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儒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天人合一,或者象冯友兰先生所言,儒家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天地境界或哲学境界。从孔子开始,儒家均以人为一种道德性存在,或者说,人的本质应该是道德的。孔子以“仁”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仁是比人的肉体生命珍贵得多的东西。真正实现了仁,则“从心所欲不愈矩”。从孟子开始,尤其是到了宋明道学(即理学和心学)则开始把道德价值不断提升,直至实现伦理本体化。孟子认为,人之性是先天赋予我们的,那么,通过“尽心”、“知性”从而达到“知天”,“知天”则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相似文献   

2.
从儒家思想史的内在逻辑看,孟子能够成为唯一有资格与孔子相提并论的儒家“亚圣”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将孔子的“孝悌”观念和孔子的“仁爱”观念推扩到极致,富于原创性地充分展示了传统儒家的两大核心价值及其深度悖论。今天我们应当赋予孔孟的普遍仁义观念以本根至上的终极意义,克服仁与孝的深度悖论,才能真正确立起儒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5,(8)
孟子有关"臣可弑暴君"、"民贵君轻"的主张,大陆学界一般是从战国时期列国兼并战争,统治者争民心的民本角度去理解,然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孟子以孔子正宗传人自居的立论思路。而主张孟子上述主张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超越的认识,与孔子坚决维护先秦等级制的主张存在一定张力。因此,深入挖掘孔子"君臣"、"君民"的思想,揭示出孟子传承和超越孔子思想的理路,就既有助于深刻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又有助于深刻把握孟子思想精髓。为此,深入挖掘孟子"君臣"、"君民"思想的渊源,就具有十分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聂敏里 《学术月刊》2022,(10):23-32
在《士与中国文化》中余英时的一个著名论点就是,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知识分子阶层,因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所在。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士即便真的具有现代公共知识分子关怀社会公共价值的特征,但这和士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仍然是两个概念。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独立于社会公权力之外的一个社会知识文化阶层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职能高度分化的产物。余英时试图通过赋予士以现代意义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来论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但无论是在对士的社会身份的把握上还是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上都产生了一定的思想错误。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知识分子”一词,在我国是一个使用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是以职业和学历作为划分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否恰当,颇值得探讨。早有孔子就揭示过知识分子(士)的特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志于道”,强调了知识分子对弘扬社会道义的责任。后来的孟子也对“士”作出阐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知识分子在西方有特定的涵义,认为他们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正义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据此来批判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并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实现。就是说,知识…  相似文献   

6.
周颖 《天府新论》1997,(6):45-48
在中国古代人性学说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说。从一定程度上说,孟子的性善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孟子的性善说之所以能够对我国社会产生深远而又普遍的影响,决非偶然,这与其理论有直接的关系。孔子就已经论及人性了,但他只是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而相近的性是善是恶,孔子却没有明确论说。这是孔子留给后入的理论问题。孟子继孔子之后,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并由此建立起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第一个系统的性喜说。人们虽个体有别,但都是同二的“类”,是孟子…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7,(1):109-117
孔子是春秋时代新兴士阶层的代表,是对士的群体品格作出较为系统界说的伟大先驱者。孔子的启发式教育、讨论式教育、实践性教育、人生社会性教育、个性化教育,与美国式的教育多有暗合之处;而针对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这不啻为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8.
孔孟人生哲学传承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治中国思想史者,都把孔、孟并称,谈孔常涉及孟,谈孟也不能不上溯到孔,由此可见孔、孟关系之一斑。就历史发展顺序而言,孔子之后儒家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孟子;从儒家思想本身的逻辑进程来看,孟子直接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自己也公开承认私淑孔子。无可否认,这些都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但如果透过历史表象,再进一步深入探讨孔、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关系,恐怕仍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笔者认为,孟子的人生哲学虽然直接继承了孔子,但他是以孔子思想的终点为起点,而后向孔子人生哲学的起点回归的。这是孟子思想的基石——性善论提出的逻辑前提,也是形成孟子心性哲学内向归缩型特征的理论依据。关于孔、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传承以及孟子对孔子的发展关系,试作如下勾勒。  相似文献   

9.
干涉作为一种处理国际事务的手段一直备受争议.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与孟子就以儒家的独特眼光对干涉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初步界定干涉条件的基础上,对于干涉的缘由、干涉的目的、干涉的途径与导致干涉成败的因素均有论及,他们有关干涉的思想不仅当时得到部分实践检验,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也可以不断得以印证.本文比较现代西方有关干涉的各种学说与孔子孟子以礼乐仁义为核心赋予干涉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于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干涉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孟子承袭孔子所开示的人格意识与士节基础,将社会知识分子的自觉推向新的高度。他以“义”为支点,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再通过“居仁由义”的道德实践,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大丈夫。同时,孟子倾力批判了各种寡廉鲜耻的奴性人格,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人格意识与士节体系。这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正> 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杰出代表、伟大典范.他们关于"士"的思想,虽然由于历史的和个人认识上的某些局限,有其缺陷和不足,但总的来说是十分博大精深的.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1962,(2)
山东大学历史系中文系在第七次科学讨论会上共提出了47篇论文,其中重点论文16篇,现先选择三篇重点论文的内容摘要如下: 卢振华副教授的《孔子教育思想的阶级性和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一文,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作者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反映了新“士”阶层的利益。这样的士在春秋时代为数甚多,或隐身于各行“異业”之中,或厕身于农耕之列,与庶人崛起的士合流。孔子不满当时政治现状,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他的仁和礼学说也无不从反映新“士”阶层利益出发的。他的教育思想最突  相似文献   

13.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以拥有知识学问为自豪、优越的阶层。春秋战国之际,"士"崛起于社会并逐渐发展起本阶层的价值。经过孔子,这个阶层奠定了以道德、学问为大体的基本品格。同时,学问与技能被二分为大小、高低、贵贱这样两端。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所谓"小道",便是与道德、学问不同的技艺性的事情,"如农圃医卜之属"。一般说来,技艺之事低浅、卑俗,价值有限,因而不值得看重。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礼记·乐记》中的这一著名说法,所表白的无非是重大道轻小术的懦学文…  相似文献   

14.
陈桐生 《文史哲》2008,(3):110-118
春秋末年,支撑商周史官文化的三大支柱——宗教神学意识形态、王官政治宗法系统和历史记载职能都发生动摇,史官文化因此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但在史官文化内部,存在着向士文化转变的机制:战国某些诸子流派可以直接溯源到商周史官系统;商周史官与战国诸子在思想气质上一脉相承;商周史官和战国诸子百家在政治目标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商周史官文风也给战国诸子以直接的影响。孔子师徒在由商周史官文化向战国士文化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孔子师徒自觉地以"道"作为他们追求的最高价值,从而将治理天下之"道"成功地从王侯卿士大夫手中转移到士手中;孔子拯救乱世的积极态度为战国士林树立了典范;孔子开门讲学授徒,为战国士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孔门师徒还开创了士人周游列国之风。文化转变带来了说理散文的深刻变革:记载者由史官变为孔门弟子;记载内容由君主卿士大夫言论变为孔子言论;文章由议论现实问题而变为务虚性的文化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诸多思想涉及到了教育领域。认真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重新认识新时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充实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的方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祁海文 《阴山学刊》2002,15(2):37-41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教化观念 ,并从内在心性修养方面发展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孟子美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 ,以“德教”为中心 ,特别重视内在道德情感的自觉培养 ,并与“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相联系对礼乐的审美教化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论述。孟子的“引《诗》论教”和“说诗论教”发展了孔子的“诗以义为用”的“诗教”倾向 ,具有明显的义理阐说意味。  相似文献   

17.
魏义霞 《学术探索》2012,(10):97-101
康有为认定孟子得孔子大道,并且光大了孔子学说,具体表现为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阐发,弘扬仁和不忍人之心,提倡民主政治,传承大同之教等等。按照他的说法,孟子思想原本就是孔子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使《孟子》成为领悟孔子之道的入门书和必经之路。康有为对孟子思想的阐发与其孔教观一脉相承,是以孔子的名义进行的,实质上则是对孟子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促使士阶层崛起。士阶层的崛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对教育制度的变更、教育思想的丰富、教育内容的扩充、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改善以及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与阳虎     
阳虎是春秋末年鲁国季孙氏手下的一个家臣,曾和孔子多次发生关系。科学地分析孔子与阳虎关系,可以有助于对孔子的评价。阳虎,《论语》中称阳货,鲁国人。其住址与早年事迹不详,只知他有一个从弟,名叫阳越。从他曾担任季氏的家臣来看,其出身当非贵族,至多不过属于士阶层。关于他从何时担任季氏家臣,史无明文记载。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氏(?)士时,他已担任季氏家臣,而孔子当时的年龄只不过二十岁左右。按孔子二十岁时,为公元前532年,阳虎被赶出鲁国为鲁定公九  相似文献   

20.
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捍卫者 ,孟子以“永矢弗援”的批判精神与道德热忱而炳彪千秋。《孟子》一书立论更为详备 ,文字由简约而雄肆 ,文风亦由雍容和舒而为铺张扬厉 ,是极具感染力的文学散文。 2 0世纪的百年中 ,随着孟子思想研究的深入 ,《孟子》一书的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为人所认识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纵观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有创获亦有偏蔽。回顾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分析其得失 ,将会为进一步深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