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莉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4):63-65
一直附着在西方哲学层面上的诠释学 ,有其特定的哲学含义。音乐文本是以声音为表现媒介的艺术形式的文本。对它的诠释 ,既不存在唯一合理性 ,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它是不能穷尽的历史过程。对音乐文本的理解 ,重要的是音乐文本背后的问题。只有把对音乐文本的理解看成是对自己问题的答复时 ,才算合理有效地诠释了音乐文本 相似文献
2.
彭静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7)
文章介绍了主体性音乐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从主体性音乐学习的角度考察了主体性音乐学习的概念及其特征,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提出主体性音乐学习方式的条件,最后总结了主体性音乐学习方式在我国推广的意义及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并启发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首要位置,师生互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即: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做。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在当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以激进的方法和策略质疑和批判西方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学和文艺理论。我们在分析和论述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及其解构策略以及对传统的审美理论的解构的同时,还必须具体分析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如何消解艺术真理的。 相似文献
5.
詹晋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340-34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学生在英文阅读过程中带来的困难已是屡见不鲜,那么该如何去克服它呢?本文从文化差异的根源,文化差异在英文阅读过程中表现在对词汇,句子和篇章的影响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并相应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代音乐救国大潮下的音乐审美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历史重大的变革关头,音乐教育被赋予了救亡图存、复兴民族的刻不容缓的神圣伟大的使命。不过,在音乐救国的震撼人心的呐喊中,人们又分明聆听到了对音乐自身审美属性诉求的声音。尽管这种声音在当时还很微弱,却昭示了后来对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音乐进行学理探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葛启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
审美理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无论是感性阶段的认识还是理性阶段的认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确定性,目的在求真与求用。“真”是一切正确认识的共同品格。审美理解则是对这种认识的审美超越,不再求真与求用,是一种无知的“知”,无理之“理”;它具有非概念性、潜形性和不确定性。狄德罗称为“悟性”,黑格尔称为“充满敏感的观照”。正因为审美理解具有与一般认识不同的这些特点,因而审美直觉能够把握对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美育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音乐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来实现其教育目的,它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体会到音乐的内涵美,协调和谐美,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鲁宾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1999,(2)
本文是通过音乐艺术审美教育,阐述了音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举例、统计等手段,就如何加强音乐艺术审美教育,把基础专业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如何与音乐艺术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张春雷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当前,中小学课程综合改革正广泛深入地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研究音乐审美能力入手,着重探索了音乐能力的有关要素,重点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工作做了一点尝试,以此说明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邵彬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87-89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美育的角度看 ,音乐是美育普及的重要形式 ,是美育诸形式的纽带。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直接强化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呼唤内在律动、丰富心理图式、孕育高尚情操。因此 ,重视音乐的审美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的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并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文人音乐的审美体验出发 ,对文人音乐的审美特点试做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43-48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是审美主体间性的基本构成.理解使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在认识论上得到沟通,同情使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在价值论上得到沟通.审美主体间性弥合了二者的分离,实现了充分的理解与同情,达到了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的同一.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导致重视审美理解而忽视审美同情,中国美学偏向审美同情,二者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14.
叶向阳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5)
研究目的是要探讨音乐审美教育理念的内容,以及它给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通过对音乐审美教育理念实效的研究,得出音乐审美教育理念具有情感性、创造性、愉悦性和游戏性等一些审美形态特征,从而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创造力、联想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原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4):38-40
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音乐审美教育正在逐渐地被人们所重视。音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培养数量有限的音乐家,而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全体学生的健康、高尚、丰富、多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音乐审美的本质特点决定了音乐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音乐审美教育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增进涵养进而完善人格;音乐审美的主体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音乐审美的整体性有利于对大学生全身心的整体开发,音乐审美的活跃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19.
在我国传统音乐千百年来的演变过程中,从中国传统音乐存在的整体状况来看,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的音乐关学思想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始终起着某种潜在的主导作用。中国音乐审美中对简淡、自然、内涵等的追求, 无不与道家学派所提倡的“有与无”,“大音希声”,“无为与自然”等音乐美学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魏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6):111-114
<淮南子>被人视为"集众家之流而归于道"的杂家,然其在音乐审美意识方面,有许多精辟见解.它认为艺术创作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不必循古,应与时俱进;艺术创作及其所运用的艺术技巧,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以"真情"为美;艺术创作要做到"文"与"质"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