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建制镇镇区计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夏桂根张建国建制镇作为联系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其计生工作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管理职能。镇区计生工作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具有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点,又与农村和城市不尽相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  相似文献   

2.
李辉 《人口学刊》2002,(2):31-34
小城镇的崛起 ,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泛小城镇化”现象及其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各地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出现的盲目追求数量扩张 ,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严重破坏等问题亟待解决。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在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必须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规范小城镇的内涵。小城镇问题可以通过深化改革 ,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规划 ,加强管理等途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3.
由于国有企业社会管理功能的剥离、多种所有制的共存、失业和下岗人员的增多以及流动人口大潮的形成 ,加上原有户籍制度管理作用的淡化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化 ,传统的人口与计生工作“单位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急需改革与创新。 90年代以来城市社区的蓬勃发展为此提供了契机 ,依托社区 ,实现从“单位管理”到“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模式的双重转变已是势在必行。新的城市计生工作“社区服务”模式一般具有属地管理 ,单位负责 ,居民自治和社区服务四个要素 ,与“单位管理”模式相比 ,“社区服务”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和小城镇人口的发展是一个重大问题。认真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我们的四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湖南省人口学会于1984年7月29日至8月2日召开了“小城镇人口问题学术讨论会”。 参加会议的代表共76人,分别来自省政府、党校、教育、科研、计划生育等部门的44个单位。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是学术界近年来聚讼纷纭的一大热点,迄今仍无定论。归结起来,所讨论的可供选择的城市化道路有三条,一是“小城镇道路”,即目前仍在走的“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道路;二是与“小城镇道路”截然相反的“大城市道路”;三是取乎二者之间的“中等城市道路”。从讨论的倾向上看,大多数意见倾向于后两条道路,“小城镇道路”则受到许多诘责,至于应走“大城市道路”还是“中等城市道路”,则没有达成一致见解。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评论》1988年第5期李迎生的文章对“以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提出了不同看法。作者认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变革的新时期,有计划、有重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些作为农村区域中心的小城镇,对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广大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但城市体系中大中小城市之间的比例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城市体系也将体现与之相应的结构特征,这种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目前无论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技术发达程度,还是从小城镇的职能和布局来看,绝大多数地区都条件不够,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的人口问题,是我国现阶段人口城镇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城镇的人口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展对小城镇人口问题的研究,无论对促进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还是对改进人口统计工作,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从分析绍兴小城镇人口的主要特点出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小城镇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小城镇功能理论的探讨也日益得到重视。然而,以往的研究比较偏重于小城镇外部功能问题,即偏重对小城镇在城镇化和城镇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般分析,忽视对城镇类别和自身功能的深层探讨。在实践中又过于强调单一的发展模式和城镇个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长期滞后发展的城市化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 ,必须研究潜在的城市化主体—农村人口集团特征及个人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镇农村人口的主体和城市化行为的主要决策者—农村劳动力的实地抽样调查资料 ,以新的研究视角和定量为主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我国东部农村地区“潜在”城市化人口向小城镇 (或其他城市 )迁移之城市化意向的个人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向纵深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个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大好形势,在新形势的推动下,人口城镇化发展了,无数小城镇应运而生.小城镇的崛起,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搞活城乡物资交流,发展商品经济,加速农村“两个转变”的迫切要求,也是农村开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缩小三大差别的必由之路.正如胡耀邦同志指出的“没有小城镇,农村里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就没有腿.”发展小城镇,对于振兴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出现了全面加速的趋势。在这一宏观背景下,自1979年开展的对中国式城市化道路的讨论也进入了异常活跃的时期。学术界对“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和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主张,赞同者有之,提出修正或予以否定者也不乏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中国农村的现状 ,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方式 ,作者基于农村和小城镇的特点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小城镇城市化 ,城市化农村”的发展模式及其实现的三个阶段 ;阐述了在中国发展该模式的必要性 ,并叙述了要实现该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对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较大,主要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农村二、三产业和深层次农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既有剩余劳动力自身的因素,也有城市就业压力大、城市化进程缓慢、“小城镇病”等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化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一般都是在不同层次的地域之间进行和完成的,从一定层次的地域出发,探析不同地域层次之间的人口迁移规律,无疑是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城镇,是界于城乡之间并连接城市和乡村两类地域的中间层次,近些年来又一直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人口迁移的“聚焦点”。汇聚到这里的迁移人流,明显地表现出来自城市、城镇和乡村等各类不同层次的地域。因此,小城镇是探析不同地域层次之间人口迁移规律的理想“剖面”。作者曾以上海地区为例,从中心城和乡村两类地域出发,对我国大城市地区城市化过程中汇聚到郊区城镇的城乡两股人流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本文将仍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东北地区城镇化仍然面临着诸如大城市总体实力偏弱、小城镇发展落后、资源型城市转型困难以及体制机制障碍等诸多问题。为此,应加大城市群建设力度,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积极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发展农村金融,积极推动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有关都市化问题的研究中,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古代城市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后的现代都市在性质、功能和发展形态上的重要区别没有给予应有注意的现象是时有所见的。有的把现代都市只看作是古代城市的自然延续,将现代都市化的形成径直推溯到遥远的古代。更多的则依然沿用昔日的“城市”一词称谓今天的都市,这样“都市化”自然也就变为“城市化”了。当然,这里不应排除习惯因素的作用,但它在相当的程度上还是反映了认识上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古代城市与现代都市的区别问题,这对我们今天有关人口都市化的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都是有用处的。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多搞小城镇”的方针。中央在1984年1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政策措施,它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多年来虽然一直采取“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但客观的事实是大城市并没有控制住,中等城市没有得到适当的发展,小城镇反而处于萎缩状态。目前的政策虽然比过去放宽得多,但限制城市发展的现象仍继续存在。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是因为或多或少存在着把人口城市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对立起来的倾向,采取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互助养老形式,时间银行具有激励志愿者积极参加为老服务作用的一面.一些城市社区已经开展了时间银行试点,但发展举步维艰,这暴露出现有模式下存在公信力不足、未能考虑不同服务的价值差异等种种缺陷.当前,我国落后农村地区对养老服务存在巨大需求,但投入不足制约了其发展.相反,落后农村在发展时间银行上因人际关系、农业生产、土地经营规模、产业结构、劳动力转移方面的特点而具有优势.因此,对落后农村而言,有必要充分发挥时间银行的作用并克服现行时间银行模式的不足,“代际双重绑定时间银行”这一新模式的提出及初步制度设计有利于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建国以后中国各级规模城市的增长状况和新设置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本文探讨了近50年来中国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在现阶段对大城市的发展进行控制给中国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中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现行城市发展方针既不符合大城市超前发展的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也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和80年代以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未来中国的大城市需要而且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对大城市的成长进行压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能奏效的,只能进行合理的调控和指导。中国的城市化应当是兼顾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效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实现城市集体化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化,应当从追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扩张转变为以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人口适度集中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