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红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34-135
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入手,阐释了品牌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从语义对等和语用对等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在品牌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以确保品牌名称翻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对丘吉尔的<培养一种爱好>三个中译本的对比赏析,阐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英语散文汉译具有指导作用.本文首先介绍奈达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不解之缘,从中国传统译论出发探讨奈达理论的必要性;然后详细介绍奈达理论及相关概念,指出了奈达理论的重要意义;最后以实例分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与指导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丘吉尔的《培养一种爱好》三个中译本的对比赏析,研究发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英语散文汉译有指导作用。奈达的对等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有着不解之缘,从中国传统译论出发更能突出奈达对等理论的必要性。在对达对等理论进行评述之后,笔者佐以实例分析发现,为了达到“最贴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译者不仅要考虑意义,特别是语用次上的引... 相似文献
4.
杜丽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58-61
阐述了奈达的语言文化观,从"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三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了翻译界对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种种反应以及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认为将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应用于中英双语新闻翻译中,将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曾鹏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4)
本文介绍模糊语义的概述和定义;采用了黎千驹(2007)的关于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的分类,说明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及边界模糊性和中心明晰性,相对性和可塑性和双重性;并且阐述词的模糊性与概括性,歧义性与多义性的区别.从模糊语义的角度,分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原则,并得出三种翻译策略,及模糊对等翻译,模糊语言转换成精确语言与精确语言转换成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6.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50-53
奈达与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并且著述颇丰。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了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 ;纽马克则根据不同文本类型提出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他们的翻译观在翻译界影响很大。运用英汉翻译实例对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理论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以供国内译界同行参考 ,从而为建立科学系统的翻译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达与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并且著述颇丰。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了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纽马克则根据不同文本类型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他们的翻译观在翻译界影响很大。运用英汉翻译实例对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理论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以供国内译界同行参考,从而为建立科学系统的翻译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双关语的翻译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亚林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4):73-75
双关语是汉语和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段。由于两种语言中词语的含义的不对等及语言中词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在汉译中再现英文双关修辞的效果是很难的。这一困难反映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文学翻译中风格再现的问题,通过对培根的名作"Of Studies"的两个中译本在文体选择、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的比较和评析,说明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以及再现原作风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从奈达的“对等”理论看译者的追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译者追求的不同能反映出译者的翻译观,会牵涉到译文的标准,当然会产生不同的译文.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等"理论,依靠读者反应确定译文的优劣,但不是追求与原语完全一致.其他中外翻译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许多翻译实例都可以体现追求与原语"完全一致"的译文的弊病.译者应该追求"最贴切的最自然的对等表达",译文应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不应该是贴近或照搬原语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赵冬华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85,94
《红楼梦》是反映我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该书的两个英译本,由于翻译方法不同,引起一场归结于处理原文文化因素方法的讨论。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根据,通过对两个英译本中译例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并得出目的决定方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范燕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6-109
应用韩礼德三大元语言功能之一的语篇功能来对比分析《送友人》的两个不同译本。重点分析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对于译文的影响,最后得出语篇功能对于古诗英译翻译批评研究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语篇功能在古诗英译评价体系中有重要作用。用语篇功能理论对《送友人》进行英汉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拓宽译者翻译诗歌的思路,相关理论对诗歌译文评价标准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秋实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45-48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是萧红的一篇著名小传,语言真朴通俗,却意韵悠远。试从语篇分析的角度,从主述位切分、经验功能、人际功能三方面对比评析刘士聪和张培基的英译文,旨在说明,即使是文学翻译,从语篇分析这一角度“照来的光”也有助于评者发现传统感想式、印象式评判中易被忽视的问题,而且,处理翻译难点时,译者如运用语篇分析的方法,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韩晓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71-75,81
哈贝马斯认为言语行为包含以言表义和以言行事这双重结构。以言表义体现了言者的语言资质,以言行事体现了言者的交往资质。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割裂了言语行为双重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前者只关注语言本身,专注于译本的内部研究;后者从影响语言的外部因素着手,专注于译本的外部研究。以言语行为的双重结构为基础进行译本研究既能根据语言的构成性规则考察译本的语言资质,又能根据言语的协调性规则考察译本的交往资质,对译本进行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陶李春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9-104
翻译对等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术语学视角肯定翻译对等在翻译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追溯其概念缘起,理清其演变的来龙去脉,挖掘和参悟其内涵与外延,探究其在构词上的能产性及其对建构翻译理论体系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该术语的本质属性的理解与认识,为中国译学术语的梳理、阐释与创制提供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6.
万玲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61-64
广告的本质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克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创造性地进行文化转换,实现功能上的等效。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关照下,广告的文化转换主要通过文化信息的重组,重新载入,替换和删减这几种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7.
苏留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49-53
小说对话不是一种装饰,它在小说中发挥着多个重要的作用--刻画人物是其中之一.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翻译原则,比较分析了分别由祝庆英和黄源深翻译的英国小说<简·爱>的两个中文译本中的对话.研究发现,译文对话并不总能够像原文对话一样刻画人物.本文着重探讨了译文失败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彭雅英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124-126
对林疑今和汤永宽所译的《永别了,武器》一书中的节选片段进行分析列举,并结合文学翻译原理及海明威的写作特点进行适当比较。 相似文献
19.
赵丽丽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0-103
目的论认为译者的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所决定的。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罗慕士在其《三国演义》英译本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主要为异化翻译、归化翻译、文后注释等,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其译作也被认为是翻译作品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3-77
连贯是语篇分析的焦点之一,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是一个动态的语义概念。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语篇连贯构建机制及其背后的认知过程。文章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科幻小说《三体》中的部分语段进行分析,阐释语篇连贯的形成过程及其推理机制,揭示语篇连贯构建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因素,为人们多方位解读科幻类小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也彰显了概念整合理论的灵活性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