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间音乐的律制问题,一直是乐律学界争论的话题。作者通过长期的音乐实践发现,我国民间音乐中的3(mi)、6(la)、7(si)等级音并不像纯律音阶理论描述的那样,比五度相生律低一个普通音差(22音分),而采用的是五度相生律的高度;而4(fa)、1(do)、5(sol)等音级也不像纯律音阶理论描述的那样采用五度相生律的高度,而是采用比五度相生律高一个普通音差的高度。实践中的中国民间音乐的音律与西方纯律及以西方纯律为主的混合律制的不同在于,西方的生律法是从基列和一次低列中取律,而中国民间音乐的音律则是从基列和一次高列中取律。我们讨论二者的区别,意在引起乐律学界对长期被忽略的这一实践中的音律现象的关注,以对以往的乐律学理论和音乐实践中形成的以西方纯律理论为主的纯律观念进行一番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古今学人论律赋之"律",主要取声律和对偶两项.单纯从律赋形式上考察律赋的特征,只论"律"而不论"格",便失去了律赋特征之半壁.律赋之基本特征,当从"律"和"格"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律"来看,律赋的本质特征是限韵,由此带来律赋的声音谐协效果;第二特征是隔句对,由此带来律赋整齐均衡的句法美.和其他文体相比,律赋的相关特征还表现在句式上对偶精切(包括隔句对和单对),结构上精密化,重视破题,承转自然,结句点题,以及语言上的用典隶事.从"格"来看,律赋的本质特征是"意高",或者说是文意的意识形态化,在语义上通过意象内涵的选择而使立意冠冕正大.  相似文献   

3.
“律”是中国艺术特质的重要概念。先秦时“律”着重表达音律形式,汉以降向玄奥、流动性意涵转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音律观念的渗入,“律”愈来愈倾向于表达动态的韵致,刘勰将之总结为二元协调的律则。可以说,“律”是一个兼涉形式和内容,标明中国艺术特质蕴涵的独立范畴。  相似文献   

4.
律词辨正     
"律词"是近年词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其主要特征是同调之词定格定律,包括词有定章、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等。从词体的全部构成要素与历史形态来看,并不存在普遍和绝对意义上的词律。作为文本特征的一种归纳与建构,"律"是诗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体规范的必然要求。律词有其特定的构成要素、形成原因、适用范围与文体功能,是词乐分离之后对词体的一种重新界定。"律词"说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词的文本特征与历史形态的认识,但不能将"律"视为词之为词的本质特征,更不能用律词指称所有词体。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开合大律为理论背景,论述中国文论发展的开合大律问题及其特点: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为特定时段,以《文心雕龙》为标志的民族文论典范模式的形成;自南北朝至宋明为另一时段,是进一步消化、吸收道、佛,主要是佛教文论的大开合;自明末至今为又一时段,是逐渐消化、吸收西方异体文论的新一轮大开合。这新一轮大开合任务异常艰巨且存在诸多变数,至今尚远未完成。还论述了中国文论发展开合大律与文论全球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唐律疏议》"律疏"引礼入律,阐发律意,疏解律文律注,使儒家宗法伦理、等级思想融贯唐律之中,最终完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它丰富了律文的内容及法理色彩,建立起了一个律学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代律学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律学的精华;同时,"律疏"又贯通律内不同篇、卷、条、款项,使之更加协调,并恰当调整律、令、格、式等不同法律形式之间的关系。"律疏"的这种律学功能是《唐律疏议》成为一部影响深远的律学巨著的重要因素。理会《唐律疏议》"律疏"的律学意义,实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特质与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7.
细读冯雪峰解放前的文论作品,可以从中推导出一条文化交流律。这条文化交流律贯穿在他的文论作品之中。以这条文化交流律为准,打量其文论成色,评析其文论得失,应该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角度。 20世纪中国文化的失衡与制衡,解体与重构,即蜕故孳新过程,始终伴随着思想文化界的“古今中外”之争。彻底反传统的文化激进派不用说了,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所据立场和评沦方式与前者虽大不相同,在“古今中外”的论辩驳难中探寻中国文化再生之路的旨趣则一。当年冯友兰在大学课堂听胡适讲中国哲学史.竟震惊于其前所未有的研究“范  相似文献   

8.
采用历史钩沉和资料对比分析的方法,评述了朱载堉《立均第九》之序言,周伶州鸠、京房、陈仲儒、王扑之均准理论;剖析了朱载堉取四家之说所涉人物、音乐论述等问题;说明和列举了朱载堉新制律准各弦定音、各徽位律名等;诠释了朱载堉《立均第九》的具体内容;得出了朱载堉制作的律准是世界上第一件建立在十二平均律理论基础上的弦乐器。  相似文献   

9.
现存唐代应试律诗可根据尾联结句方式的不同分为祈请式、颂圣式、怅怨式和闲淡式等四种套式,这些套式既是唐代试律程式化的主要表征,也是后人讥评其"体卑"的一大原因。唐代试律套式的形成与试诗题目限制、格式要求及特殊的应试环境有关,同时与唐代文士包括知贡举者和赴举士子对试律本身并不十分看重的主观因素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0.
对黄钟、律本、度母及十二平均律的释解,诠释了朱载堉新法密率与《河图》、《洛书》的内在关系。《河图》内函方而圆其外之图解,详细标出了十二律之数据长度,并对《洛书》九数与十二律相配之法作了通俗的释解,文中引《周礼·大司乐》及《明实录》为证,将《洛书》九数、十二律吕、十二支辰、六代乐舞相配及祭祀应用作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律赋创作中"回归六义"、"文谐宫律"的自觉追求,散句入赋、议论入赋的散文气势以及完整的律赋创作理论,对当时文风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为后世创作提供了范式与传统。  相似文献   

12.
纵横比较分析了蔡元定八十四声旧图和朱载堉八十四声新图,诠释了蔡元定六变律和朱载堉的变音理论。在对两图以现代音分数、全音数、相对波长、音程系数等作出数据分析对比后,用得出的直观、明确的数据释解了朱载堉的《论有变音无变律第十二》。  相似文献   

13.
纵横比较分析了蔡元定八十四声旧图和朱载靖八十四声新图,诠释了蔡元定六变律和朱载墒的变音理论。在对两图以现代音分数、全音数、相对波长、音程系数等作出数据分析对比后,用得出的直观、明确的数据释解了朱栽墒的《论有变音无变律第十二》。  相似文献   

14.
"陕派律学"是中国法律古今交替时期出现的律学派别,其时代特征是,司法经验丰富,传统律学知识精湛。其代表人物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的"经验"和"理论",是传统法律文化的宝贵资源。《陕派律学家事迹纪年考证》一书,以合谱的形式填补了陕派兼豫派律学人物研究资料缺乏的问题。该书展示了清末律学人物的生平经历、人生遭际、交往、品性、学术文章等,展现了传统律学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也能感受到在传统法到现代法的重大转型中律学家们的不同立场,这些对于理解近代中国法律转型极具重要意义。回顾中国法律走过的近百年历史,其中的经验与智慧是可以汲取的。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两字的造字本义,是我国法制史上的一个基础知识。关于这一问题,自来考释“法”字者多,而探究“律”字者少。当前举国重视法制,学习法律之风甚盛,兹不揣谫陋,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对“律”字古义作一新释。(一) 自来释“律”义者,经常引用的训诂,最早的即《尔雅·释诂》:“律,常也,法也”;同上《释言》“律,铨也”,郭注:律“所以铨量轻重”。但是律字为什么会有这些涵义呢?长期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律本指律管,截竹而成,十二个长短不同的律管可以吹出不同音高以定调,因而律字引申也指音律,后来便演化成法律之律。此说缺乏根据,很难令人相信。因为吹律定音说出现颇晚,大约在战国时期。在这  相似文献   

16.
彝族母语诗体文学,其格律中的音律表现方式,按彝族古代文论家的论著所说实质,是押音节,而且有多种模式,但少有具体的实例做为论据进行论证,给后人的理解造成困难或误解.本文在检阅大量的彝语母语诗体文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彝族古代文论中的相关论述,以实例证实了押音节这种音律形式及其各种模式的存在.据本文所展示的例证看,彝语诗歌的这种押音节的各种表现方式,不象汉语诗歌的押韵形式那么固定,彝族诗体文学的这种音律形式,所押的位置丰富多样,不仅对内容表现有力,而且使彝族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7.
"永明体"诗人沈约、谢和王融五言应制诗中,有合律联的诗歌总数占其五言诗总数的半数以上,尽管其合律联数与总联数相较比例较小,但他们为五言诗的律化开了一个好头.梁时庾肩吾合律联诗歌数量及合律联总数两项都大大超过"永明体"诗人.初唐从上官仪、杜审言到"沈宋",所有的五言应制诗都有合平仄律的联,合律联的比例也在逐渐递升,而有"失粘""失对"现象的不合律诗数在不断下降,这表明诗歌律化程度的加强.从"永明体"诗人到"沈宋",五言四韵诗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其中应制诗中四韵诗的比例要高于普通五言诗中四韵句式的比例,这表明应制诗在四韵句式凝定为五律正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一书,秦相吕不韦使其门客所著。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纪"“览”“论”各统子目,凡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成书的年代,据十二“纪”末之《序意》篇说,是“维秦八年”,据高诱注,即“秦始皇即位八年”(公元前二三九年)。 当时已是战国末期,诸候封建割据的局面即将结束,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即将到来。随着地主阶级政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律”是人们进行正常逻辑思维的十分重要的基本规范,在认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但其躲开矛盾,回避万事万物有异、是异、多异的僵死空洞教条方法,在历史上害处甚多,更不相应今日科技水平与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黑格尔辩证逻辑以“一同二异律”弥补了“同一律”在“异”上的缺陷,但其只重矛盾、对立,忽视事物现象的多元多极多异及协同平衡。“同一多异律”从“逻辑是发展的”出发,改善发展了前两律,立一新律以应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20.
小律是一种历来为人们所忽视的诗体,产生于六朝,但作品后世不传.现存的"小律"最早见于盛唐,兴于中唐,当时主要指绝句,是由律诗减句而来,也有的是古诗律化的结果.宋代至明代,"小律"指的是四韵律诗,到胡震亨时才明确为三韵律诗.历来创作三韵律诗的诗人不少,但是有意识自觉创作并标举之为"小律",则是在明、清时期,到康熙时期达到高峰.小律内容丰富,最多的题材是咏物与咏人,艺术手法上则以虚实相间、情景相生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