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红色经典《红岩》与英雄城市重庆的看似不言而喻的密切关系,学界缺乏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红岩》蕴涵着丰富的重庆民俗文化因子,折射着斑斓的重庆民俗文化光彩,在总体上形成对重庆民俗文化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社会风貌的双重展示。前者可从“山城”之别称、“江城”之古称、“雾都”之美誉三个方面分析。后者可从社区文化、方言文化、仪典节令、服饰文化四个层面梳理。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红岩》几乎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自1961年面世以来,《红岩》便赢得了读者持久的喜爱。迄今为止,仅在北京,它就已经印行63次,远远超过《红日》、《青春之歌》等同时代的其他红色经典作品。在此,通过对《红岩》出版成书过程的考察来探究其形成背后的运作性及功能性因素,对《红岩》如何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实现其“意义”的转化而尝试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在新中国十七年"红色经典"当中,<红岩>是社会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并以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情节,书写了知识分子革命者的钢铁意志和精神炼狱,进而成为了广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政治"教科书",由此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4.
革命历史小说《红岩》的生产实质上是意识形态生产者们在建构革命集体记忆,其动机在于意识形态教化,因此,权力深度介入其中。该小说机巧地利用"历史文学化"和"文学历史化",将虚构和客观有效混溶,成功地建构了革命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5.
所谓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是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特殊性的一个基本认识。在我们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许多方面都有表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已经不再是历史上的那种自发、自由的文学,而是一种高度统一的体制化文学,  相似文献   

6.
宋剑华 《晋阳学刊》2011,(2):122-130
小说《红岩》是新中国文学发行量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作者以自己身陷囹圄的所见所闻,热情讴歌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与高尚品格,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正面教材。但是小说中的《红岩》故事,并不等于历史上的"红岩"故事,它们分别隶属于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两个不同范畴,盲目地将两者人为混淆简单等同是极其幼稚的错误举措。  相似文献   

7.
《中山狼传》与《中山狼》杂剧的作者和寓意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通过明清特别是明代众多相关材料的剖析,结论却只能是《中山狼传》的作者是马中锡,《中山狼》杂剧的作者是康海;《中山狼传》的创作目的是讽刺李梦阳的忘恩负义,由《中山狼传》改编而成的《中山狼》杂剧的寓意也是如此的。虽然它的寓意要比《中山狼传》本身更为深刻和广泛。  相似文献   

8.
鉴于《诗序》作者与时代问题争论千余年后仍无定论的研究现状,特对其研究状况作了纵向梳理,以期对该问题的研究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在梳理过程中,尽量探求诸种说法所以得出结论的合理因素及论证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历代观点作了初步统计,得29说。  相似文献   

9.
《卜居》《渔父》作者考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楚辞》研究者,多怀疑《卜居》《渔父》不是屈原作,然其怀疑的三大理由均无一能成立。以《楚辞》成书之体例看,这两篇作品被收入的唯一条件,乃因作者是屈原。结论:《卜居》《渔父》油“屈原之所作”,应是毫无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莫怀戚长篇小说《白沙码头》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白沙码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奇小说,其内涵深厚,信息量极大,它所展示的民间生存智慧和作家的民间艺术立场相当鲜明而感人,特别是对我们反省现实、反省历史、反省我们当代人自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林杰 《中州学刊》2001,(3):100-102
<子夜歌>是<乐府诗集>中一组著名的爱情诗,按照传统的说法<子夜歌>的作者是子夜.这些说法没有史实根据.<子夜歌>讲的主要是作者自己的爱情生活,可是每首的具体思想内容又各自不同,不像是同一人所写.有两首子夜歌可以说明子夜不是人名,不是<子夜歌>的作者.种种史实说明,子夜指的是时间,而不是人名.<子夜歌>就是子夜时唱的歌.<子夜歌>是古代民歌,它的作者是无名氏,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受压迫很深的苦难女子.  相似文献   

12.
红岩烈士新闻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鲜明。在组织上,党的领导与自发自觉相结合;在内容上,抗日救亡与反蒋独裁相结合;在体裁上,新闻报道与社论述评相结合。发掘整理这一史料,并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新审视这一历史活动,对当今新闻理论的丰富和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伤逝>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全文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全文贯穿着三大矛盾.这三大矛盾交织融合在一起,演奏出一曲悲凉的爱情交响乐,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不尽的感受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部典型的悲剧小说,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研究价值。在《洛丽塔》诞生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该部小说一直受到文学界较大的争议。《洛丽塔》作为一部对世界文学影响较大的作品,其中蕴含的伦理问题、写作方法、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风格等,都有着较大的研究价值。女性形象是《洛丽塔》中主要描绘的对象,也是专家和学者一直以来重点关注和存有争议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伤逝》与茅盾的《创造》同为婚恋题材小说,且都融入了作家各自的情感生活经历,折射出作家独特的情感体验。同一般的爱情小说不同,小说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君实与娴娴既是恋人,同时也是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关系。因而,这两篇小说通过对这两对青年恋人情爱故事的描绘和展现,不仅揭示出女性的现实处境和未来的解放之路,也对启蒙和启蒙话语进行了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经典文本往往经历较长历史时段的传播并发生种种变迁,以传播学通常采用的共时传播研究方法,无法探究出其全部传播效果。本文首次提出历时传播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与模式,并以《红岩》为个案,探讨了经典文本的历时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7.
分别简介《船山师友记》作者罗正钧与《魏源师友记》作者李柏荣之生平及其所撰《师友记》,并阐明此次重版之校订要点。  相似文献   

18.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游记》作者研究大体经历了无作者,推衍作者为丘处机、吴承恩;否定邱处机,考订作者为吴承恩;否定吴承恩,寻觅新作者的探索历程。新的探寻沿着3个方向展开:由作序者、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寻找作者;将目光移向“王府”、“八公之徒”;认定此书必为道士——丘处机之门徒所作。在不断否定中推进,思路愈开阔,偶有新资料发现,然距确定作者尚远。  相似文献   

19.
自清代学者吴汝纶始,否定<远游>为屈原作品的学术观点一直在学界占上风.这种观点以<远游>中多道家、神仙思想,而屈原一生在楚国,无由得知道家、神仙思想为主要依据.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楚地出土了大量前屈原时代的简帛资料.这些出土文献证明,道家、神仙思想早在屈原以前在楚国就十分流行,且规模相当广泛.因此,屈原作品中有道家、神仙思想意识和观念是合乎逻辑的.表现在<远游>中的仙道意象和意识合乎屈原的生活现实和思想逻辑.因此,<远游>为屈原之作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