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译者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译者的主体地位。首先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翻译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该翻译过程的分析论证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角色,以此来证明译者的主体地位;其次通过分析影响译者翻译目的、对象和方法等的因素,证明了译者相对的主体地位;最后,文章从译者的风格和译作的地位方面论证了译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汉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中译文多样性的问题。着重阐述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客体的原文文本的模糊性,以及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读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出这两者也是多样性译文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4.
经典其实就是价值存在.价值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主体需要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是价值关系的主体条件.文学作品的价值就是文学作品的属性满足接受主体的精神需要.文学作品的价值永恒性就是其审美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人的共同自由需求.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是西方文论中读者中心论思潮的典型代表,基于期待视野、召唤结构、文学历史性等理论视角展开。诗歌翻译作为在跨文化视域中接受、传承诗性之美的重要方式,在译者主体选择背后隐藏着主体的期待视野,诗歌文本内在的空白召唤着译者的主体创造,译者的主体演进赋予诗歌文本跨文化的历史性。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范式,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正确对待接受美学思想对于推动翻译研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研究指出了文本空白促成了文学翻译的再创造,讨论了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提出要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再创造,可以产生良好的文学翻译效果,使得译文读者和原作读者同样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和欣赏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学传播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创新。除了对原有的信息进行传递外,还应将原文中包含的审美效果传递出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文中的相关内容。在此,从译者主体角度出发,对翻译美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8.
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现有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翻译观中译者角色确定表示质疑,并提出"译者自我定位"概念,其基本定义为,译者在动态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从而尝试重新确定文学翻译译者的地位。旨在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什么是文学翻译译者适合位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自我定位?为解决该问题,作者试图对影响译者自我定位的主要因素以及译者自我定位在实际翻译过程的体现做出详细分析,并提出文学翻译译者三个基本的定位:文化传播者,文学再创作者,和协调者,从而为"译为所有"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解释对文本意义的生成有着重大作用.不同读者对同一个文本会有不同的解释,译者对文本的不同解释在翻译中得以体现.汉语丰富的文化意象使得卷帙浩繁的各式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的互文信息,根据西方文论中陌生化理论,译本读者对外来文化信息是有所期待的,因为这种对他们而言具有陌生化新奇感的知识,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渴盼.从译者作为读者的主体性行为分析可以发现,译者在翻译互文性强的文化信息时,采用注释方法将这些对异国读者来说陌生的信息进行解释,是对原文的一种忠实的改写.  相似文献   

10.
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主张通过吞食强势的文化,吸取原作的文化精华,以强化本土文化,改变自身文化身份和边缘文化的地位。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通过文本的选择、翻译标准的制定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对原作进行"食人"式的重写和再创作,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协商和斡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博弈论基本思想引入到翻译领域,对译者与翻译的其他主体要素进行博弈分析,揭示出翻译活动的本质规律.结果表明:译者在在翻译活动中的博弈有利于翻译水平的提高和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学成之为文学是因其具有审美功能,在读者脑海中激起鲜明的艺术形象,评价文学翻译时应考虑作者和译文及读者的能动接受。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读者接受对评价诗歌、散文及小说等文学翻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写照和缩影,因此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讲是文化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活动并非进行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要在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间进行转换。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坚实的双语能力,要有敏感的文化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文化取向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成功地传递原文的信息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接受理论关注读者和文本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读者是文本接受的能动主体。根据接受理论的观点,以许渊冲"三美"的标准,透过"三化"的翻译策略来剖析译诗中成功运用的补偿方法,旨在探讨如何处理唐诗词英译中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减少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相似文献   

15.
文学理论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是认识文学理论活动的一个前提.作为研究者的文学理论主体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文学理论家在研究过程中的致思方式,至少可以从理性思维、能动性、问题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他们的主体特征与素质修养,也会影响到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式、过程与结论.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都受到了希腊哲学中对话思想的影响,在许多方面有共通之处,具有同源性和家族相似特征。由此,两者还产生了互动,接受美学与对话理论共同推动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互文性的观点经过巴尔特的阐释,影响了尧斯。尧斯看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对审美快感的肯定作用,并以此超越了阿多诺的否定性美学。通过两者的互动,美学理论获得了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新颁发的《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多个方面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条件,主要包括: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思想撞击的平台;在重视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度加以指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的大背景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的摆布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译者的个人气质、目的、个性、意识形态、自由度和创造性等六个方面论述了译者的可见性的具体表现 ,阐明了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无法隐身 ,这就使得研究译者的操作实践成为研究翻译的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