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探讨宋金时期中国桥梁建筑技术,分析了桥梁模型试验在宋金锂期浮桥建造中的应用。分析认为,北宋采石浮桥的建造已经出现了足尺模型,金初的蒲津渡浮桥更是实现了足尺模型向缩尺模型转换的关键过渡,而南宋时的中津浮桥系统地运用了现代桥梁模型试验的诸多理论。  相似文献   

2.
驼庵论曲     
戏文又曰南戏,后来之传奇虽滥(?)于此,而南戏实与传奇有别.传奇多出于文人,南戏多为民间之产物.其发生之时代为南宋,地点为温州.明·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宋徽宗年号,公元1119—1125)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  相似文献   

3.
苏州,“吴故都,控带楚越,形势风物,自为一都会”。自隋开皇元年废吴郡建称苏州以后,称谓又有几度变更。宋、元代曾易称平江。初名始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18年)建平江节度军,故升为平江府宋平江城即是平江军、平江府及吴县、长洲县等军政机关驻地。元代沿称平江路,属江浙行省。稽核今尚珍存之宋《平江图》碑刻,可知平江府址与现苏城地理位置大致相当。究“平江”称谓之原委未见载述于宋、元史地理志。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元都水监任仁发水利议答称曰:“苏州地势低下,与江水平,故曰平江,故曰泽国。”《苏州府志·水利》(卷九)、《吴县志·水利一》(卷四十二)摭引见同。据此,“平江”一称因水得名(苏州一名则取自城西南之姑苏山)。然而此处的“江”显然不是指古籍中常以“江”为专称的长江,因为苏州自古上承下泄之水道均源出于西南之太湖,素  相似文献   

4.
<正>书院之名始于我国唐朝,当时为收藏、校勘,整理典籍的处所。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4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公元725年)改称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辩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这就是当时设置书院的目的,亦即是书院之名的由来,而不是学子肄业的地方。 唐德宗贞元时,李渤隐居于江西庐山白鹿洞,至五代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宋时改称为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书院具有学校性质。  相似文献   

5.
首山清风寺     
清风寺位于辽阳城西南十五华里的首山南坡,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17年),清乾隆44年(公元1779年)、咸丰7年(公元1857年)。其正殿、配殿仍保持初建时的结构及风貌,山门、后殿、僧房为清代晚期建筑。清风寺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有山门三间,硬山式屋顶,垂脊前装有戗兽和走兽,前檐有檐柱、柱下垫鼓形石柱础。明间为对开板门,抱框前镶装抱鼓石一对,两侧次间为石雕卷草纹的方形圆孔窗。山门前垂带踏步五级,台明前高0.6米,后高0.12米,门前原有绿砂岩石狮一对。  相似文献   

6.
<正> 窦宪(?—公元92年),字伯度,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初大司空窦融是其曾祖,母亲为东海恭王刘疆女沘阳公主,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窦宪妹窦贵人被册封为皇后.窦后的兄弟也被委以要职,“拜窦宪为郎,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自此,窦宪“籍外戚之权,掌国家之柄”,纵行非法,开始了他巧取豪夺、贪婪残暴的生涯.  相似文献   

7.
我昔年沦诗,曾提出过一种见解,大意是说: 吾国古人之诗,或出于《庄》,或出于《骚》。盖诗以情为主,故诗人皆深于哀乐;然同为深于哀乐,而又有两种殊异之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绵,庄子与屈原恰好为此两种诗人之代表。……庄子虽深于哀乐,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王维(公元701-761年)所作《阳关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撰《诗薮》称,盛唐绝句王维《阳关曲》为冠.清诗人王阮亭(公元1634-1711年)评为唐诗压卷之作之一.阳关词,古今和者不知几人.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陆游《老学庵笔记》标点本(李剑雄、刘德权同志点校)卷九,有如下一段:蜀父老言:王小皤之乱,自言“我土锅村民也,岂能霸一方?”有李顺者,孟大王之遗孤.初,蜀亡,有晨兴过摩诃池上者,见锦箱锦衾覆一襁褓婴儿,有片纸在其中,书曰:“国中义士,为我养之.”人知其出于宫中,因收养焉,顺是也,故蜀人惑而从之.未几,小皤战死,众推顺为主,下令复姓孟.……  相似文献   

10.
元人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此话并非全属虚夸。隋文帝杨坚自公元581年,代北周建隋登上皇位后,至公元604年被其次子杨广所杀,前后在位不过二十四年。经过他的苦心治理,隋王朝在短期内确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富庶局面。史载:“隋代资储遍天下”,“比之(文帝)末年,计天下积储,得供五、六十年。”其原因何在?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方面,作一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苏州历史上石桥众多,造型各异,体现出典型的江南文化特色。古桥石作艺术保护和合理开发,对于提升城市品位,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苏州古桥石作艺术与景观资源开发要在保护古桥原有意韵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古桥石作艺术与周边的人居环境及景观资源的关系。为此,古石桥景观设计要注重把握好满足使用功能、有利节约成本、符合观赏习惯和自然和谐共生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古桥周边的建筑功能、优化古桥现有的植物景观和挖掘古桥传承的历史文化等路径,促进古桥石作艺术与景观资源的融合与开发。  相似文献   

12.
江南古桥作为江南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江南人民的宝贵财富,其不仅显示出了古人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术,更彰显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体现了江南独特的地域特征,极具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然而,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期,江南古桥、古桥文化和古桥环境与江南经济文化和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大多是以大量古桥的损毁和迁移为代价的,因此,古桥及文化整体性规划保护刻不容缓且极其重要,这就需要从分析江南古桥及文化现状和原因出发,而后对其提出系统科学的保护对策,以充分挖掘、借鉴和利用古桥资源和价值来服务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3.
结合泸州长江二桥锚定板桥台施工实例,介绍了试桩承载力现场试验方法。通过对岩层中抗拔桩的现场静载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桩身内力分布的大致规律,并对该类桩的设计和施工提出建议。其得出的主要结论可为类似工程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南岸入蜀古道,是除三峡水道外又一入蜀的重要陆路通道。此道东起湖北宜昌市江南点军区姜诗溪口,西至利川市谋道苏拉口,全长500公里,东连着丰饶的荆楚大地,西可通往“天府之国”的川西平原,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318国道路线大致上走的就是三峡南岸的西行入蜀古道。古道始筑于商周时期,沿用于秦汉以后一直到现在。历史上每到朝代更替之际,它都被用作军事通道,而太平盛世之时,它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交通生命线。在古道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遗址、墓葬、窖藏、桥梁、石碑、石板路等各类古文化遗迹向我们叙述着昔日商旅、驿差、军队、部族人群等在古道上往来奔波的繁忙图景。  相似文献   

15.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然而我们对长江保护得还不够,利用得还不够。对长江最重要的开发应为沿江经济的开发,长江经济带涉及东部、中部和西部,是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探讨对长江流域的开发,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对长江流域的保护,保护是开发的重要条件,要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必须首先为维持长江的健康生命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重载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提高了铁路的运输能力和经济效益,但列车轴重提高和编组增加使既有铁路桥梁病害日益加剧。现有的铁路桥梁劣化评定标准中的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和等级评定标准等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按照既有规范进行劣化等级评定不能准确反映重载桥梁结构的实际技术状况,因此,迫切需要进行重载铁路桥梁标准化劣化评定技术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朔黄铁路桥梁劣化现状,结合既有规范对铁路桥梁劣化评定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朔黄铁路桥梁进行了劣化评定,以此形成一套重载铁路桥梁标准化劣化评定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7.
运用区域经济和运输经济的有关理论考察研究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通车后作为大桥苏北桥头堡所在地泰州经济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泰州应充分利用自己区位优势,抓住机遇,强化优势产业,大力沟通上海、苏南,拉动苏北腹地经济上台阶,形成以泰州为中心的苏中地区沿江经济发展带。  相似文献   

18.
架设在峡谷上的大跨度桥梁,由于桥位处地形复杂,离谷底较高,设计基准风速一般无法通过抗风规范查得,需要进行专门的分析或测试。针对坝陵河大桥的设计基准风速问题,分别通过附近气象台站的数据和专门架设的观测塔的观测数据,通过分析得到了桥位处的设计基准风速。对类似地貌大桥建设设计基准风速的取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长江中游段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迹象,认为间歇性升降运动、差异性断块运动和掀斜运动是长江中游段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中国栽培大豆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栽培大豆 (Glycinemax)起源于中国 ,早已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但是 ,大豆起源于中国何地何时却是众说纷纭的问题。研究栽培大豆起源的依据是 :(1)有无野生大豆的分布 ;(2 )不同生态类型的栽培大豆可能有不同的起源时间和地点 ,并且同耕作栽培制度、用途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3)有无历史文献的记载 ;(4)有无考古文物资料的实证 ;(5 )生物学方面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 :春大豆生态类型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及东北地区 ,起源于 30 0 0— 4 0 0 0年以前 ;夏大豆 (麦豆秋杂二年三熟区 )生态类型起源于黄淮地区 ,起源于 2 0 0 0年前 ;夏大豆 (稻豆两熟区 )生态类型起源于长江流域地区 ,起源于 2 0 0 0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