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蚁族”的传播形象建构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蚁族”成为当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符号,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受到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媒体对“蚁族”的报道基本上沿着“纪实→感慨→反思→积极引导→引入其他关联→积极建构”的路径展开。在具体形象建构上,“蚁族”与“农民工”关联度较高,与“蜗居”共同被提及。“蚁族”的传播动因源于“蚁族”一词本身易于传播的特性及“蚁族”群体的自我推动。  相似文献   

2.
进入晚年后,一些老年人习惯于"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独守"蜗居",成了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心里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孤独落寞感,生活中出现了心情低落、情绪抑郁、疲惫无力、食欲不振、失眠、烦躁等症状。如何使这些老年人摆脱"蜗居症"呢?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社交驱除法人到老年,往往会忽略社会交往。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社交不仅有利于老年人开阔眼界、增长见闻,还有利于接受新生事物,延缓衰老。人到晚年保持社会交往,可以驱除老年人心中的寂寞,使之与外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有关专家指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新状态、新体验“三新”小说是“后新时期”诸多“新潮”文学中,三种“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写作方式。本文分析了“三新”小说产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三新”小说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传统现实主义以及新时期文学中先锋、新潮小说所运用的具有西方现代派意味的,从叙述方式到写作内容完全“私人话语”的写作方式的异和同;分析了“三新”小说的“新与旧”的区别,指出了“三新”小说力图打破艺术与现实,精神与实际的分离感、隔膜感,表现出的很不相同的对世界、对自我主体的体验、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小说作为一种精神提升的可能性展示,“三新”小说的艺术价值以及其艺术价值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4.
在每个闲暇的日子,用双手,再加上一点心思,为自己的“蜗居”增添一点秀色、一点情趣……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甲骨文农作物“稻”“黍”“来(Lai)”“Yi”“Da”等字着重就甲、金文直至隶、楷,参照传世文献进行了共时的、历时的综合分析,理清它们的演变情况,作出新的考定。  相似文献   

6.
方回论“格高”与“圆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回评诗首推“格高”,自称“格高格卑”之论为其所创。其实,“格高格卑”之论并非方回所创,而是在宋人多以格论诗的背景下形成的。方回诗风崇尚也并非单讲“格高”,而是“格高”与“圆熟”互济。本文探讨了“格高”与“圆熟”的来处,分析了“格高”、“圆熟”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李永胜 《天府新论》2015,(3):120-124
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全面论及了“诗性认识”的对象、“诗性认识”在灵魂里的深度、“诗性认识”的活动机制及其表达方式。以此分析中国的“意境”学说,可以发现:“意境”表现了人和自然在精神本体上的统一状态;从艺术风貌来看,“意境”呈现出了“韵味无穷”和“情景交融”的特征;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意境”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段。通过“诗性认识”理论,中国“意境”学说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可以得到更为完整和清晰的阐释,而中国的“意境”学说也为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提供了艺术上的根据,两者通过彼此获得了另一个阐释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识”’、“‘认知’与‘认识’是什么样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对于澄清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给人以较大的启发。笔者也想就以上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各位同仁。 要搞清楚“认知”与“认识”的关系,首先须搞清楚“认知”与“再认”的关系。在我国心理学研究进程中,“认知”与“再认”曾经是同义词,但随着西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已经不再把“认知”和“再认”看作是同义词。“认知”和“再认…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认同”(Ideing)理论,研究“伤痕”、“反思”小说作家中的“右派作家”的“革命”认同,认为它的形成与突显,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认同历史、社会意识形态转型、作家的个人生命周期及身份认同密切相关,而且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作家的“知识分子”认同,从而制约了他们的文学活动,使他们的“话语讲述”难以超越当时的“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10.
“文化”、“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奚洁人“意识形态”、“文化”、“精神文明”这三个范畴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都属于“社会意识”所讨论的领域,但是它们的内涵与外延还是有区别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11.
“殷”、“商”之名,均由地名而来,分别得自于殷商民族和殷商王朝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国名、朝代名的“商”得名干漳水流域,时在商族建国之前;而“殷”得名于安阳附近的“衣”地,时在盘庚迁都之后。在殷墟甲骨文中,商代国名、都名皆称“商”,不称“殷”,而后世称之为“殷”、“商”或“殷商”。文献中的“殷”名与“商”名纠葛搅扰,不可强分。盖“商”乃当时人的称法,而“殷”及“殷商”互称是用人及后世文献的称法。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我们党在治国方略上的新发展。本文从理论、历史、现实国情三个方面论证了“德治”和“法治”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才是治国之上策,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并从加强法制建设,促进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法制化;加强道德规范的研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使“法治”和“德治”协调发展。对于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潘涛 《家庭科技》2010,(10):46-46
电视剧《蜗居》非常真实地描述了大都市生活的年轻人,在房子的压力下艰难的生存状态.房子成为80后心中的痛,尤其是那些从农村来都市打拼的年轻人。在城市生活,工作的机会和发展的机会自然更多,但是房子始终是个大问题.因此作为年轻的80后.如何解决房子是个摆在眼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论述的方便,有必要首先对“效率”与“公平”的内涵加以界定。目前,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文章不断地见诸报端、杂志,其中,个别文章在论及“效率’与“公平”时,却脱离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本来含义。其实,这里的“效率”、“公平”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效率”、“公平”,而是专指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关于这一点,权威的文件已经写的很清楚:①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在分配制本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②1993年…  相似文献   

15.
略论“商标”与“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和“品牌”是近年来使用极为频繁的两个概念。在涉及商品的牌号时,有的称“商标”,有的称“品牌”。在涉及牌号的无形资产价值时,有的称“商标评估”、“商标资产”、“商标价值”,有的称“品牌评估”、“品牌资产”、“品牌价值”。而不少时候,两个概念被交替使用,忽而“商标”,忽而“品牌”。那么,这两个概念是否完全等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差异?这是一个最易混淆的问题,也是最难说清楚的问题。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现实上讲,这两个概念都需要澄清,因为恰恰是对这两者缺乏科学把握,致使不少企业在无形资…  相似文献   

16.
孔子哲学的“体”,是“仁”。孔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怎么体现“仁”的呢?这是关于实现其哲学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篇论文旨在通过以“孝”、“忠·恕”、“中庸”为“用”的研究方法,探索孔子哲学以“仁”与“孝”、“忠·恕”、“中庸”的关系及内容。“仁者人也。”(《中庸·二十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作过多种解释。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在那个鬼神观念弥漫全社会的时代,人们普遍以为自己是自己头脑创造物的附属品,缺乏独立“人”的观念。这时孔子强调“人”的存在,强…  相似文献   

17.
4月3日,在台北的“开南商工”操场,国民党副主席、台北市长马英九正式当众宣布角逐国民党主席,正面挑战国民党副主席、“立法院长”王金平,这标志着“王马之争”公开化、表面化。尽管两人都公开宣布把这次主席位子之争定位为“君子之争”,但由于这场“君子之争”关乎国民党的命运以及台湾政局的走向,自然而然就充满了“火药味”。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探讨西方人和中国人不同的“国民性格”的时候,有三个词是应当予以关注的,那就是“批判”、“反思”和“忏悔”。正是对这几个词的不同诠释或不同态度,使得两种文化及其不同历史影响之间的差异表现得十分突出了。一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批判”这个词是完全不陌生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无疑是最高的。当时有所谓“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四大”对一度还写进了宪法)。其实,这“四大”归根到底是“一大”:大批判。在那个年月,几乎人人都在进行批判:批判阶级敌人,批判牛鬼蛇神,批判封…  相似文献   

19.
所谓双重“革命”破解“三农”就是对现存的农村产业及其结构、农村制度及其结构进行革命式的创新来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为什么要提“革命”这种意识形态味浓、火药味大的词呢?因为现在“三农”问题盘根错节,农民增收束手无策,农村改革举步维艰,特别是农村产业及其结构面临“低水平产业供给陷阱”,农村制度及其结构面临“制度供给陷阱”,产业调整的路径和制度创新的路径几乎进入了锁定状态。如果还继续运用传统的单兵式、渐进式、边际式、增量式的产业调整和制度创新方式,“三农”势难跳出“低水平产业供给陷阱”和“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20.
由“存款立行”转为“效益兴行”河南省扶沟县信用合作联社由于银行、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日趋紧张,各专业银行、信用社纷纷提出了“存款立行”的口号,并且不惜花费很大代价来吸收存款。笔者认为:随着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转轨,应由“存款立行”转为到“效益兴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