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今中国文学中对苦难主题的表现有着十分丰富复杂的蕴涵,其中迟子建的苦难书写由于在对苦难进行揭示批判的同时写出了温情脉脉的诗意生存,更显真实可感的生命活力。通过分析迟子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可见,作家笔下的温情和诗意并不是对残酷现实的软弱回避或者简单的诗情画意,恰恰表现了作家的人性关怀和写作伦理。人文伤怀是迟子建作品自始至终流淌的温泉,它是作家苦难书写的主题和精神,也是其充满本真和纯美的语言艺术气质;是作家的审美取向和写作信念,也是各种抗争和批判的心灵出口。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文坛,迟子建一直以书写人间"温情"而著称,她对于底层苦难的书写被批评界无意中忽视,这是极为不应该的。进入新世纪以来,迟子建的一批小说直面现实,书写当下,写出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将冷峻的事实推向小说叙事的前台,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道德同情和社会批判特征,说她已加入"底层文学"的合唱,不无道理。但她的这类作品,除了具备一些底层写作的共有特性外,还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质,这就是她在构筑世俗世界的同时,还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向善向美的心灵世界,使人能够始终向往高贵和光明。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读懂迟子建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就无法理解迟子建今天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人性一直是迟子建小说中刻画的重点,自踏入文坛起,迟子建就将目光对准民间的人性,她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坚持"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1。她相信"善是一种生活状态"2,现实中的丑恶与不堪是由于人性美的失落。迟子建以其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对生存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生活的温情主义,实现了对人性美的追寻,她的小说中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温情与爱意。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以温情著称,其作品中的温情力量不仅源于人性之善,还源于作家独特的终极关怀,更源于作家对生存本体性焦虑的超越。在当代文坛纠葛于一地鸡毛的世俗生活时,迟子建却在平凡人生中发掘出了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尽管她的这种超越也蕴涵一定消极因素,但从当下的文化语境出发进行考察,迟子建的独特思考符合反思现代性的时代潮流,对当下审美现代性的建构,对再启蒙问题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的创作始终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和命运,抒写小人物于生存困境中体现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闪烁着浓郁的诗情和人性的温情之光.因此,她笔下的艺术世界呈现出奇特的风采:她展示了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却不一味展示苦难,而是深情抒写民众在面对生活磨难和命运打击时表现出的坚忍和顽强以及他们在人生灰暗情境中生存方式和深层人性的变化,特别是其中闪烁的人性光辉,以此达到了对生存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迟子建与乡土抒情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万鹏 《东岳论丛》2001,22(4):129-131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具有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 :以儿童视角为叙事角度 ,重彩涂抹故乡的地域风情 ,深情地开掘乡村世界的人性、人情。同时 ,她又以女性化、个人化的目光 ,审视故乡风土民情中的温柔静穆之气 ,以辛酸的温情取代诗意化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传达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对自然和人类本真状态的感悟与体验 ,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  相似文献   

7.
迟子建的小说,大都是表现北国小镇这一特定地域、特定环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在描写女性形象方面,她不仅仅关注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喜命运与女性私生活的隐秘描写上,而且,在独特的视角下,用唯美的述说去张扬女性对自由和爱的追求。这些描写或述说多是在一种温情的方式下进行的,用温情的力量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使迟子建的小说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梁爱民 《学术探索》2003,4(9):85-87
迟子建的小说在对"故土故事"的叙述中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在那里,自然是人和谐而富有诗意的家园,它和人构成了一个神圣的整体,乡民们也因为和自然的契合而有了惊人的凝聚力和敏锐的生命感觉,与都市文明相比,这是一幅充满了温情的人间烟火图,由此也构成迟子建的"故土故事"与"都市故事"的对比性叙述,这种叙述在同构的对应中所生成的审美张力体现了人文关怀与理性认知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新时期作家群中,迟子建的创作是别具一格、卓尔不群的。她从带着“北极村童话”踏进文坛之日起,就一直倘徉在无限宽广、无所不包的民间生活的河流中,深情地注视“北国一片苍茫”的故乡大地和与自己血肉相连的底层民众,以悲悯的情怀观照着被主流意识形态视角所遮蔽、被混沌的历史时间之流所湮没的民间生活。迟子建将自身融入独具情韵的乡土风情之中,畅饮着故乡的“天河之水”,大兴安岭辽阔的森林原野,醇厚的风土人情,底层民众朴素而简单的生活,涤荡了她心中的抑郁与悲哀,给她忧伤的心灵以无限的抚慰。迟子建以平等的、甚至是谦卑…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以她惯有的温情叙述滋养着黑土地文化的写作。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将生态话语纳入文学书写的维度,为我们展露了现代文明入侵下的鄂温克族民俗文化、生存方式以及生态资源等境况,彰显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遭遇的尴尬、悲哀和无奈。  相似文献   

11.
"耙耧山脉"是阎连科建构在文本中的情感故乡,作为作家内心世界的反映,无疑最具个人化的人生体验。阎连科把他对生活的苦难体会集中倾注在耙耧山脉的劳苦人身上,他往往将生命置于非常态的状况下,在绝境中拷问灵魂,毫不留情地揭开生活温情的假面,真实地还原闭塞山村令人惊心动魄的绝望。在他的笔下,生活是由黑暗和苦难浸染的底色,生活常常处于毫无选择的绝境,在极其严峻的生存背景下,展示苦难生活的贫穷和无望。  相似文献   

12.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一位有着深切悲悯情怀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她的悲悯情怀主要体现在贴近底层的关怀意识,对自然生命的怜惜和珍视,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慈悲之心和宽恕之心。这种悲悯情怀源于万物平等的自然观、对民间的朴素情感,以及以善为核心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在小说中一贯坚持人性的善与美的抒写。她以细腻的叙事、朴素的语言以及自我平和超然的人生观将读者带入北方童话般的温情村镇。《别雅山谷的父子》延续作者这种以往的风格,在简单的两个故事中诠释了父子亲情、生灵的忠情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依之情。在这些情感的背后,隐藏着作者对家庭、对人性和谐美好的喜爱与赞美,同时展现出迟子建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萧红和迟子建是东北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对故土的眷恋与深情是她们作品的共同底色。但当以死亡作为切入点,关注黑土地上人们的生存样态时,两位作家一个更多地描述非常态的死亡,一个表现常态死亡;一个凸现了死的苦难,一个营造了死的温情;一个体现出惨烈的哀伤之美,一个彰显着超然的和谐之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创作主体人生经历、审美意识及时代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宋剑华  曹亚明 《云梦学刊》2008,29(2):114-117
"生死场"与"后花园",作为萧红小说创作中最为突出的两个空问意象,构成了作者理想空域中苦难与温情交相辉映的"童话"世界.后期创作中一再重现的"后花园"意象又超越了"生死场"这一宏大背景,展开了更深层次上关于人类生存与死亡问题的追问,同时也是作者超越残酷现实以寻求精神拯救的一种方式.正是因为恒定而统一的空间背景,才使得萧红的小说在二十世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中国现代文学总体芙学格调之中敞开一扇通往精神家园的生命之"窗".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早期小说创作与19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息息相关。1990年代,迟子建尝试"打开屋子"让她的人物走向外面的世界,使她的小说"温暖而略带忧伤"的人性意蕴获得了丰厚的文化底色。进入新世纪以后,迟子建小说创作表现出对生态文化的自觉,这种文学自觉不仅仅是她艺术上的成熟,也是她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  相似文献   

17.
韩会敏 《理论界》2009,(5):146-148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树下>运用了多个内涵丰富的意象."树下"是作品的中心意象,象征着一种生机勃勃、安稳、踏实的生活,代表了人生的归宿;河流与白轮船,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动荡;小白马则象征着生活中的温暖与梦想,四匹红马的马蹄声,意味着死亡的相随.在漂泊中渴望着坚实的生活,而死亡又如影随形地相伴.通过这些意象,叙述了七斗充满诗意的苦难历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华人政治活动家陈香梅其人其事,对她的散文创作进行了分析,认为她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并论述了陈香梅作品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于女作家迟子建,评论家们更多关注的是她讲述“北极村”童话而形成的鲜明的地域文学特征,对于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却常常视而不见。作为一名出色的女作家,迟子建一直在进行一种女性书写。她不仅用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纯净的乡野声音讲述故事,也在用远离男性理性话语的女性声音讲述故事,这种女性书写绝不仅仅是叙事学意义上的女性书写。除了叙事风格带有鲜明的女性色彩外,迟子建一直关注处于边缘的女性亚文化群体,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而迟子建的女性意识又同那些具有“仇男情节”的女性作家不同,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已经超越了男女之间的性别战争,放眼到人类的整体生存上。迟子建的小说告诉我们,生命永远是缺失的,在坎坷的生活中,与女性对立的绝不是男性,而是生存本身。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生态作家群中,迟子建是一位自在的生态写手。她从未明确标榜自己的作品是现代生态意识下的指导之作,特殊的童年生境令她对现代文明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抗拒,这成为其作品生态气质建构的泉源。对现代城市文明及现代人思想价值取向的摹写传达了迟子建对于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派生的现代文明的质疑,而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重构之上的"皈依自然观",以及作为大自然符号的动物的生态关照则向我们昭示了作家对于大自然灵性的一种特有的生态感悟。迟子建以其特有的生态创作内涵完成了现代文明之上的诗意栖居,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生态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