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文科”建设在高校的全面推动,促进了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改革,依据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创新发展是“新文科”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学科重组、学科交叉为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注重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合理而科学的实践设计来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明确“新文科”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新文科”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美育被混同于高校德育以及被简单置换成美学知识教育或经典艺术教育,是其边缘化的重要表征。在高校美育冷与非遗保护热的双重作用下,非遗在高校美育中的资源价值被忽视甚至遮蔽。其实无论是非遗评审标准还是非遗项目本身均以审美为重要价值尺度,在高校美育中引入非遗将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将深化"非遗进高校"与开展"学生入田野"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校美育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承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场景中完成,非遗馆作为真实载体,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创造丰富的互动场景。我国非遗馆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存在活态性呈现薄弱、创意性不够鲜明、数字化融合滞后等问题。非遗馆是非遗场景化的产物,场景理论在构成要素与理念层面与非遗馆建设相契合。可以从优化非遗展陈场景、塑造非遗消费场景、拓展非遗教育场景三个维度实现非遗馆场景化,这有利于促进非遗在当代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建设对传统文科专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作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应用型学科,目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着理念滞后、培养体系与新文科适配度低、育人机制与新文科目标要求脱节等问题。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构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路径的必由之路。以探讨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新文科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为指导,探究包括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培养机制等在内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构建艺术设计学科新生态,为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文科建设的思路与实践要通过深化对新形势和文科教育创新要求的认识来引领。对于“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可以从理念革新、思维焕新、知识更新与模式创新四个维度来认识。在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要践行新理念,贯彻落实面向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学习新方法,通过申报各层次交叉学科研究项目推进新文科建设,更要引入新内容,推进新文科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还要创建新模式,做到专业养成与育人体系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的非遗数字化成果有法律确权之必要。以促进文化繁荣为使命并以利益衡平作为基本理念的著作权法可以为非遗数字化成果提供分级分类保护的制度进路,将著作权和邻接权分别配置给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从而激励市场主体参与非遗的数字化。同时,著作权法应以非遗的传承传播为价值追求,在因应非遗和非遗数字化成果特殊性的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以调和非遗传承传播的公益定位与非遗数字化成果私法确权之间的张力。一是创设“充分告知+实质同意”规则与惠益分享机制,妥当安排非遗权利人在非遗数字化成果创作和传播中的权义格局,保障非遗传承人等非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制度,在确权保护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同时,弘扬非遗的文化价值,实现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非遗文化的一般传承与发展已不能满足大众需求,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入让传统文化融入了多元化价值观念,在保证非遗文化价值的同时进行融合与创新。以寿县肘阁、抬阁艺术为例,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新兴理念,分析肘阁、抬阁艺术价值和传承发扬新路径,探究现代社会肘阁、抬阁艺术乃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艺术表现形式,促进数字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理念和方法,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生态系统,结合非遗"活态"特性与生态学规律,探究非遗内在发展秩序。将众多非遗个体、社会需求、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整合系统进行研究。通过"生存环境选择"机制,分析该生态系统内部普遍存在的生存斗争与反馈行为。基于非遗的适应性变异和生存斗争,解释非遗生态系统循环更新规律,系统探讨非遗活态生存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已上升为高等教育发展国家战略。地方高校是新文科建设的主力军,肩负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任。文章对地方高校新文科专业的内涵、特征、意义与建设策略等进行探讨,总结出新文科专业的五大特征,提出地方高校新文科七大建设策略,包括建设新理念、发展新路径、研制新方案、培养新机制、师资新提升、条件新水平和质量新标准等。  相似文献   

10.
“新文科”和“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两个热点主题。新文科之“新”在文科教育的变革上主要体现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课程建设思维、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新的组织管理结构。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革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应主动适应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聚焦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担当课程思政育人使命;适应新文科融合创新趋势,推动“思政”与“课程”大融合;运用新文科教育技术新手段,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活力;立足新文科管理体制新变革,构建全链条式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1.
张今 《人生与伴侣》2023,(48):80-82
<正>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保护、传承、发扬这些民族的瑰宝,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非遗传承保护的各种途径中,校园传承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保护和传承发展非遗方面责任重大,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一项多学科、跨学科的系统工程,非遗保护具有很高的技术性,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法律规定的范畴.高校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思政教育舞台作用,让非遗走进每个高校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既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保护、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以福建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索以非遗为载体,创新高校社团活动新形式,繁荣高校校园文化,以期达到提升非遗保护意识,达到传承、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社区教育作为有效推进全民终身学习重要的教育环节,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知识更新与终身学习,非遗文化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升。目前,在社区教育融入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师资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缺少持续性支持等一系列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全民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的政策要求,通过建立非遗人才培养机制、多元化教育内容设计、建立持续性的支持机制等举措提升社区教育品质,传承中国非遗文化,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与繁荣复兴的丰厚滋养,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但其传承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主阵地,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包含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4个环节。结合非遗的实践属性,将该理论引入高校非遗教育活动中,梳理了非遗十大门类的体验重点,并探讨了创设非遗体验的实践路径,从而从内容和形式上关注具体体验的构建,旨在为高校非遗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培养思维与技能俱佳的非遗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非遗进校园”教育实践目标体系主要分为非遗保护和学生教育两个维度。每个维度下,以“认知—实践—认同”的逻辑,设计具体的目标模块。实践表明,该目标工具在实验过程中是可执行的,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今后仍需不断改进,让其更好地服务“非遗进校园”,服务中小学非遗教育工作,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和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自觉,即生活在非遗环境中的人,对非遗的认知,是一种自觉的理念或行为。具有较高非遗自觉性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氛围,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有利前提。浚县非遗资源丰富,浚县民众具有较好的非遗自觉性,这与其传统农耕文化和意识密切相关;但与此同时,较低的文化水平和视野,亦是其非遗自觉性有待提高的阻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新文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呈现新的探索和发展。首先,梳理了“新文科”的内涵和建设要求;其次,对安徽省内及省外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归纳新文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设问题,并提出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思想,落实教育部对高等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以肇庆地区舞蹈类非遗为抓手,以本地高校的专业教育和文化传承双重职能为契机,深入探讨其结构功能,分析其耦合关系,探索具有地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耦合模式,旨在为各地舞蹈专业教育与非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依据,共同促进深刻变革,发挥领域间的有效耦合效应,激活其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从常州非遗保护的宣传困境和常州动漫的发展优势来看,非遗保护与动漫化传播相结合有较好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将非遗文化与常州动漫产业进行关联研究,在分析调研现状的基础上,从非遗动漫支持政策、非遗动漫人才培育体系、非遗动漫产业链、非遗动漫融合项目等角度论述了常州非遗保护的动漫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非遗”走进大学课堂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富有新意,但力度还不够。立足“非遗”保护理念,结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际情况,将“非遗”保护理念融入高校留学生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加入“非遗”保护理念,探讨“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充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内涵建设,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