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九歌》之草木试论香草与巫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前言“香草美人”,是《楚辞》的主要素材;香草之缤纷,美人之求索,营造了《楚辞》瑰丽的辞采,与回肠荡气之浪漫氛围,南方文学能与《诗经》相抗的代表风格也由此树立。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种创作取材与表现手法在屈、宋之前并未尝见,几可说是凭空崛起,而在屈、宋之后,汉赋虽沿袭了《楚辞》铺陈华藻的外衣,却不再喜用“香草美人”,这对研读《楚辞》的人来说,实在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也是文学史上一个令人大感兴味的疑点。如果我们推断“香草美人”之用,乃由于屈子性情特异,好修尚洁,故为文取譬独特,风格迥异他人;或搬出…  相似文献   

2.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流传至今最早的注本自然当属东汉末王逸的《楚辞章句》。作为首次进行全面系统注释的章句体论著,它的诠释视角较为广泛,涉及到经学、文学、民俗学等多个诠释视野。本文主要立足于文学阐释的角度,从文学化的审美批评观、行文格调及民间文学化的意象阐释等角度加以审视,对王逸《章句》一书的诠释视角作一番剖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文学观和他注释《楚辞》的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熹的文学观和他注释《楚辞》的态度[韩国]朴永焕朱熹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在《楚辞》研究方面,他的《楚辞集注》吸收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的研究成果,而对其中的某些谬解加以辩证,寻求作品意旨,发掘咋品的微词奥义,对《楚辞》词语的解释等方对...  相似文献   

4.
朱熹最早彻底地以文学眼光看待楚辞,他自觉抛弃了楚辞研究中的经学标准,抓住了楚辞抒发情感、表现忧患意识的总体特征。朱嘉又最早比较彻底地从整体上把握楚辞的意象,深刻正确地揭示了作品的意蕴。朱熹在楚辞研究中的巨大贡献,与他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5.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7,28(1):59-63
《诗经》、《楚辞》是两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早期诗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承继《诗经》精神,尤其深受《诗经》大、小《雅》贵族士人忧国忧民思想之影响,其忧患意识约有八端:自修之忧恐,不遇之忧思,育才之忧患,颓风之忧叹,遭诬之忧愤,疏放之忧怨,民瘼之忧伤,国难之忧戚,而其忧患之焦点则在于“忧国忧民”。《诗经》与《楚辞》忧患意识的本质相似,而其内涵与形态则有差异。《诗经》表现为:人称多样,无主名,集体性,句短情促,多用复句与赋比兴手法,个人、家庭、社会忧患层面丰富,多呈平民化色彩;《楚辞》表现为:诗人直抒胸臆,有主名,独立性,句长情婉,多用香草美人比兴象征手法,集中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属贵族阶层身份。《诗经》、《楚辞》共同奠树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甚大。在21世纪,我们应当继承忧患意识优良传统,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世界和平等伟大事业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分别作为汉代和宋代楚辞研究的成功之作,典型地体现了汉、宋思想文化加之于楚辞学的各种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导致的汉、宋楚辞学研究的历史转型:阐释目的由外向经世到内省治心的转变;文本注释由偏重训诂到阐发义理的转变;研究视角由经学原则到文学观照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意象批评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独特批评方法,与受西方文学精神影响较大的现代文学作品在理论衔接上出现断层,继而出现否定性话语。但意象批评在古代存在较高理论价值,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建构起一个以感性体验为核心的内在审美规范,并从《诗经》、《楚辞》开始便确立起意象批评存在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生命力的激发点。意象批评在现代也具有较大的意义,中国固有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精神的稳定性为意象批评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意象批评的形象性阐释更容易沟通阅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提高阅读理解的效力,同时也维护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民族性。  相似文献   

8.
支伟成撰《楚辞之研究》的原因,是出于对屈原文学天赋和品格的赞美,以及被作品中屈原的思想和遭遇所深深打动。他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把近现代文学理念与传统训诂方式相结合。他在"以近代人的眼光探讨楚辞的文学意义"方面,虽受梁启超《屈原研究》的影响颇多,但也有一定程度的新拓展;他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注释方法,但摈弃了繁琐而选择了简明。尽管《楚辞之研究》也存在不足,但它毕竟是新时代理念与旧传统方法孕育出的混血儿,在近现代楚辞学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李莹 《鞍山社会科学》2006,(4):38-38,32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堪称北方黄河流域地区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以屈原为代表而创作的新诗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堪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楚文化的卓异楷模。它们以其优良的“风骚”传统,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光辉典范作用。然而,对于中国文学这两大源头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绘纭,莫衷一是。一种认为,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既有南楚本土固有文化的哺育,又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的沾溉,《诗经》影响《楚辞》毋庸置疑;另一种则认为,《楚辞》与《诗经》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各自独立的两大文化版块,是泾渭分明的两大文学源头。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左传》等典籍中已经开始出现幽兰意象,屈原开辟了士人竞相描摹幽兰的先河.汉魏六朝以来,文学作品中的"幽兰"书写成为一种时尚.或以其芬芳修饰事物,或以其美丽喻佳人,或以其高洁而比君子,或以其同题乐曲而增加文学意味.初唐杨炯的《幽兰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王绩、王勃、骆宾王、陈子昂等下层士人多喜写幽兰,正是因为幽兰与他们才高位蹇的命运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楚辞》编纂者及其成书年代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总集之祖”。它对研究屈赋及屈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传统的说法,都认为《楚辞》是汉代刘向编纂的。达个说法,是《楚辞章句》的著者东汉王逸首先提出的。他在《楚辞章句》的叙中说:“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自此以后,历代著录及《楚辞》传本,皆题为刘向所辑。清《四库全书提要》曾有下列一段总结性的叙述:“哀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  相似文献   

12.
凡是谈到中国文学的渊源,无不上溯《风》《骚》。我国先秦文学中的《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几乎无可怀疑地被认为是最初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可是它们之被尊为传统的过程,其间表现了儒家的误解,而其误解又显得荒谬而矛盾。这些荒谬矛盾的见解,竟顽固地支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学传统观念。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他删定《诗经》的目的在于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而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堪称北方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以屈原为代表而创作的新诗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堪称南方长江流域楚文化的卓异楷模。它们以其优良的“风骚”传统,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光辉典范作用。然而,对于中国文学这两大源头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认为,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既有南楚本土固有文化的哺育,又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的沾溉,《诗经》影响《楚辞》,在在俱见,毋庸置疑;另一种则认为,《楚…  相似文献   

14.
支伟成撰《楚辞之研究》的原因,是出于时屈原文学天赋和品格的赞美,以及被作品中屈原的思想和遭遇所深深打动.他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把近现代文学理念与传统训诂方式相结合.他在"以近代人的眼光探讨楚辞的文学意义"方面,虽受梁启超《屈原研究》的影响颇多,但也有一定程度的新拓展;他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注释方法,但摈弃了繁琐而选择了简明.尽管《楚辞之研究》也存在不足,但它毕竟是新时代理念与旧传统方法孕育出的混血儿,在近现代楚辞学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楚辞》黄昏意象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汇聚了浩大多元的“黄昏形象”。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业文明特征是屈原创作关系不大的“真实”背景;“娶妇以昏时”的婚姻习俗仅是屈原借以抒情表白的“外在”形式;宫廷官府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与过多的夜间祭祀活动,才是屈原政治生活的直接背景;而作为贵族诗人的屈原,那敏感多愁、长夜难民的心理特征,才是《楚辞》“黄昏意象”的灵感触发与主体倾向;至于楚民族和屈原对太阳的崇拜,对太阳神话系统的熟悉、坚信,则真正成为《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16.
荷花是《楚辞》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香草”意象之一。《楚辞》荷花的比兴意义,我们从功能上进行划分,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文人芳洁之志象征,一类是政治命运象征。荷花《楚辞》原型意义对后代影响深远,形成了一些常见的表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刘石林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5):37-40
台湾成功大学陈怡良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四十余年,在楚辞研究和楚辞学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撰写出版了《楚辞天问研究》、《屈原文学论集》、《屈骚审关与修辞》三部楚辞研究专著,发表了数十篇楚辞研究论文。他的楚辞研究既注重楚辞文本的研究,也注重楚辞背景的探讨,视野宏阔,引证丰富,善于在融会古今学人成果的基础上守正出新,是台湾楚辞学研究的杰出代表之一。陈怡良教授不仅在楚辞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且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给大学生、研究生开设楚辞专题研究课程,积极鼓励学生研读《楚辞》,指导楚辞学硕士论文七篇,博士论文两篇,是目前台湾地区培养楚辞学硕士和博士最多的学者..  相似文献   

18.
先秦文学中丰富多彩的水意象成为古代先民的审美观照对象。《诗经》对水的观照,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所表现的场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相协调;《楚辞》中不同形态的水意象,寄托了古代先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道家的水意象体现的则是它对博大、辽阔的崇尚。  相似文献   

19.
“追寻”是先秦诗歌中的重要模式,《诗经》中“在水一方”、《楚辞》中“香草美人”两种模式是“追寻”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追寻”模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我们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无意识精神和命运碎片,它一直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一代一代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楚辞研究中,似乎存在着一种“错位”现象。也就是说,一些国内外研究者由于未能准确把握时代和文学发展的脉络,因而对作品的性质、人物的身份乃至作者等问题,作出的判断不够准确,姑将此现象称之为“错位”。1984年,笔者曾写过《评<楚辞>研究中的“巫化”倾向》一文,(河南出版社《文学论丛》1984年第四辑)所谓“巫化”倾向,其实也是“错位”的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本文是继前文之后的进一步思考和补充。近读三泽玲尔先生的新作——《<楚辞>生成过程展望》和白川静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楚辞文学》(均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