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骥鹏 《齐鲁学刊》2006,(2):106-109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白鹿原》除了作者极力张扬的白鹿原型以外,还有许多作者未必明确意识到的原型意象或意象模式,仅田小娥就关联着狐狸精、女鬼复仇、白蛇-法海等文化原型。诸多文化原型将不同的观念因素和情感因素渗入了文本,从而形成了不同声音在文本中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中田小娥的形象,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她是一个荡妇,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性奴隶,也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具有顽强抗争精神和积极生活态度的女性。实质上,田小娥是一个具有强烈地生存欲望的女性,她通过婚姻和肉体去获得基本的物质保障,通过劳动和鬼魂附体的方式去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还突破伦理道德的约束去追求幸福爱情。  相似文献   

3.
美丽动人、纯洁善良的田小娥是陈忠实著作<白鹿原>中的一位瑰丽饱满、内涵丰实的艺术形象.她既非潘金莲式的"淫妇",亦非祥林嫂式的"苦妇",而是个饱受封建宗法礼教残酷迫害的女鬼,以及用自己特有方式进行不屈的人性抗争的女神.作品中其短暂却轰轰烈烈的一生便是压迫与反抗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复仇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国家化的进程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种现象在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在现实中还是不断发生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复仇现象的阴影,形成巨大的社会和国家危机。从法律角度而言,复仇现象有着复杂的理论基础,不仅对于复仇本身的产生和处理有着意义,对于法律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同时就世界范围内而言,复仇现象有着更为复杂的因素和发展趋势,因此对复仇现象必须全方位多角度采取措施,使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爱略特所做的一场人生道德实验,她在探索一种影响个人命运选择的道德力量.她认为人生来有追求自我的欲望,一旦自我追求与外界现实相左时,指导其作出正确人生选择的是建立在对他人的爱与同情基础上的道德情感.主人公麦琪一生经历了内心欲望和外界力量之间的不断冲突,但是道德上的不断成熟以及对家人、朋友的爱让她选择牺牲自己,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以及与外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中年已婚女性玛丽·特纳这一个“疯狂的家庭主妇”形象。作为欲望主体,她不但与自我无法调和,和她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从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其悲剧的实质是: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出现使主体产生对他者认同的欲望,这种欲望永不止息但又无法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阶段所经历的主体欲望和现实法则的冲突使欲望主体进一步压抑和异化,从而使主体最终成为非统一的自我。  相似文献   

7.
刘雨 《齐鲁学刊》2003,(1):33-35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两篇以《复仇》命名的同题散文 ,记写的不是以牙还牙的复仇行为 ,而是表达了困境与绝望中的精神报复之意。对那些无聊的看客 ,最好的“复仇”方式就是让他们无戏可看 ,而对那些饮过自己血的人们的无情的“打杀” ,鲁迅则表现出“哀莫大于心死”的精神绝望。这种充满矛盾与绝望的复仇欲望 ,正是鲁迅当时的精神痛苦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8.
吴国杰 《兰州学刊》2013,(7):222-224
《哈姆莱特》中弑兄篡位的克劳狄斯行使着人的自然自由,他藐视政治权威、漠视社会契约和国家秩序,不断追求欲望的满足,在实质上,他的行为表明他仍生活在一种人类的自然状态下,一种人人不受约束,享受着绝对自由,人人相互为战的人类原初的前政治状态中;哈姆莱特肩负为父报仇的个人使命,但贵为未来君主的他也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与和平的国家使命,他的复仇屡屡延宕体现出他维护政治权威、遵守社会契约、履行政治义务的人文思想,哈姆莱特生活在一种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政治状态下。从克劳狄斯的自然状态到哈姆莱特所遵守的社会契约,从克劳狄斯身上体现出的前政治状态到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的政治状态,莎士比亚在戏剧中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人类进化图景。  相似文献   

9.
何立新 《理论界》2006,1(6):193-194
西方传奇的复仇主题与中国小说的复仇主题,在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中国复仇文学中不乏一种颇具“反讽”意味的表现倾向,西方复仇文学对这种故事有时会产生一种有价值的“误读”,甚至因此而进行一种“再创作”。  相似文献   

10.
试论《外套》中"小人物"的复仇鬼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复仇鬼魂形象启迪"小人物"的觉醒意识,是《外套》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小人物"巴施马奇金的鬼魂复仇影射了对公理难辩、正义难申的俄国黑暗现实的揭露;蕴含着平民阶层不平则鸣、讨还公道的思想以及反抗压迫申冤复仇的愿望。不仅如此,通过鬼魂复仇胜利时获得心理平衡情节的描写,体现了对历史转折期"小人物"生存意识的审视,标志着对"小人物"形象社会情结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系统中,忠奸复仇主题是一个重要分支。尤其到了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现实政治条件的刺激与戏曲这种文艺形式的兴盛,使得这一分支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延展扩散。此得力于忠臣悲剧在复仇意识作用下形成的独特传播效应,以及戏曲演出所给予的主题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12.
邱华栋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代出现的所谓“晚生代”小说成为“后新时期”文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作为这一作家群的代表 ,邱华栋在其大量作品中倾尽全力地表现人的欲望和梦幻 ,表现欲望在现实、在现代城市中的极度膨胀和消长 ,并通过对欲望的展示 ,表现当下的生活与时代的本性。在表现形式上也不追求新颖的语言世界 ,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对应的关系 ,呈现出容易让人理喻 ,没有符号化的欲望表象化书写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8,(2):154-160
论文运用叙事语义学方法对《醒世姻缘传》的文本意义进行分析和阐释。论文从欲望、义务、知识和意图等方面考察女主人公薛素姐的行动,通过分析冲突和事件的起因和后果对人物行动和情节结构的意义进行了阐释。素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采取行动,打破了各种社会规范,引起了她与周围人物的冲突,结果在无意之中拆毁了自己的生存保障系统,最终导致了命运的反讽。《醒世姻缘传》通过素姐故事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密切依存关系,表达了一种清醒地看待现实的理性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人性一直是迟子建小说中刻画的重点,自踏入文坛起,迟子建就将目光对准民间的人性,她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坚持"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1。她相信"善是一种生活状态"2,现实中的丑恶与不堪是由于人性美的失落。迟子建以其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对生存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生活的温情主义,实现了对人性美的追寻,她的小说中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温情与爱意。  相似文献   

15.
复仇是新文学的一大母题.近现代中国贫弱和耻辱的灰色境遇激发了以家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悲壮和忧愤的民族自觉,复仇成了消解焦虑的文化革命想象.鲁迅《铸剑》的重心和巧妙在于复仇过程和复仇方式上的设计,"后复仇"情节成了复仇之上的复仇.巴金是在复仇的沉思中完成了思想和启蒙的另一种文学选择.汪曾祺复仇者为父报仇的永恒模式成了心灵扭曲和罪恶的象征.曹禺借复仇书写生命的原始强力,同时也写了人的现代困境.茅盾《参孙的复仇》的意义是多重的,除复仇的多向外,还有对女性和自己的复仇.近现代中国"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集体记忆使得复仇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在我国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凭借其对历史的创造性追问和深沉而厚重的反思力量,以"民族秘史"的身份向人们讲述了一段"民族岁月".陈忠实选择了地处关中平原、几乎集中代表了民族文明和历史的白鹿原,虚构我们民族的历史图景,以此去勘探我们民族的存在,揭示民族历史的真实存在状态,以及这种存在在合理与非合理、真实与荒诞之间的困境.本文将从民族文化的层面,来考察<白鹿原>所反映的关中伦理文化面对复杂的人性、社会、民族、历史而日益走向困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品<铸剑>取材于古代有关复仇的神话故事,不可回避的复仇主题除了世俗的子为父复仇之外,还包含深层次生命个体灵魂上的复仇,这种理念上的复仇,具有无可奈何的荒诞感与虚无性,从眉问尺到眉间尺的父亲再到黑衣人,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现象,借助他们,鲁迅深刻显示他"激昂-绝望-绝望的反抗"的人生哲学,既回答了现实问题,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黑衣人作为真正的复仇之人,他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之神,作为作者心灵写照的对象,黑表人即是本文的隐含作者,他与作者精神中的最核心部分具有一致性.读者要以识别叙述者为突破口,结合作者的创作语境,完成对隐含作者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自由是实现主观目的、满足个人欲望的一种行为状态。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人的行为都是自由的,自由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行为状态:一、尊重他人是实现自由首要的行为状态;二、限制个人欲望是实现自由必需的行为状态;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实现自由基本的行为状态。  相似文献   

19.
特殊的历史时期 (日伪统治 )和特殊的社会心理需求造就了张爱玲 ,她热衷于人性弱点的挖掘 ;由没落世家走入平民社会 ,一方面使她感到失落 ,另一方面使她拼命挣扎而充满了强烈求生存的欲望 ,这都反映到她的作品中。目前文学界对于张爱玲过分推崇与拔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晋桂清 《理论界》2006,(9):196-197
复仇文学所表现的复仇手段和复仇方式,与作品对复仇目的的揭示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西方的复仇文学中,复仇观念和复仇态度的变化常常导致复仇方式和复仇手段的变化;在中国的复仇文学中,衡量复仇方式和复仇目的的尺度几乎是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