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些孩子     
雨天,走路回家。便道上,有外乡人蹲在地上摆摊售菜。那些白天没卖完的蔬菜挤在塑料布上,论堆儿卖。外乡人的孩子身披破雨衣花着小猴儿脸和弄雨水玩儿。  相似文献   

2.
夏桐川 《社区》2014,(8):54-54
午后,闲来翻阅报纸,无意间瞄到了羊卓雍错的名字,蓦然想起那是自己已向往多年的地方。尽管牵挂着那片湖的静谧和神奇,我依然没能挤出点时间一览究竟,现在倒成了不大不小的遗憾。  相似文献   

3.
我这辈子多一半时间已经过去了,回想起来,竟然难以启齿——少年时我做过小偷、乞丐,上学时我做弄过老师,谈过恋爱,和班里的女孩子打过架,  相似文献   

4.
点滴水事     
高雅麟 《社区》2009,(11):60-60
在记忆中.残存着一个无法磨灭的景象: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往热锅中加水时,发出“丝丝”的声音。我问母亲:“水为什么会出声呢?”母亲说:“那是水在哭呢。”那时.我没有上学.就在那间现在早已不在的破旧的小木屋里。从那时起.水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平和中伴随有几分多情,清贫中固守着几分执著,静态、聚集、张力、充盈……  相似文献   

5.
1950年代的文学是人学和1980年代人的回归,是审美理论和实践的大跨越。审美是敏感的艺术活动,审美意识的突破不可以一蹴而就。在上一轮的模式化被打破之后,审美的关注一直集中于人的状态,包括生存的状态和生活的状态。如今,审美面临着挑战,不仅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学科都关注人,科技的飞跃发展更是提出了人的状态的新课题。创新要求审美必须进行新的探索,不能再停留于对人的状态的观照,探索人的可能性成为审美的新界标。《冀鲁边那些事》的包容性叙事和聚合型结构,凸显审美的创新意识,自觉呼应审美的新使命,艺术的敏感和创新的实绩弥足可贵。  相似文献   

6.
雨一直下,下得桂花白,丁香紫,人心软成了一张宣纸。一窗雨声,淅沥之间,就洗净了我今早扭伤脚的沮丧。我教皮皮画画,这个四岁半的男孩,是我们从福利院接来过周末的。他很乖,长着两个深深的酒窝,笑起来一定像个天使。可福利院的人说,谁也没看见他笑过。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11,(1):60-62
长久以来,各种关于稀世珍宝神秘魔力的传说在世界各地代代流传。事实上,世界上真有那么一些出身不凡的宝物,仿佛具有某种至今尚难解释的神秘力量,它们给人们带来的不是财富和荣耀,而是劫难。  相似文献   

8.
胜事欢歌     
朱海山 《中华魂》2012,(21):63-63
六月欢歌多胜事,中华科技再登峰。 “蛟龙”潜海三千丈,“神九”巡天一万重。 揽月捉鳖抒壮志,兴军强国御长风。 静观南海风云变,千里折冲虎帐雄。  相似文献   

9.
陆光亮 《今日南国》2005,(24):50-51
母亲去世那年,我还在小城的电台工作,主持一档收听率很高的节目,叫“真情实感”,在每天下午五点半钟到六点半钟的时候,准时向听众们讲述一个个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这些故事,通常都是由听从打进电话,然后在节目中讲述,之后,让更多的听众们参与进来,一起探讨故事里关于爱的主题。因为这些故事源自于生活,真实而感人,很是受欢迎。所以,这成了小城里很出名的一档节目。  相似文献   

10.
似乎在等一个更好的时机,似乎在等更有钱的时候,也似乎在等内心真正做好准备要去行动……我就这样想着、等着。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11,(2):42-43
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白鹿原》的作者,他曾针对他所经历的“鬼”事写有一文,以下是其自述:我们这个不过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隔不过几天就有鬼事发生,当天便传得家喻户哓,说得如同亲见一般生动翔实。我听得毛骨悚然,却仍忍不住想听。我只说我经历过的几次鬼事。  相似文献   

12.
说你办不成某事的人,都是无法成功的人。他个人的成就,顶多普普通通而已。因此,这种人的意见,对你有害无益。请你多多提防那些说你办不到的人吧,只能把他们的警告看成“证明你一定能办到”的挑战,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3.
简论哈尼族作家李少军的《事与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创作主体作者情感的真、作品透露出来的哈尼民族情景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对哈尼族青年作者李少军散文小品集《事与物》进行了简要评析,认为作者情感的真,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灵魂,散文小品则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4.
秦文君 《今日南国》2014,(12):34-34
记忆中,与父亲的第一次分离只是一种轻松的演习,那是在我六岁那年,父亲正好有公务要去广州,看见父亲整理出一大堆行李,拔腿要走人了,我急得把他的背包藏起来,就是不想让他远去.幼小的孩子往往在心里流淌一种忧悒的直觉,那是藏在天性里的,所以最见不得的是与亲人分离,哪怕是短暂的.  相似文献   

15.
狗事     
幼时爱狗成癖,书包中常装着狗崽,课堂上老师提问:“孔融为什么让梨?”狗崽就抢先回答:“汪汪汪,呜!”  相似文献   

16.
李晓 《社区》2011,(29):61-61
那些身怀绝技的人.隐匿在民间。他们的绝技,就像那些在乡间牵着猴子耍猴戏的人.往往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对人有了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刚入腊月,因为雪后路滑,婆婆摔了一跤。50多岁的人,滑倒后直直摔到了石阶上。后果可想而知,腰椎严重受伤,最乐观的结果是,休养三个月后才能站起来。现在,只能是彻底躺着了。住了一周的院后,医生建议回家休养。  相似文献   

18.
成功的秘诀有千千万万,有人凭借天赋,有人依赖背景,有人借助机遇……而他凭着坚强的韧性,二十年来潜心做了一件事,最终由一个几乎被所有人认为“很一般”的平常人红透大江南北,“熬”出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那些寂静孕育出磅礴的力量,而世人正循着这条路走来。你不过是至为平凡的女孩吧!也会为考试焦头烂额,也会为表扬欣喜不已。你坐在三楼中间的教室里,有时把脑袋歪着想事情,有时提起精神把背挺直记密密麻麻的笔记。一不小心,就那么容易淹没在无数双眼睛里。即使你会发光,也隐秘地不为人知吧!那些生出漫天翅膀的瑰丽想象终于在笔下描摹出美好的形状。你在证明着什么呢?可是我想雕刻你的时光。  相似文献   

20.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款规定的一事不再理原则源于大陆法系的"既判力"理论.在空间上,一事不再理原则只禁止在一个国家内对"同一犯罪"进行双重处罚;在客体上,人权事务委员会根据"要件同一说"来解释"同一犯罪".但是,如果有新的证据或先前的程序中存在根本缺陷,可能影响案件结果,则不受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约束.为了使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符合<公约>第14条第7款的规定,我们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革:设立数罪并罚原则的例外情形和改革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