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吉培坤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2):7-10
江泽民“以德治国”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德治”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但“以德治国”与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要以“以德治国”的思想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裘愉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5):103-107
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造就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根据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坚持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主导性与层次性紧密结合、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做到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以德修己的统一,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面向新世纪的治国方略。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世恒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4):5-9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在我国社会发展步入21世纪新的发展时期所制定的重要治国方略,也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黎彦科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2):8-11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21世纪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以德治国"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这一理论基础的构成和发展过程,对于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内涵,自觉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以德治国"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在新形势下调整社会关系,特别是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有利于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和塑造;有利于改善党风和社会风气;有利于消除消极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6.
徐关宏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z1):58-59
认真学习和领会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在高校中实施"以德治校",从而加强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 ,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 ,对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该治国方略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并对其具体实施途径作了部分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进行了分析 ,认为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 ;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是对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完善 ;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强调法德并重 ,反对人治 ;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落实到高校要求以德治校 ,以德修己 ,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10.
11.
王宝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2):41-44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的治国方略。新形势下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思想 ,首先应增强“以德育人”的意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对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现状、特点有一个清醒、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针的提出及历史渊源。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思想,应全面深刻地理解"以德治国"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制度伦理兼具制度与伦理的特性,这使得制度伦理能够顺应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成为走出伦理困境的路径依赖。制度伦理取代个体伦理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以德治国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是站在新世纪的高度 ,对传统治国理论的扬弃和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而得出的真理性命题。“以德治国”思想是对中外历史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 ,符合中国民族特殊心理的国情而提出来的 ,并与传统和外国德治有本质区别 ;“以德治国”思想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必然论断 ,也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要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6.
李默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59-63
孙中山主张在训政时期实行"以党治国"。1928年,中国国民党开始做"以党治国"方面的工作。国民党在大陆的"以党治国"实践是失败的,它没有使中国经过党治走上宪治之路。国民党"以党治国"实践的失败,既有军政时期的任务没有完成的客观原因,也有国民党政权制度化水平低、国民党本身和孙中山"以党治国"理论预设方面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向晋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汉初统治者在吸取了秦亡的教训之后,从社会舆论、教育、行政、法律等方面加强了“德治”的宣传和实践。“以德治国”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内在的深层矛盾。“以德治国”在汉代的得失将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朱广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5-8,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两者宏观上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大业之中.就相互关系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依法治国价值定位的精神本原和理论基础,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始终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动力支持和现实保障,两者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詹国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5):21-2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主体是“治者”,即治者从治国时要“依法”、“以德”,重在强调治国主体的义务和责任;二者从运行关系上看,并不是平行的,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服务,以德治国的关键是建立以“崇尚法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二者统一于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20.
王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4):408-413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分为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前者的刚性与建构性特点决定了它在以强力对社会行为的塑形方面作用显著,但一切皆施以强力未免矫枉过正。后者的演进性特点使得它可从内心对人们的行为作出规范,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但缺乏有力的惩罚力度。二者的作用范围时有重合但各有所长,彼此无法替代,构成互补与合作的关系。这两种经济学眼中的调整手段运用于实践中则分别对应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