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艺意识形态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对文艺意识形态论的质疑乃至否定出自两种情况:一是政治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敌视,二是学术认识上的错误与片面。把意识形态简单地等同于统治阶级的虚假意识,是造成某些激进理论家错误地以艺术的审美性对抗与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一个原因,而文艺存在现象和文艺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多方面性,也是造成诸多以"片面的深刻"为理论呈现姿态的多种非意识形态文艺本质观产生的重要根源。在文艺意识形态论研究中应申明两个前提性认识:其一,迄今为止,人类仍是在意识形态的网络中展开自己的历史创造活动包括文艺活动;其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一个真问题,也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文艺理论建设需要认真加以对待的一个基础性、核心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乔治·卢卡契(1885—1971)是匈牙利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富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生平和复杂博大的文艺学美学思想,早已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野的焦点。新时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重评卢卡契。本文试图客观地评价卢卡契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以就教在这方面有精到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最近两年,栾昌大同志先后发表了《关于文艺本质探讨的几个问题》、《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两篇论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本性(本质)论,提出了否定性的意见。他在《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中说,马克思把文艺看作意识形态形式,“把文艺与意识形态归于一流”,“有明显的片面性”;他认为,从文艺的整体来看,“说它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比说它是意识形态形式之一更合乎实际”。我们认为这种看法虽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其基本观点是否正确,却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无完整体系、文艺的人道主义、反映论、现实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艺术生产论等是中国学者关注的主要理论问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呈现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视野不断开阔以及逐步突破二元对立、走向交流与对话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先进文艺再生产是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社会权力关系在公共文艺政策上的理论表达;是一种将文学性纳入社会总体文明取向中所构成的文艺意识形态话语.它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原理和美学-历史的文艺批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文艺政策实践而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吸取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的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人类学的视角审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阐释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含义及其对于人类的本体性意义 ,揭示意识形态“转向”和“物化”对于文艺的特殊意义 ,发掘原典学说中有关“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和“问题框架”等深层内涵 ,并阐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向其生态性意蕴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应该扩容更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间对话互补关联的研究。新历史主义在文化表述的非等级制、历史表述的非连续性和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等方面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广泛的对话商讨,它将历史诗学推进到叙事历史诗学阶段,造成当代文艺观念的深化与"问题化",成为导致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层出不穷的深层动因。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对其超越与局限做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乔治·卢卡契——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奠基人——对哲学、美学、文艺学中的许多问题都进行过不懈的探索,从而大大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由于他的文艺观点比较复杂,多年来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有时受到批判,有时受到赞扬。卢卡契又是一个颇为复杂、颇多争议的人物。这种争议在往来自于对卢卡契  相似文献   

9.
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已争论多年.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问题的关键.应该承认文艺有意识形态因素,并能生产出意识形态来,但不能把文艺的本质界定为意识形态.文艺在社会结构中是处于"社会意识形式"的位置,它能产生意识形态功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多是持这样的见解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是含糊的、难以成立的.文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错误,在于它把丰富的规定狭窄化,用抽象的"审美"消解了文艺的意识形态作用.科学的道路是恢复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重要贡献,就是提供了一种影响深远的阐释模式:苏联教科书式阐释模式.该模式缘起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表述之争,因为如何命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决定了在怎样的指导原则基础上来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范畴;而基于1920-30年代的“体系之争”所确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命名的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阐释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和“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论板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