的变迁,反映中国对“主权独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大国”多重身份变化的动态认知,体现了中国外交中“共处和平观”、“革命和平观”、“发展和平观”、“合作和平观”在不同时代主题与国际格局下的总体概况。  相似文献   

9.
李兴  耿捷 《社会科学》2022,(1):38-50
大小国家并存、小国占多数是现代国际体系出现以来国际社会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和长期趋势。在权力规模和心理认知不同的情景下,由于力量和影响的差异,大国和小国之间会产生"不对称关注"。在"不对称关注"视域下,小国可以依靠平衡外交、集团外交、联盟外交、中立外交等多种外交模式来缓解其与大国之间的"不对称"局面,提高自身自主性。小国外交行为具有灵活性、道义性、制度性、等级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依据小国外交的特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推进与小国外交的过程中,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摒弃"小国无外交""弱国无外交"的惯性思维和传统思想,理解小国心态,尊重小国利益和小国地位,树立"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意识,坚持义利兼顾以及和平、共同发展理念,关注小国外交理论体系的建构,促进形成大小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并非只指大国之间的外交,开展对小国的外交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初,中国和平发展步入新阶段,中国崛起的国内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中国和平发展迫切需要外交创新开拓新局面,外交肩负着中国崛起的和平诉求、发展诉求和责任诉求。在和平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外交创新出现了新变化,外交策略更加奋发有为;外交理念强调合作共赢;外交视野突出全球意识。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承载着实现中国崛起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有赖于外交理论、外交制度和外交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王俊文 《学术论坛》2007,30(12):33-37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准确而深刻地解读列宁的"和平外交"发展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外交事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列宁的"和平外交"发展观进行了阐述即独立自主是"和平外交"思想的前提与基础;和平共处是"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在主线;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是"和平外交"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一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也使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结构与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重新塑造着国与国之间的互动方式,不同社会之间的互动正在愈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国际关系中来。以政府之间的互动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外交正在被不同国家民众之间,或者说不同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所推动和左右,着眼于赢得其他国家人民理解和认同的外交即公共外交正在成为一国赢得主动的主要方式。公共外交因此上升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作为延续千年的文明古国和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公共外交正在成为中国赢取世界理解、认同和支持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助推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健康发展,塑造中国有别于西方大国的新兴大国国家形象的战略部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崛起的成败取决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世界主张能否赢得中国周边国家、其他大国乃至世界多数国家的理解、认同和赞赏,取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辛懿 《学术探索》2014,(12):33-37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是中国对美公共外交实践的重要背景,公共外交是中国开展对美外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结合对美公共外交实践现状,并以孔子学院、媒体为例,开展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背景下的对美公共外交作用的分析。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积极推进与落实,对于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新世纪以来,周边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布局中被赋予首要地位,而首脑外交是这一地位的具体体现.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中国的"首脑"是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全体成员,首脑出访也就是"九大常委"的出访活动.从2003年至2009年七年间,与受访的其它国家相比,中国首脑出访周边国家呈现了出访次数多,出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强,出访安排上具有优先性,参加周边地区多边国际会议和重点庆典活动多等特征.通过首脑的出访,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特点:地缘政治的特殊考量决定了周边外交在当代中国首脑出访中的特殊地位;坚持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并重,全面、深入、广泛地开展全方位周边外交;首脑出访务实高效,经济外交空前活跃;致力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与和平稳定,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两个大局”,从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崛起、全球治理变革与国际秩序转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三个层面出发,确立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定位。习近平主席以“国之大者”的胸怀,提出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定位擘画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宏伟蓝图,对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交环境在冷战后面临着来自国际政治、社会制度、经济和时代主题等四个方面的变化和挑战.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理论,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以求"同"、求"和"的原则精神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外交展示出从未有过的成熟和自信.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甫 《理论界》2014,(2):48-5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中国的崛起,一些西方国家发出了不良言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傲慢论"等歪曲中国发展模式的论调甚嚣尘上,并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内容。打造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通过文化交流引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和平发展的中国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回顾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历程,理清了中国文化外交的成果,同时分析了中国文化外交发展中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必须评估文化外交战略资源,做好战略分层,充分运用中国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结合中国整体外交布局,构建系统的文化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以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旗帜.新型国际关系首先注重和平与发展.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基于历史潮流、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的选择.和平与发展是新型国际关系的保障,中国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文明多样化和发展模式多元化.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尊重各国人民根据本国情况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是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大庆社会科学》2021,(3):159-160
杨明星、周安祺在《国际观察》2020年第5期撰文认为,中国外交传播体系亟需弥补漏洞,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第一,中国应转换思维,避免从西方惯有的"战争/控制"维度看待外交传播,而应从"误会/理解"思维出发改进传播策略;第二,主动弱化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的意识形态分歧,减少不同群体间的"文化折扣",以"求同存异"的包容心态开展外交传播;第三,实施"全政府"推进、跨部门联动策略,统筹协调,由多部门联合制定"中国外交传播战略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第四,加强对外交传播媒体的政策支持,优化国内媒体外事报道的风格与形式,建立中外媒体常态化合作机制;第五,凭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优势以及中国通讯产业的技术优势,打造一批具有更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全球性外交传播媒体.此外,我们要围绕大国外交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尽快启动外交传播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项目,加快推动"外交传播学"的学科构建和人才培养进程,向世界讲好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故事,借此提升外交话语权和大国形象,从而真正体现出大国外交的话语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开始了历史上发展的新时期;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又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我们热烈庆祝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衷心祝贺大会的胜利成功。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对外政策,坚持独立自主,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决不屈服于大国压力;中国坚决同第三世界其它国家一起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外交战略决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为依据,从中国人民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