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记·西南夷列传》,是“正史”记载西南地方史事的首篇,所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社会生活,以及西汉王朝经营该地区的经过甚详。它是司马迁“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进行实地考察之作,信而有征,故向来为研究西南历史者所珍视。但是《西南夷传》的许多字句颇难理解,其中尤以“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句为甚。班固在作《汉书》时,  相似文献   

2.
《史记·西南夷列传》把西南夷又分成“西夷”和“南夷”。司马迁作这种划分的基准是西汉时期的巴蜀;巴蜀以南的夜郎称“南夷”,以西的邛、筰、冉、駹、斯榆(徙)称“西夷”。《史记》中还有“僰”的记载,或称“僰中”,或称“西僰”。对于僰是属西夷,还是属南夷,人们看法不一。辨清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僰人的族属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史记·西南夷列传》是有关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最早的一篇专著。司马迁给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历史记录,不仅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而且和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正值汉武帝积极开拓西南地区之时。建元六年(前135),唐蒙出使夜郎,汉王朝在这一地区正式设置了犍为郡。元光五年(前130),司马相如为使臣,招抚了邛、筰、冉駹、斯榆等部落,设置一都尉,十余县。唐蒙、司马相如两次出使,  相似文献   

4.
<华阳国志·蜀志>记:"蜀日邛,皆夷种也."据此记载及其他相关史料,原蜀国确存在有邛人.但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之邛人部落"邛都夷"却分布于滇以北越嶲郡"邛池"一带.那么,蜀地邛人与越嶲郡的邛都夷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二者孰源孰流?蜀地的大石文化遗迹与越嶲即今川西南发现的大石墓是否均是邛人所为?此问题从目前的考古文化看虽尚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对于认识蜀与西南夷的关系以及蜀人的族系面貌却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楚汉之际,在江东出现有鄣郡、吴郡、会稽郡,但是《汉书·地理志》不载吴郡,所记会稽郡的地理范围包括了吴郡。清代考据学家对吴郡、会稽郡建置沿革进行了考证,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据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有四种说法:一、《元和志》越王无强为楚所灭,楚以其地并吴立为会稽郡;二、《史记·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寰宇记》秦灭楚以越并吴立会稽郡;三、《汉书·高帝纪》:六年,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一县立刘贾为王。……《汉书地理志稽  相似文献   

6.
《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汉书·西南夷传》也有相同的记载。可知夜郎为战国至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最大的地方侯国,其历史在西南地区的民族史中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麋”的临江,《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都注为今江西清江县。这是不对的。临江最早记载于《汉书·地理志》,为汉代巴郡所辖县,治所在今四川忠县。《旧唐书·地理志》谓:“临江,汉县,属巴郡……贞观八年改临江为忠州,治于此县。”因此唐代临江仍在今四川忠县。江西清江之临江建于宋。《宋史·地理志》记:“临江军……淳化三年,以筠州之清  相似文献   

8.
筰人部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定居在我国西部地区。有关筰人的记载,最早著录于司马迁《史记》的《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和《张骞列传》等篇里。筰人很早就从经济、政治、交通、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与中原有着紧密的关系。筰人的确是华西部落群体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个部落,与其他的部落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理清了筰人部落情况,有如在盘根错节,纠缠杂乱的部落群体中理出一个头绪,从而就更容易说明其他的与筰人有关的亲属部落了。这对于阐明我国西部民族走廊地区的族源,族系问题也是有益的。现在,我们仅就筰人部落的族称音义,分布地区,历史事迹,亲族部属等问题试行讨论,以期刻划出这个部落的源流与踪迹,为理清华西民族走廊地区的族源与族系情况,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僰为彝说     
关于古代西南夷“焚”的族属问题,目前有氏羌系统说,有百越系统说。本文拟从彝族有关文化现象来探讨“僰”与彝族的关系。 一、僰的分布 史志载,古代僰人分布在键为郡、越巂郡、益州郡。健为者,即以僰道(今宜宾)为中心,《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语说:“(僰道县),故僰侯国也。”《华阳国志·蜀志》:僰道县,……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僮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水经注·江水》:“(僰道)县,本僰人居之。”许慎《说文解字》:“僰,犍为蛮夷。”《华阳国志·南中志》:“朱提郡,治朱提县,川中纵广五六十里,有大泉池,僰名千顷池。”《史记·平淮书》:“汉通西南夷道,  相似文献   

10.
一、有关哀牢的不同记载和哀牢族属的不同看法 《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以哀牢内属,置永昌郡;永昌郡领原益川郡西部都尉所领的不韦(保山)、嶲唐(云龙)、比苏(兰坪)、叶榆(大理)、邪龙(巍山)、云南(祥云)六县及哀牢内属后以其地所置的哀牢、博南二县,共八县。东汉永昌郡的设置,是东汉开国后经理西南边疆的一件大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西汉武帝于云南地区设置益川郡的继续。有关哀牢内属的记载,在现存史籍文献中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要算东汉初年人王充(27—97)的《论衡》,在《论衡》一书中的《宣汉》、《恢国》、《佚文》三篇里都提到了哀牢。《恢国》篇中说:“方今哀牢、鄯善、婼羌,降附归德”、《宣汉》篇中说:“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在这两篇里提到哀牢这一名称,都是与鄯善、匈奴、婼羌相提并论,藉以论述东汉王朝的“化不宾为齐民”,论  相似文献   

11.
历代治黎政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了儋耳珠崖二郡,开始了对海南岛的统治。这个统治一开始就表现为沉重的压迫剥削和反压迫剥削的民族斗争。请看:汉武帝后元三年(公元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幸子豹合率善人还攻破之,自领郡事,讨击余党,连年乃平。豹遗使封还印绶,上书,言状,制诏即以豹为珠崖太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蛮”(黎族的先人)的反抗斗争,说明西汉对海南岛的统治一开始便遇到了困难。据《汉书·贾捐之传》:从元封元年设郡开始至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二十余年间,黎人反抗斗争有六次之多。因此,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取消儋耳郡,以其地并入珠崖郡。但是,从二郡省为一郡,黎族先人的反抗斗争并未自此缓和。再请看:  相似文献   

12.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传为千古佳话。折腰一般解为弯腰。但我认为这种解释尚可商榷。《晋书·陶潜传》记云:“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原文明示小吏告诫他的是应束带见之;陶潜厌其约束,不愿正襟事人,遂愤而挂冠。就上下文  相似文献   

13.
自楚灭“于越”以后,在我国东南及岭南地区,曾出现了越人诸部。其分布如欧大任《百越先贤志·自序》所云:“今自南越北届姑胥,尽会稽之境,故夫越也:东越无诸,都东冶至漳泉,故闽越也;东海王摇,都于永嘉,故瓯越也;译吁宋旧壤,湘漓而南,故西越也;牂柯西(而)下邕容绥建,故骆越也”。说明从岭南到江浙的广大地区,尽是越人活动  相似文献   

14.
《左传·鲁哀公元年》记:“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勤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史书记载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的颇多,但夫椒究竟在哪里?却说法不一,殊无定见。我们在编写地方志时,征集到《具区志》、《马迹山志》(此两部书现存无锡市马山镇地方志编写组),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或能澄清古夫椒问题上的混淆,故作小考。  相似文献   

15.
汉三水县考 《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载,两汉在今宁夏境内都设有安定郡,郡内都有三水县。关于三水县址,《后汉书·卢芳传》记:“卢芳字君期,安定三水人也,居左谷中”,唐李贤注:“续汉志曰:三水县有左右谷,故城在今泾州安定县南”。李贤认为汉三水县故城在唐泾州安定县(今甘肃省泾河沿岸之泾川县)南乃是错的,这待下文再论,其引续汉志说三水县有“左右谷”虽是一条地理记录,却并未能指出三水县的地址。  相似文献   

16.
在汉代,“西南夷”不仅是一个族群概念,还是一个地域概念。其时存在两种与西南夷有关的“徼”:一是限定“西南夷”所在的巴蜀之徼;二是将“西南夷”分为两部分的西南夷郡徼。在此两徼作用之下,西南夷诸郡在地域上位处巴蜀与西南夷徼外之间,在华夷身份上亦是如此。生活在西南夷诸郡的边民,亦因两徼的存在,及与徼内夷杂处,拥有了与后者既相互区别而又混同为一的漂移于华、夷之间的身份特征。其为当地边民精英在身份的抉择与建构上提供了不同可能。而自武帝置西南夷诸郡以来,有意识地“华夏化”与“蛮夷化”先后在西南夷边民精英中上演。  相似文献   

17.
“春秋五霸”之说始自战国,《墨子·所染》和《荀子·王霸》都认为五霸乃齐桓、晋文、楚庄、吴阖庐和越句践。汉唐学者也言五霸,只是对其构成看法分歧,出现三种与战国人不同的观点:其一,东汉班固《白虎通·号》云:“或曰五霸谓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庐也。”其二,也见于《白虎通·号》:“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此说最为通行,诸如东汉赵歧《孟子·告子下注》、应劭《风俗通义》卷一以及唐司马贞《史记·十二侯  相似文献   

18.
从汉武帝时期经略西南夷地,在洱海区域设置统治机构,初设数县,分隶益州郡和越嶲郡,后汉以此数县属永昌郡,到蜀汉就成立云南郡,领八县。此所谓洱海区域,主要是指蜀汉、西晋时期的云南郡地。当汉、晋时期,洱海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比其他区域落后,王朝统治势力也比其他区域逊色,而该地人民反抗统治的斗争则最为强烈。但是屡次反抗都  相似文献   

19.
闽中疆域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三十六郡后,继续用兵匈奴、百越地区,又设置了桂林、象、南海、闽中等郡。闽中郡的设置。《史记·东越传》的记载是这样的,“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其先皆越勾践之后也。……秦并天下,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汉书·高祖本纪》也提到,“无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今以为闽粤(同越)王,王闽中地,勿使失职。”史、汉二书都肯定闽中郡的存在,因此,后人对于秦置闽中郡问题,向无异说。可是,对于闽中郡的辖属问题,却历有争议,莫衷一是。本文就是试图对此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邪,从邑,牙声,本地名专用字。《说文·邑部》:“邪,琅邪郡也。”谓琅邪郡之字如此作。汉碑琅邪字或加玉旁,此蒙上琅字从玉而衍,山东省东部胶南县南境有琅邪山,今人书正作琊字。又有从耳作耶者,由音、形近是故也。在古代文献中,邪主要用为袤正字(又用为语助,本文不论)。邪、衺皆从牙得声,故可通用。《说文·衣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