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刘汉 《探求》2005,(Z1):101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增城市能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将增城建设成为广州市东部现代化新城区,继续在全国和全省保持"领跑"优势,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
对人才成长环境的多方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是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自身的发奋努力,而且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如邓小平所谈,“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当创造一个怎样的人才成长环境,促使人才脱颖而出,并发挥其聪明才智呢?笔者认为应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考虑。所谓宏观环境,是指人才成长的理论环境、思想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所谓微观环境,是指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了真正发挥舆论的积极作用,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秩序,党和政府需要对舆论进行调控,使舆论导向朝着进步、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良性发展。一、舆论调控的功能所谓舆论调控就是国家以各种形式,有目的地对舆论进行干预,使其能朝着有利于本阶级意志的方向发展,并使舆论发挥积极的作用。舆论调控是使舆论发挥正功能,防止负功能的条件。舆论的基本功能可概括为反映、监督、参与、调节、宣传等,这五大基本功能的发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是积极的正功  相似文献   

4.
下级与上级的关系,只要社会成员区分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它就必然存在,并对人才(这里仅指上级属下的人才,下同)成长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种与领导活动有关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认清这种作用和影响,对于我们自觉地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更快的成长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上级关系与工作环境、升迁荣辱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支撑和关键。以规章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建设,对于激励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支撑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术规范建设、科研管理观念、人才激励体制和学科研究理念等方面。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可以从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加强学科规范性建设、重视应用性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开发和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来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制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李靖  云立新  罗中华  张维 《社科纵横》2011,26(5):133-134
文章介绍了柔性及柔性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阐述了现代高校教学管理柔性化的必然性及实施途径,希望为现代高校主动适应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顺利推动高校教学管理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撰文指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个无可推卸的责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浅析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问题苏寿元企业家是指具有高度创造力和非凡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专家。企业家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把企业全面地推向了市场,造就一支高水平、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高等院校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状 ,认为为了迎接 2 1世纪的挑战 ,应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赵安民  张瑞云 《社科纵横》2012,27(12):10-12
在如今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迅速,舆论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这不得不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思和警醒.网络舆论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也具有能动的改造和营造作用,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来应对网络舆论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优化舆论环境,为小康社会的建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不仅取决于资金、能源、管理,更取决于科技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基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谁想在21世纪的经济与科学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谁就必须拥有强大的跨世纪人才队伍。邓小平说:“我们要实...  相似文献   

12.
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要顺利推进和完成这项任务,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清和谐的公共舆论环境对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正确分析广州公共舆论环境面临的挑战,积极构建能够畅通民主渠道、整合民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3.
浅论我国人才立法的对策措施与立法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党的十五大将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为对我国丰富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调控能卓有成效,建立系统的人才立法体系是基础。而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与人才相关的立法是零星的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之中,且存在许多与现时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之处。为了有效建立人才立法体系,并使之成为我国所要确立的到2010年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很有必要,在对现有人才立法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人才立法的对策措施及重点。基于此,本文对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应阐述,以求能对我国人才立法体系的建立,提供一点启迪。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持续扩大是经济持续成长的必要环境当前我国出口总额占总产出比重极低,经济持续成长的必要环境仍然是居民即期最终消费持续扩大。只有在即期最终消费需求拉力持续扩张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增加有效投资以推动技术进步和增加有效供给,才能拉动主导工业(最终消费工业)持续成长,并通过主导工业与后向、前向、旁侧产业链的传导和金融循环效应,带动补充工业和基础产业持续增加有效供给,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以下,依据改革以来经济发展三个阶段,对经济持续成长的必要环境作些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探求》2016,(1)
女性高新技术人才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在技术发展领域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当前,尽管女性在技术领域有了更广泛的参与度,但技术领域内性别失衡、女性技术人才行业分层与高位缺席等问题仍较突出。既成的社会性别文化、女性独有的生理性别特征、家庭与公共领域的角色冲突、高新技术领域一定程度上包含性别歧视的相关制度等是其问题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女性高新技术人才成长:构建有利于推动女性高新技术人才成长的社会性别文化;弱化角色冲突,促使女性高新技术人才角色重心转移;关注女性高新技术人才特殊性,建立基于性别视角考量的女性技术人才组织;重视制度建设,为女性高新技术人才发展与提升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是舆论中的一种,具有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及舆论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但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式,它因媒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场域、范围,有其自身内涵和管理对策。不同之处表现在网络舆论主体间的交互性、匿名性、平等性,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难控性,形成的快捷性、原生性、易变性,影响深远、巨大,但具有非理性、盲目性和弱权威性,而传统媒体舆论更具有理性和权威性,两者趋于合作,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7.
丁永刚 《唐都学刊》2000,16(3):120-122
现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国际间激烈的竞争,高等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型”创新人才。为此,笔者就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如何找准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切入点,从而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其灵活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之一。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要求主要包括高度的专业认同、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秀的道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出色的协调能力等。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5,(2):163-165
本文在论述高校教研室发展历程及其功能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如何立足教研室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一关键课题,以期为高校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教研室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四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需要一大批拔尖人才,我们要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群星灿烂的人才队伍。为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笔者认为须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鼓励竞争。所谓拔尖人才,就是与众不同的出类拔萃者。他们的突出特点是不甘平庸,不畏强手,敢于夺魁。他们希望自己在竞争中奋进,在竞争中取胜。因而,竞争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激发起他们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探索精神。作为领导者,应当注意保护和催化拔尖人才这种潜在的向上意识,并不断地创造出鼓励竞争的良好环境。因为鼓励竞争能够强有力地抵制落后的陈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