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桂英 《天府新论》2006,(1):119-122
一、关于草原文化文化是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与自然结成的关系为各种文化形成各自的特点提供了外部条件,各种文化也由于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曾提出了文化形成的“挑战与应战”这一著名观点,  相似文献   

2.
战后,一大批闻名于世的西方学者纷纷提出并论证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或经济制度的趋同假设。这一思潮风行西方论坛,经久不衰。从他们论述趋同的范围看,各种观点基本可归作两类。一类观点以索罗金为代表。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在12个领域呈现了全面相同的发展趋势。另一类观点以丁伯根、加尔布雷思等为首,认为两大社会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关于国民性问题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和林语堂的《中国人》进行简略分析,就他们在国民性批判问题上的立场、价值取向、具体观点等方面的差异作比较,试图以此来了解和把握当时关于国民性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4.
D·H·劳伦斯的名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书,然而其主题却是严肃而深刻的。本文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挖掘书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在自然领域,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社会领域,反对阶级歧视,并声援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女性。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论述,我国学术界有许多讨论。我觉得关于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的作用,我们对斯大林观点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表面的。例如,我们认为斯大林的观点是: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没有调节作用,只能影响生产,而所谓对生产的影响,就是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以及国家的计划限制着价值规律的作用,前者排斥后者。现在看来,这样的理解是不符合斯大林的理论的真意  相似文献   

6.
读罢蒋学模同志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一书,又看到刘诗白同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名著作,在这个经济学界有许多争论而尚未有专著系统论述的领域里,一年内有两部名教授写的佳作问世,填补了空白。他们在各自的独立研究中得出差不多相同的结论,是花开并蒂、而又各有千秋的两部书。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历来有许多争论,特别是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讨论尤为广泛、热烈。在长期的百家争鸣中,有许多方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艺术典型问题有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他们四封著名的关于文艺问题的信中,同时也在其他文艺论述中有不少发挥。他们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阐明了从现实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典型的本质、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的共性和个性等一系列重要原则问题,批判了典型问题上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生态社会主义者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为目标,其关于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性质、克服生态危机的方法等观点基本相似,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思想。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定同志的《平凡的真理》一书,据他自己说是关于“人的认识”、关于“真理论”的书,也就是一本关于认识论的书。本来我们可以希望他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的观点,宣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但是,完全与我们的願望相反,他的这本书全部是用主观唯心主义拼凑而成的,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政治观点和理论观点的错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的歪曲和篡改。本文拟从实践观方面,对冯定同志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践观作初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关于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以及实现物质循环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变换不仅需要在消费领域、生产领域实现,也同样需要在流通领域实现。物质变换受阻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策以及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造成物质变换和物质循环受阻,进而产生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国如今推行绿色发展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绿色发展的薄弱环节仍在乡村,乡村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生态文明意识较薄弱,对于生态资源的使用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等问题尚待解决.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在乡...  相似文献   

1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赵荣同志的《一个特殊问题:知识分子问题》。这本书分上下两册,共五十余万字,是一部颇有份量的学术著作。因为,其所论述的知识分子问题为大家所关心,所注目。同时,这部书还有内容丰富、论述全面、思想解放、观点新颖等特点。掩卷之余,我不仅备受鼓舞,且因作者提出的新颖而富有创见的观点,颇受启迪和教益。在这本书中,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敢于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我国理论界流行一种说法:知识分子是“毛”,附在哪个阶级“皮”上,就属于哪个阶级的知识分子。而依照这种“理论”,从1957年到1977年的二十年期间,在  相似文献   

13.
<正> 洋务运动史研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争论最为热烈的课题,成果斐然,令人注目。然而,三中全会以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术界尚无一部全面研究洋务运动的综合性专史。由李时岳、胡滨两位教授合著的《从闭关到开放》一书(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填补了这项空白。在近年来的洋务运动史的讨论中,出现了三派不同观点,一派基本上否定洋务运动,一派肯定前期洋务运动而否定后期洋务运动,一派则基本上肯定洋务运动。李时岳、胡滨是基本上肯定洋务运动这一派的主要代表者。他们在新著《从闭关到开放》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洋务运  相似文献   

14.
吴四伍 《兰州学刊》2007,(8):157-160
文章立足灾害与社会的独特灾荒视野,以中国古代荒政书为中心,探析中国古代人民有关人与自然的若干思考,认为他们在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方面作出有益探索的同时,也锢于自身知识、观察手段、认识习惯等局限,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存在某些偏差;这些认识的复杂面相更多源于人们实践本身的复杂;从中我们可以总结中国古代人民关于人与自然认识的诸多独特思考,以此警示人们不应简单化古人的认识,而应吸取其宝贵经验,服务现实.  相似文献   

15.
波普尔在建立他的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理论时,是以他对“归纳问题”和“划界问题”的独特的观点作为二块基石的,我在另外二篇文章中已对他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观点作了评论。他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在提出了他对上述二个问题的观点以后,接着在第二章中提出了“关于科学方法论的问题”,并说明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他实际上提出了他认为与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相区别的一种哲学观,他的哲学观涉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可以说是比他对归纳问题和划界问题的观点,更为基础的观  相似文献   

16.
出现在战国中期的《管子》一书.是先秦典籍中保存我国古代经济思想与措施最为丰富的传世巨著.其中有些卓越而深刻的思想见解常令人赞叹不已.“国轨论”就是《管子》中非常突出的一个观点.“轨”是指一定的法规或准则,“国轨”就是管理国家的准则,它论述的主要是关于管理国家经济的规划与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问题的争论表明,“类”和“异化”概念对于整个讨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类”概念,是因袭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观点;而使用“异化”概念,则不仅与抽象的人的观点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表明了马克思未能达到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来说阴私有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他们据此得出了马克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的基本原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9.
郭店竹简出土,为先秦的儒道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是当前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件大事。此次出土的竹简本《老子》,推翻了本世纪初疑古派关于老子后出的观点,可以澄清学术界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这部分材料还不足以澄清老子其人与其书的一些其它问题,如老子是否有两个人,一个是老聃,先于孔子;一个是太史儋,晚于孔子;目前的简本《老子》是否就是一个完整的古本?老子思想的发展是否有不同的传承的系统?我个人认为,简本《老子》的出土还不足以澄清以上诸问题,故拟就道论在简本《老子》中的位置,及其与帛本、王本中道、德等概念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生产力要素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而关于生产力基本要素问题的争论更为激烈。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二要素论。认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主要指劳动工具);二是主要素论。认为除了上述两要素外,还包括劳动对象;三是多要素论。认为除了上述三要素外,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分工协作、信息、教育等要素。以上三种观点的提出和反复论争,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多要素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对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深化。但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偏颇,都未能全面科学地阐明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容。同时,也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