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魏晋时期情的觉醒与玄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时期。这两种觉醒的核心是情的觉醒,情的觉醒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也有魏晋玄学的影响。王弼哲学从理论上为情的觉醒敞开道路,嵇康、阮籍在实践中表现出情的觉醒,郭象则是从理论上为情的觉醒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蔡梅娟 《东岳论丛》2006,27(6):148-150
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思维是伴随着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而渐趋成熟的。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人的群体意识的觉醒阶段,即理性觉醒阶段,这一阶段的小说思维表现出“扬理抑情、趋同排异”的特征;二是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阶段,即审美情感觉醒阶段,这一阶段完成了审美主体意识的彻底觉醒,小说的审美思维表现出“情理相济、异同兼容”的特征。主体意识的双重觉醒使得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思维从幼稚走向成熟,形成了美善并举的基本图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理性精神觉醒于先秦 ,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显现动力不足。其重要原因是其觉醒过度。从中国理性的觉醒看 ,它走过了与西方———雅典理性觉醒不同道路 ,即审丑觉醒。它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疏离 ,理性意志弱化和消解、信仰匮乏。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觉醒的界碑,主要表现在:救中国必须革命、救中国必须反帝、救中国必须开启民智、救中国必须发展经济。孙中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纲领,为国人普遍所接受,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华侨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是时代思潮与其自身思想变迁相结合的产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海外宣传活动使这一觉醒得到了提炼和升华。孙中山革命理论的完善和革命事业的发展与华侨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也是相互促进的,觉醒了的华侨是孙中山开展民主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民主革命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觉醒》是一部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小说,也是一部超越时代的小说。女性主义理论在特定时代及文学小说体裁分析中应用极为广泛,尤其是对于父权社会背景中的女性角色分析。《觉醒》中埃德娜女性意识觉醒中的创伤重复、尝试自愈及必然失败的过程,是女主角本人的失败,更是一个时代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失败。女性身体、意识受到创伤,仅依靠个人力量是无法抗衡整个社会,而分析女性角色也需要结合社会背景,分析人物悲剧成因。基于美国社会转型期时代背景下,分析《觉醒》中女性由真向假的蜕变升华过程与时代的交叉重叠,更有利于客观全面地看待女性意识觉醒,分析意识觉醒的必然性原因。  相似文献   

7.
三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里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觉醒,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思想意识领域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所谓自我意识的觉醒,就是对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更大满足,就是对人的个性、气质、才能、感情、理想、愿望、要求等的高度重视。这种新思潮在当时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反映。例如,当时政治上用人重才智,尚功能,曹操的“唯才是举”实际是汉末三国时期普遍的用人标准。哲学上三国时兴起的玄学,从本质上说是人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是人生的价值意义。人的觉醒带来“文的觉醒”。鲁迅说的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的时代,在文学思想上的体现是“文以气为主”说、是娱情遣兴功用的强调。文学创作上则是抒情化倾向和风格个性化大潮的涌动。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三国赋中的具体表现,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之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中州学刊》2005,2(5):152-155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的全面觉醒,其核心在于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这一觉醒的契机源于抗战时期文化人的极度活跃和"文化抗战"论的兴起、"新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及大量党内外文化人奔赴延安,这一觉醒有力地推动和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构成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伦理与教育实有同条共贯的事理相通,道德责任感与"心灵的觉醒"可堪作为教育与伦理的内源性根柢。道德责任感是道德实施的思想根基,"心灵的觉醒"意在表明"‘良知’概念"传神地道出价值觉醒是一种体验之学。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全球化迅速发展、市场化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化进程加快、网络快速发展及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主要原因;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主要表现在:权利认知水平大幅提升、权利实现意识越来越强烈、权利救济范围日益扩大、双向权利意识开始显现。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要求社会管理理念要从权力本位转到权利本位、管理主体要从一元到多元、管理方式要从管控到服务、管理目标要从由追求稳定转到追求稳定与激发活力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是先秦时期。诸子们开始挣脱原始的巫术或宗教观的束缚和制约,在中华文化史上第一次放射出人文理性觉醒的光辉,这说明庄子的生态审美观正处于我国早期的“祛魅”时代,但是这种时代的觉醒却并非现代科学理性的觉醒,他们的觉醒仍然是有限度的。更何况庄子一再坚持回归原生态社会和逍遥游,决定了其思想中仍含有强烈的“复魅”因素。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飞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壮丽丰碑,再一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中国共产党在刚刚进入新世纪的一次新觉醒。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新觉醒的根本标志;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新觉醒的主要表现和行为特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共产党人的中期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新觉醒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庐隐是在"五四"时期觉醒起来的女作家.其文学创作鲜明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也表现出女性作家对于妇女解放、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其文本是一代女性作家觉醒的歌唱,表现了她们觉醒后的矛盾心态,可谓梦醒了无路可走,于是以游戏人间的态度面对社会.  相似文献   

14.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女性迎来了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社会局势对女性角色定位有了新的需求,女性政治意识觉醒、女性社会价值重估、女性家庭角色重塑和女性主体意识增强等,都是近代女性在实现自身角色诉求过程中带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女性社会角色意识觉醒主要是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西方"天赋人权"说的传入、女性刊物的创办、妇女社团的兴起和女子教育的发展等推动.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以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换来的,在我们民族的觉醒过程中,尤其与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几次侵略战争关系甚大。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曾先后发起过三次倾国之战,即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这三次战争给中华民族当头三棒,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觉醒。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宪政意识的变迁经历了从沉睡、萌芽到觉醒的发展轨迹。三十年来公民宪政意识变迁的基本特点是:公民宪政意识的觉醒受益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公民宪政意识与宪政制度之间的互动性突出;公民宪政意识的觉醒具有相对普遍性;现代信息科技在公民宪政意识发展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角色;公民宪政意识的发展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曹操现存诗歌有四言、五言和杂言三种体式,这些诗歌内部存在着艺术水准差异较大的特点,这种差异是由东汉末世的消亡和建安时代的开启这一易代之际的时代背景所决定。诗歌发展至建安,出现了与汉代不同的新局面,而建安诗歌的觉醒正是发轫于曹操。这种觉醒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曹操诗歌创作的轨迹体现了由混沌到觉醒的过程,二是曹操开启了五言诗由言志到抒情的转型。从诗歌史发展历程看,曹操应是汉魏五言诗的真正奠基人。  相似文献   

18.
略论早期鲁迅关于“精神界战士”的思考·雷世文1二十世纪是中华民族觉醒的时代。这一觉醒过程,是以极少数的先进人物的觉醒为前奏曲的。他们最先睁开眼睛看世界,看中华民族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最先接受代表当代人类优秀文化的价值体系,撷取人类文明之果的乳汁,追逐...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笔下有着众多的觉醒女性,虽然这客观地表现了明代新思潮下的人性觉醒,但这些形象的塑造并不表示作家高举人性解放的大旗主张解放妇女。冯梦龙无意探讨中国女性的真正出路,而只是借"情"的理论教化苍生,以达到其"补天"的诉求。小说中女性的觉醒更多的是下层知识分子对封建等级制的反叛及其强烈政治参与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杨有山 《中州学刊》2002,6(4):78-80
李清照的前期词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女性的觉醒意识。这种觉醒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 :女性意识的觉醒 ,表现女子的爱欲恋情 ,追求妇女的爱情权利 ;表现女子的自由意识 ,追求妇女的社会价值 ,体现出妇女作为社会的“人”的觉醒。她的前期词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妇女解放史上都占有特殊地位 ,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