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史录选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3):80-81
我这辈子多一半时间已经过去了,回想起来,竟然难以启齿——少年时我做过小偷、乞丐,上学时我做弄过老师,谈过恋爱,和班里的女孩子打过架, 相似文献
4.
5.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62-67
1950年代的文学是人学和1980年代人的回归,是审美理论和实践的大跨越。审美是敏感的艺术活动,审美意识的突破不可以一蹴而就。在上一轮的模式化被打破之后,审美的关注一直集中于人的状态,包括生存的状态和生活的状态。如今,审美面临着挑战,不仅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历史的学科都关注人,科技的飞跃发展更是提出了人的状态的新课题。创新要求审美必须进行新的探索,不能再停留于对人的状态的观照,探索人的可能性成为审美的新界标。《冀鲁边那些事》的包容性叙事和聚合型结构,凸显审美的创新意识,自觉呼应审美的新使命,艺术的敏感和创新的实绩弥足可贵。 相似文献
6.
7.
8.
9.
母亲去世那年,我还在小城的电台工作,主持一档收听率很高的节目,叫“真情实感”,在每天下午五点半钟到六点半钟的时候,准时向听众们讲述一个个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这些故事,通常都是由听从打进电话,然后在节目中讲述,之后,让更多的听众们参与进来,一起探讨故事里关于爱的主题。因为这些故事源自于生活,真实而感人,很是受欢迎。所以,这成了小城里很出名的一档节目。 相似文献
10.
似乎在等一个更好的时机,似乎在等更有钱的时候,也似乎在等内心真正做好准备要去行动……我就这样想着、等着。 相似文献
11.
12.
13.
简论哈尼族作家李少军的《事与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本文就创作主体作者情感的真、作品透露出来的哈尼民族情景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对哈尼族青年作者李少军散文小品集《事与物》进行了简要评析,认为作者情感的真,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灵魂,散文小品则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4.
16.
那些身怀绝技的人.隐匿在民间。他们的绝技,就像那些在乡间牵着猴子耍猴戏的人.往往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对人有了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18.
成功的秘诀有千千万万,有人凭借天赋,有人依赖背景,有人借助机遇……而他凭着坚强的韧性,二十年来潜心做了一件事,最终由一个几乎被所有人认为“很一般”的平常人红透大江南北,“熬”出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20.
张吉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5)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款规定的一事不再理原则源于大陆法系的"既判力"理论.在空间上,一事不再理原则只禁止在一个国家内对"同一犯罪"进行双重处罚;在客体上,人权事务委员会根据"要件同一说"来解释"同一犯罪".但是,如果有新的证据或先前的程序中存在根本缺陷,可能影响案件结果,则不受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约束.为了使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符合<公约>第14条第7款的规定,我们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革:设立数罪并罚原则的例外情形和改革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