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18世纪的英国和美国率先按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形式,并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方面取得了成功,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效仿的两种政权模式。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政权形式,比较其间的差异,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1英、美两国同是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建立的是议会君主制政体,美国建立的是总统共和制政体。不同政体的建立,与两国政权形成的历史过程各具特色有密切关系。美国的议会君主制政体是在资产阶级、新贵族同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确立的,是阶级妥协的产…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宗教改革时期,亨利八世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危害王权行为,颁布了多部叛逆法,涉及投毒、保护王室婚姻和王位继承、"王位至尊"以及国王的统治能力等方面。这些叛逆法虽然较为严酷,却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发展。研究这些法律,将为认识英国宗教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英国王权的强弱嬗替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而产生 ,它是资产阶级用新闻出版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武器 ,当然也是这场斗争的产物。应该说 ,西方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开始是进步的 ,不但为整个新闻事业提供了崭新的前景 ,成为一种理论体系 ,而且对推动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 ,新闻自由则越来越变得徒有虚名 ,甚至成为资产阶级装饰自己的东西。虽然在美国报刊主编协会新闻准则中白纸黑字写道 :“要把新闻自由作为人类的一种极端重要的权利来加以捍卫。”但是从西方媒体报道科索沃战事情况来看 ,西…  相似文献   

4.
“三权分立说”是在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提出和形成的。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的阶级力量的兴起,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的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分享封建统治者的政权和进一步掌权。他们的思想家便在理论上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政治学说——“三权分立说”并在反封建革命斗争中,对新的资产阶级政体进行了探索。 最早提出分权论的是英国的李尔本、奥佛顿。他们代表了城市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是平等派的思想家。他们针对当时国会长期专横控制立法与行政权力,提出立法、司法、行政权必须分离,立法者不应同时是执政官等的主张。其出发点是想防上一个政治集团独断国家政权,以便进一步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与分权关系等未作出理论上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试论英国宗教改革所建民族教会的彻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40多年来,我国史学界对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作了大量研究,发表了不少论著。把这些论著中评论16世纪三大宗教改革彻底与否的评议归纳起来,可概括如下:这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社会政治运动,因为加尔文教最适合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加尔文所进行的宗教改革是最彻底的;而英国的安立甘教因其保留有许多天主教的残余,没有完全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是不彻底的。我们认为,这一评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不利于对宗教改革做更加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拟从三大宗教改革所建教会的民族性来看英国宗教改革的彻底与否,认为英国宗…  相似文献   

6.
都铎王朝在英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期间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直接促成了英国民族国家的确立。民族主义是都铎王朝首位君主亨利七世用以维护王位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此后由亨利八世出于个人私利而发起的宗教改革则进一步激发了英格兰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民族统一、社会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与都铎君主强化王权、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不谋而合,由此而展开的地方离心势力治理、政府机构改革、军事力量强化、法律体系完善以及海外扩张对内巩固了国王权力和中央政府权威,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外则提升了英国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生活在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时代。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而且在逻辑学和方法论上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近代归纳法的奠基人。一、培根的时代培根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迅速发展。然而,当时英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仍旧是腐朽不堪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培根作为英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利益的代表,迫切地要求变革现实生活,热情地迎接着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改进,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资产阶级社会实践的要求,则使自然科学在现实生活中迅速地开花结果。到十七世纪  相似文献   

8.
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欧洲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如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生长、宽容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出现与壮大,以及最初发生的几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尼德兰革命和英国革命)等等,都与宗教改革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宗教改革不仅成为欧洲中世纪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历史分水岭,而且也成为南北欧洲综合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逆转的关键原因。在国内学术界,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对于宗教改革在欧洲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一直不够重视,充其量只是将宗教改革与南部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将其仅仅看…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要实现超越资本主义的更大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因为无产阶级政权与资产阶级政权的物质基础不同 ,夺取政权的方式不同 ,政权统治与物质基础的关系不同 ,这一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了 ,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加巩固、完善  相似文献   

10.
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我国“一国两制”的一个自由港,在沿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形成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香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环境中形成的,因而有其固有特征。香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英国资产阶级完成产业革命而向东方国家进行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香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正是这种侵略扩张的产物。在殖民主义统治下,通过自由政策,香港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上,不仅引进所需要的大量劳动力,而且引进来自东方和西…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商会对政府制订工商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民初商会对政府制订工商政策的影响赵洪宝清末民初,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力量的逐步壮大,迫切要求扩大政治上的权力以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而腐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力图维持自己的统治,双方处于交织状态。在这个夹层中,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商...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再认识俞祖华(烟台师院历史系)"训政"说是孙中山建国程序论的重要内容。依照他的构想,在军政时期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后,进入训政时期,以为达到宪政时期、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过渡时期。由于后来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借口实施"训政"而实行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13.
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的年代是欧洲资产阶级力量上升的时期,它的发展对西欧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变革,为社会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根本上说,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护下,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变革。从思想观念变革及其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角度看,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民主核心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14.
<正>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和社会思潮,产生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下半叶,欧洲封建主和教会的统治成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严重障碍.当时的意大利,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首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前身——市民阶层的思想代表,开展了一个人文主义运动,针对着教会的“神为中心论”,提出相对立的“人为中心论”,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宗教桎梏”,提倡“个性自由”.这种思潮,后来逐渐扩展到欧洲各国,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这一历史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城市与市民张冠增德国历来是研究宗教改革的一个中心。不过,以往的研究比较重视宗教改革中政治力量的变化,农民战争的影响等,而对在改革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德国城市侧重不够。应该承认,德国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宗教势力和封建贵族统治,实现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对他们在资本主义兴起与宗教改革关系问题上所持的基本观点进行较为系统的逻辑梳理;内容包括马恩对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对路德神学思想历史贡献和局限性的看法,以及对宗教改革运动和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日常生活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评价。文章指出,马恩是从资本主义兴起与宗教改革之间的互动性论述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的,他们在坚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是宗教改革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的同时,也充分地肯定了宗教改革运动及新教伦理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的社会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马克思曾这样写道:‘一六四八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盟,进行反对君主制、反对封建贵族阶级以及反封统治的教育会的斗争。[注一]的确,和以‘资产阶级与人民建立同盟’为内容的一七八九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同,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是和过渡到以资本主义方式来剥削劳动农民的贵族(亦称新贵族,有别于旧式贵族)建立同盟而领导这次革命的。这便是有别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独特之黜。正由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聊盟,英国革命才有以下两种结果:第一,英国资产階级革命以君主立憲制的建立而完成,换言之,革命的结果,封建残余(如国王、上院及其它),大量地被保存下来;‘政治的脏物——地位、清贵位置、大  相似文献   

18.
15-17世纪是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以王权为核心的世俗政治体系逐渐发展起来.15世纪开始,随着王权的增强,英国国王开始在国内推行宗教改革、经济改革,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控制也成为其整合英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15-17世纪英国王权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控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转型时期的英国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历史根源要追溯到中国近代鸦片战争前后的那段历史.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但从历世纪起,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开始落后于某些西方国家.特别是17‘18世纪,中国在清王朝封建专制的桂秩2下停步不前时,世界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在1688年确立君王立宪制,从而正式确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此后的百余年中,当大清帝国的封建统治正经历所谓“康乾盛世”2时,新兴的英国资产阶级却以政权为杠杆,不遗余力地推行符合本阶级利益的土地政策、税收和贸易政策,特别是对外殖民政策,不断地扩大资本的原始积…  相似文献   

20.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是英国社会的转型期.12世纪出现的圈地现象在这一阶段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运动;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过程中没收了教会和修道院的大量地产并用于赏赐或拍卖.土地占有权急剧而大规模的流转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特点.都铎时期土地占有权的流转打破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改造了农业中各种传统的关系,对英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