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1000多年前,阿拉伯书法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后,历经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漫长的岁 相似文献
2.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和立法的根本依据,是真主以阿拉伯语形式降示给先知穆罕默德的启示.在伊斯兰教史上,教读、背诵和缮写《古兰经》历来被认为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功修和善行.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文书法和中国汉字书法一样,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艺术之一。阿拉伯文书法具有净化的线条美,它反映了阿拉伯穆斯林民族性格的特征和东方艺术的风格。它有着千百年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不但一向为阿拉伯广大穆斯林所喜爱,而且驰誉世界各地,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擅一格,放射着奇异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5.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教授马丽蓉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中东地区和国家涉及伊斯兰教的诸多问题,介绍了西方传媒的各种立场,对其进行了辨析,资料翔实,论证客观。这是一本难得的深入论述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的好书。书中处处显示了学术的尊严、学者的良知以及作者公正的学术品质。全书卷首为前言,正文12章,第一章西方传媒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东西方传媒发展现状,美国、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宣传,西方传媒臆造阿拉伯—伊斯兰形象的历史;第二章美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媒体对阵概述,美国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舆论战之策略及其表现,修复"美国形象"以缓和仇美情绪之要措及其得失,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抵抗美国舆论战之策略及其经验,美阿舆论对阵的制约因素及其后果;第三章最敏感的传播话题——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古兰经》中的女性关怀思想,伊斯兰妇女问题误读要点辨析,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反妇女"论之成因;第四章最漫长的传播焦点:耶路撒冷问题文化探源,缘起于三大传说的夺圣地与争国土之冲突,缘起于复杂"朝圣情结"的宗教、土地与种族等冲突,缘起于耶城的巴以和平走向的判定与预测;第五章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9.11"事件报道回放,是政治事件,也是传媒杰作,逼迫"9.11"事件真相,求索真相,质疑"反恐",强势媒体搅动"9.11"后的国际政坛,事件效应,显而易见;第六章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伦敦大爆炸与"伦敦斯坦现象",伦敦大爆炸与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伦敦大爆炸与文明对话问题;第七章西方传媒的就景之作:"阿拉伯民主之春",西方传媒所爆炒的"阿拉伯民主之春",美国所推行的"大中东民主改造",中东所要实现的"捍卫文化尊严与民族国家利益的民主","大中东"民主出路何在?第八章西方传媒的蓄谋之作:阻碍中阿合作的传媒因素,西方传媒精心臆造"中国威胁论",西方传媒苦心营构"好战而恐怖的伊斯兰",积极的应因对策,乐观的合作前景,关于文化安全策略的若干建言;第九章身份危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及其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面临身份危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的成败得失,在辩证、多元、务实中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第十章心灵遭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失落感的形成及其表现,受辱感的形成及其表现,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现状透视,历史情绪与现实困境交织而成的心理死结;第十一章美国"双重标准"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之解决:美国在中东实行双重标准的主要表现,美国在全世界尤其是中东地区实行双重,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心灵遭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美国的"双重标准"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之解决;西方霸权语境与文明对话和文化自觉之构建。在书的封底,作者也作了这样高度的概括:拥有强势传媒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引导全球议题、设置传播框架及营制舆论环境等方式掌控了国际传媒的话语霸权,我们所接受的国际事件,亦多掺杂了西方霸权政治及其学术的立场和观点,臆造、妄论在所难免,"恐伊症"蔓延全球即为此种文化霸权之产物。在美阿关系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重要因素、西方将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置于全新语境下进行诠释,以期达到辨析真伪、还原本我的研究目的。为此,本刊特地发表对这本书的3篇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7.
启后,倍加尊重和推崇读写之人。在这种情况下,《古兰经》奥斯曼定本脱颖而出。正因如此,阿拉伯书法在伊斯兰教兴传之初就受到广泛的传播,能读善写之人与日俱增。嗣后,在阿拉伯半岛的天南地北,在伊斯兰教发展的各个时期,阿拉伯书法的传播与发展有如大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几度出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特别是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公元749—1258年),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而作为这一繁荣景象之一的阿拉伯书法,更是接连不断地推陈出新,名家辈出。被后人奉为阿拉伯书法理论之鼻祖的大书法家伊本·穆格来(公元886… 相似文献
8.
刘智(约1660~1730)是清初中国伊斯兰学者,其著作主要有<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①本文根据中国经堂教育现存的文献资料,考证了阿拉伯文文献并对有关研究进行总结,对研究中阿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文明系人类历史长河中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它无疑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遍及我国10个民族、2 000多万公民。正是缘于伊斯兰教,我国同西亚、中亚、北非各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亲戚关系。中国的穆斯林,尤其是广布全国的回族同胞,自元、明以来,既是沟通我们同"西域"的桥梁,又是中国成 相似文献
10.
阿布·菲达的《地理书》是中世纪一部重要的地理书籍,作者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时值中国宋朝时期,书中有不少对杭州的描写。本文通过《地理书》中对杭州描写的注释和思考,分析了宋朝杭州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特点。处在独特地理位置上的杭州沟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所做的研究是杭州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史、中阿文化交流等历史学科研究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阿布·菲达的《地理书》是中世纪一部重要的地理书籍,作者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时值中国宋朝时期,书中有不少对杭州的描写.本文通过《地理书》中对杭州描写的注释和思考,分析了宋朝杭州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特点.处在独特地理位置上的杭州沟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所做的研究是杭州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史、中阿文化交流等历史学科研究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埃及著名文学家努威里(al-Nuwayrī,1278—1333)编纂的鸿篇巨制《文苑观止》(N ihāyahal-'Arab FīFunūn al-'Adab),即便不是已校勘出版的最长的阿拉伯古籍,也是最长的之一。埃及学者从1923年开始,至1992年方才完成该书全部校勘和出版工作。全书凡31卷,约合中文1000万字。作者本名艾哈迈德·本·阿卜杜瓦哈布·本·穆罕默德,以表示其祖籍的附名努威里闻名于世。努威里出生和成长于埃及历史名城古斯,卒于开罗。古斯位于今埃及基纳省,公元13和14世纪曾为上埃及第一大城市、埃及第二大城市,以其6所著名学府成为当时埃及全国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马丽蓉教授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沿着从霸权到话语霸权再到认同的逻辑思路,辅以对西方"东方主义"心理状态的分析,对西方霸权语境之下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对于以中东为核心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争夺和控制是西方霸权的重要体现,霸权必然发展为对话语权的争夺以获得话语霸权,从而形成以妖魔化伊斯兰为特征的"遮蔽的伊斯兰"。霸权与话语霸权的争夺是深层的认同政治的表现,如何在文明对话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进行认同重构,则是当前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内的各大文明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阿文明经由海陆\"丝绸之路\"建立了直接交往.前往中国的阿拉伯人通过游记或见闻录,将亲身经历或辗转听闻的有关中国信息输入阿拉伯地区,成为阿拉伯人建构中国形象的知识素材,阿拉伯著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逐渐成型.古代阿拉伯著作家塑造的中国形象以正面形象为主流,呈现地域辽阔、物产富饶、国富民丰等多维面相,兼具幻想和真实的双重成...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一部用经堂语汉文、小儿锦、阿拉伯文3种文字对照、采用经堂造句法翻译的《古兰经》,前不久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部经典是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政协委员、县伊协副主任马振武(回族)阿訇用15年时间翻译而成的。这是我国伊斯兰教译经史上的一件大事。 经堂语,是中国伊斯兰教育的专门用语。最初为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汉语译音,后为适应经堂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对“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这一专题的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和译注过程中,有关公元14世纪初叶一部阿拉伯诗集———《中国集》之文字记载的发现,应当说对阿拉伯乃至世界古代文学史以及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尽管阿拉伯古代诗歌里不乏涉及中国的诗句,有些甚至篇幅很长,但作为以独立的“书”的形态出现、其内容全部围绕中国的诗集,《中国集》无疑是迄今所知阿拉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也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唯一的一部。至于它是否是世界上最早关于中国的诗集,则须向专家学者再作求证,以期确考。当代东西方学者公认阿… 相似文献
19.
林松教授新著《〈古兰经〉在中国》一书,主体部分是在20世纪90年代连载于《阿拉伯世界》季刊的《汉译〈古兰经〉史话》,内容涉及并评论了14种汉语翻译的《古兰经》,亦旁及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文译本。作者听取了社会舆论的反映和评价,在原有基础上曾进行认真的修改、补充。为了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古兰经》在我国传播、发展、翻译、研究的概况,又增添了更广泛、丰富的篇幅,扩大为"卷首群序"、"译坛巡礼"、"短篇拾零"、"书苑漫步"、"瑰宝鉴赏"和"大事编年"六个板块,书名也随之改变。在所收7篇序言中,除杨怀中教授序《回顾与启迪》已在本刊披露外,本期再刊登安士伟大阿洪、余振贵研究员和朱威烈教授等的序言3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古兰经》作为真主启示于穆罕默德并传达给人类的指路明灯 ,以人类作为大地的代治者 ,只有通过世界万物中的人类才能把真理性的方案施展开来。那么 ,《古兰经》中怎样让人类 (确指穆斯林 )信守真主之正道的呢 ?就是说 ,人们接受伊斯兰教并遵守成为穆斯林 ,并非中世纪的那个特定时代的仅有的现象 ,而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随处可见的 ,随时发生的现实状况 ,所以 ,在人类共存共荣 ,相互欣赏的多元文化景观中 ,以辩证的、历史的、科学的态度研究《古兰经》教化人类的逻辑证明学 ,以使人们对宗教、文化、文明乃至真理有一个理智的、公允的理解角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