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认识汉字的加速器 提高文化的新阶梯──简介《快速识字字典》由徐州彭城大学副教授杨洪清、朱新兰编著的《快速识字字典》,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部字典以提高识字效率为最大特点。将独体字作为识字的基础。对这些“母字”.先列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形体,...  相似文献   

2.
释“進”     
“進”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字形为上从隹下从止的会意字,《说文》“从辵,閵省声”的形体分析不确。“進”字的形体义当为鸟在前方而人朝着鸟前进之状。  相似文献   

3.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中,有三个隶定为“蟡”的字,从古文字形体演变的角度来看,当是“为”字的后起分化字,实质上可以直接隶定成“为”。战国古文字材料中,“蟡”字形已经分化出来,分担了其所从出的母字“为”的部分表义功能。唯有如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蟡”视为“逶”字或体,而没有把“蟡”字单独列为字头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朱声琦《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汉字形体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反切注音的字典。其中既保留了不少秦汉古音,也记录了魏晋时代一些新产生的读音。《玉篇》还第一次收录了许多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有的字当时虽然未有字形...  相似文献   

5.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说文》540部,“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明代梅膺祚《字汇》在《说文》540部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214部,才是检字法性质的部首。这种把说文部首与检字法部首对立起来的看法,未必妥当。实则许氏所精心创制的540部,既是说解文字的文字学部首,也是供读者查检用的检字法部首。一、《说文》部首的设立《说文》将所收的9353个字,按小篆的形体构造,把具有共同表意部分(王力称之为“意符”)的字归为一类,共分540类。每类字就以这些“共有的表意部分”作为代表字,叫做部首。《说文》部首有的是独体字,也有许多是合体字,这些部首字以一定的形体,表示一定的意义,成为各部字的基本构件,在字形和字义两个方面统领  相似文献   

6.
释“禽”     
“禽”字金文的早期形体上为部件,的含义为天盖状。“禽”的金文早期形体为用长柄上有网的工具在天空中擒鸟状。“禽”的金文后出形体将早期形体中的部件“”形变为“今”,从而将原来是会意字的“禽”改造成形声字。《说文》对“禽”字的训释和形体分析的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7.
汉字就独体、合体的辨别,从理论上讲是比较容易的,即单一形体的是独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组成的是合体字。可实际分辨起来就难了。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必、天、小”这三个字笔划不但少,而且几个形体不是交叉在一起(必、小),就是结合十分紧密(天)。为此,我将常用字中难以辨别的合体字依据《说文解字》,《文字豢求》等整理出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汉字系统的演变是一个长期、复杂、多层次的过程。《敦煌俗字典》中收录了大量俗字,同一个汉字的多种形体反映着汉字多途演进的过程。本文从《敦煌俗字典》中的俗字出发,分析这些不同字形产生的内部机制,探寻汉字形体演变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千八百年前,东汉许慎写了一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这是我国第一部有严整体例的古文字字典。《说文》以小篆为主体,以“六书”为理论,在分析字形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说解体例,“省声”就是许慎提出来的一种“字例之条”,它对我们认识省声字的来龙去脉,以及认识这一部分字的简化规律,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字典的编撰,各类字典林林总总。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等等不胜枚举。不同的字典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读者对象。汉语基本上以字为单位,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对字形的构造、字音的拼切、字义的解释都作了说明。本文简要评述了该字典的主要特点,从优缺点两个方面给与客观评价,以期对字典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竹书《民之父母》篇中的“勿”应该读作“物”,从“言”从“午”从“又”的字应该释为“语”。论文还就《容成氏》篇的“密”字与古文字“审”进行形体上的比较分析,以期避免因二字字形相近而产生误识。  相似文献   

12.
释“殿”     
“殿”字的形体构造 ,《说文》中“从殳 ,声”的形声字分析不当。“殿”字应是“从 ,从殳”的会意字 ,字形义为“击臀” ,“殿堂”和“殿后”义应是“殿”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汉语大字典》编写工作的需要,一九八零年,在主编徐中舒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搜集殷代至战国文字,编写了《汉语古文字字形表》.这部《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即《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的续编.《汉语大字典》要求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它要在楷书单字的条目下,收列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加以简明的解说.这是从汉字特点出发,为这部大型字典的特有内容.我国第一部具有科学系统的字典《说文解字》,主要以小篆为字头并尽当时的客观条件所能及,收列了比小篆更古的字形.由于许慎的著书意恉,在于探本求源,对文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较之初版在字典品质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有大量疑难字亟待考证.论文对其中的“(上千)”、“[禾民]”、“秣”、“[跎]”、“[石毛]”、“[黑頁]”、“[米鸟]”、“[犘]”、“[蔡鸟]”、“[筠]”等十个疑难字进行了考辨,认为它们分别是“[上千]”、“苠”、“秣”、“[跎]”、“矺”、“[黑幂]”、“[来鸟]”、“暴”、“[蔡鸟]”、“[筠]”等字的讹俗字,希望考释结果能对《汉语大字典》疑难字考释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540个部首都是独立的字,其中象形字和指事字占了半数以上;5 40部首每部辖字数量悬殊,其中有35个部首无从属字;部首与部内字字形均有联系而在字的本义上存在不相关现象。可见,许慎归纳部首的原则是以字形为标准,通过字形分析将汉字纳入到一个秩序井然的系统中。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词典》同形字处理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同一个字形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的词 ,这样的字称同形字。讨论汉语字词关系时 ,同形字问题不可逾越 ,字典辞书的编写也必须妥善处理。《汉语大词典》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但是也还存在不少可商榷之处 ,如“但”、“修、修修、修然”、“兹”、“吴”、“拖”等。讨论这个问题 ,有利于对汉语字词的深入研究和字典辞书的编写与修订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的同源词研究大多是立足于音近义通,笔者以《同源字典》为研究对象,就其所收录的同源词在形体上的不同表现逐类作了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同源词在形体上有一定的关系,研究同源词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借助字形。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阐述了字形视角可作为同源词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第一部字典,其中《酉部》共收字75个,内容包含了与酒相关的不同字,从《说文解字·酉部》的字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些字的形体与本义,而且可以透视出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20.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是一部以甲骨文字的形体为线索、将散见的有关辞条以类相从、一一系联归并的大型甲骨工具书,对于认识和掌握甲骨文的形体以及对有关卜辞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字形的摹写和辞例释读方面,我们仅就字形部分加以校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