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破裂、教育不当、经济贫困等多种因素导致儿童流浪现象的产生。这些流浪儿童离开监护人,流落街头,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生活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成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深入了解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犯罪状况和被害状况,进而有效地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本文对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概括了流浪儿童被害的几种主要类型.提出预防流浪儿童被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吉普赛人性格开朗,没有"忧愁".比起拥有固定居所,他们更喜欢流浪.什么人才算是新吉普赛人?他们兼具吉普赛人的乐观,并且行踪飘忽.他们只租房不买房,没有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家;他们没有"铁饭碗",稍有不如意,被炒掉的铁定是老板;他们还喜欢到处旅行,在他们看来,自助游才是旅行的真谛.总之,不要为了他们的飘泊不定而惋惜,他们自己可从未感觉到孤独.心在家就在,是都市吉普赛人对生活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西部的沙漠探险史上,生活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天生的“沙漠之舟”,在大漠荒原里他们如履平地,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耐受力和方向感。当年,如果没有罗布人奥尔德克作为向导,那么大名鼎鼎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要发现楼兰古城肯定没那么容易。如今的罗布人又是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在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民政部2006年出台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中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增加了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方面的内容,规定救助部门应定期对受助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受助未成年人,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  相似文献   

5.
山东籍的东北人开始大量地南归故土,已经无从考证具体的时间。但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这在东北至山东的各条道路上,正在成为一种潮流。烟台、济宁、肥城、泰安、威海等山东省几乎每一个城市和乡村,都会有山东籍的东北人或者他们的后代在故乡开始了新的生活。在祖辈们曾经走过的路上,不仅仅是开垦了北大荒的农民在回流,还有生活在城市的人也加入了回流的队伍。他们回流到了哪里?从农村到农村?从农村到乡镇,或者城市?从城市到城市?在故土,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这些,引得我们去关注  相似文献   

6.
压力社工     
“流浪”,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浪漫的词.但对另一群人来说,流浪可能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流浪者,无家可归的露宿者,社会最边缘的一群人。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中国西北新疆的塔吉克族人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人,传说他们是太阳神的后代。塔吉克族的婚礼仪式热闹而隆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北京市外来人口已超过了300万人,打工人员已成为城市人口中的一个巨大群体。然而,这些外来打工人员往往被主流社会所忽视,他们在城市中除了要面对生存压力,还要忍受孤单、寂寞以及当地一些人的歧视。他们中存在的最大危机是,一旦失去生存来源,便会铤而走险。许多社会学家呼吁,尊重打工群体,关心他们的生活非常必要。 1997年秋,魏伟随着打工者的人流来到北京。3年后,仍然是贫困者的他大胆地去实现社会学家的要求,为京城打工者建立一个公益互动热线——“小小鸟热线”。前不久,他又把自己的目标推向全国,为更多的打工者建立一个联谊组织,使他们在异地他乡找到心灵的安慰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有关史料和文献中对职业流浪者的记载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这种生存状态中沉浮的儿童群体产生和维系的原因.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对于流浪者有一种特殊的宽容,在这种宽容下,为了通过一种比较容易的方式获得经济利益,部分家庭形成了流浪的传统.在这种传统的熏陶下,部分儿童的认知扭曲,自愿选择流浪这种不被常态社会认可的生存和谋生方式,同时对自由的过度要求令他们已经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虽然学界广泛认同流浪生活对儿童健康发展不利,但现有的救助制度却仅限于部分非自愿或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帮助这类"自愿"的、有家庭的流浪儿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的保护性救助实践证明,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不仅需要临时性的食宿帮助和返乡护送,对于那些缺乏良好家庭和社会生活环境,甚至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更需要的是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路径的重建,只有真正改变了流浪未成年人非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被扭曲了的社会化进程,才有可能使他们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1.
《女性天地》2013,(10):23-23
两个女孩一出生就被医院搞错而取代对方的身份生存。一个孩子Bay成了富二代娇娇女,有曾经是明星运动员的成功商人爸爸,有爱烹饪的家庭主妇妈妈,还有能保护她玩乐队的优等生哥哥,她叛逆爱冒险,喜欢刺激的街头涂鸦。而另一个孩子Daphne~lJ生活在拉美裔平民社区里,一场脑膜炎后她失去了听力,  相似文献   

12.
苏学愚 《职业时空》2008,4(9):103-104
流浪未成年人是指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流浪未成年人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象,目前,各国政府普遍重视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需求,都在探索流浪未成年人的职业教育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不染色的情思徐官珠“故乡的月比异乡的圆,故乡的水比异乡的甜。”这种染色的情思我不喜欢,哪怕染的是闪光的色彩,因它使情思失去了朴素和真实之感。我在世界屋脊的文艺战线上战斗了43年,一头情思把西藏紧系,另一头情思却把故乡湖南缠绕。每当夕阳的余辉难舍地亲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流浪人群中,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寻子队伍。他们浪迹全国各地,晴天撑着一把大伞,上面贴着寻人启事,雨天又把寻人启事贴在胸前、背后;他们在寻子的同时帮助流浪儿找家,又渴望他人给予帮助;他们为失去孩子哭天抢地,他们为寻找孩子历尽艰辛  相似文献   

15.
一次生意上的失败,致使夫妻二人亏本50多万。在债主们的紧逼之下,他们背井离乡外出躲债。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几乎使他们失去了时生活的信心。危急关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妻子萌发出卖稀饭的念头,然而就是这么一碗简单的稀饭,却改变了夫妻二人以后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6.
关于乡村,去年曾有过一阵以“故乡沦陷”为题的讨论热潮,几位青年评论家分别撰写了文章,直指生存在城市的“飘一代”或“民二代”失去对故乡期待的心灵之痛,这几篇文章分别为潘采夫的《谁的故乡不沦陷》、熊培云的《我的故乡因何沦陷》、孟波的《不能承受的故乡底层沦陷之重》,我也撰写了《故乡沦陷,躲不掉的心灵之痛》。  相似文献   

17.
谈职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立荣 《职业》2002,(11):41
什么是职业核心竞争力? 现在许多企业都在谈核心竞争力问题,比如VCD、DVD企业之所以利润比较低,生存比较困难,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核心技术,也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其结果是有产量,没有利润。同样在职场上也有核心竞争力即职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所谓职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人相对于其他的职业竞争者,别人难于取代或模仿的能力。 现在许多人盲目地赶潮流,有时甚至不顾自身的实际,结果是赶上了时髦,但失去了职业竞争力。比如有人学了时髦的计算机专业,由于不喜欢和枯燥的机器打交道,不喜欢孤独地在计算机上编程,于是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最终丧失了职业竞争力。而另外一些人,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专业或职业,拥有他人无法取代的优势,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比如历史专业,虽然目前就业形势比较差,但对于一个喜欢读历史、喜欢钻研古文的人却是优势,如果长期在该领域积累,最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反而获得了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我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砂器》。影片讲战后日本东北部一对失去土地的父子,他们到处流浪,在大雨滂沱中赶路,在大雪天里乞讨,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有一次,儿子被富家子弟殴打,瘦小的父亲拼命用身体挡住拳头和棍棒,滚落到水沟里。还有一次下大雪,父亲讨来一碗粥,用砂锅煮热了让儿子喝,儿子让他先喝,两人推来推去烫到了嘴,痛得原地大跳,却又相拥哈哈大笑……这个温暖的镜头,让我哭了。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这里的故乡,已经不是特指童年生长地,它还是值得期待的简单、温情的传统乡村的生活样式。故乡的“沦陷”,某种程度上,让我们失去了安放心灵的土壤,让我们丢掉了对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我们不但失去了几千年来一直拥有的精神家园,也没有了盛装疲惫肉身的一处带篱笆的房屋院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