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里,基于时代和传统的因素,梁宗岱在构建自己诗学理论体系中显示出融合中西文化的视野,他在中国的古典美学精神与法国象征主义艺术思潮之间找到了相通之处.梁宗岱对象征主义的介绍中,剔除了其中的颓废气息,融合了和谐、宁静的特征,从而让这一西方舶来品显现出鲜明的中国色彩.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学是以世界美学为目标构建起来的,它之所以成为可能,不在于宣扬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和中国古典美学资源的现代价值,而在于以一种中国主体意识探刻地介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所谓中国美学,正是现代美学基本境遇和内在逻辑的一种表达而巳。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以其融汇中西的美学思维方式,以及学术性的比较目的,解读中西美学的差异,辨别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根本特性,追问差异与美的关系.他的研究为中西文化碰撞中如何诠释不同文化的美学间之差异提供了一种范例.  相似文献   

4.
[摘要]今释是以儒入释的著名人物,是特定时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是明清之际大变革时代思想开启的先觉者。他又是明清之际的著名诗人、词人,且是书坛圣手,擅长翰墨,尤善草书。在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中,今释可称为领军人物,他在书学、画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建树,对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的一些命题和主张,或者是发前人之未发,或者是发前人之已发,颇多创见和新意,在清代禅宗书画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1.在毛泽东的宇宙观中,美学现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当这种美学现在其论著、作品中表露为一种美学风格时,我以为可以用崇高来』总括、界定之。风格,亦即特色,是一个美学家的思想倾向、性格、审美情趣、艺术素养的综合体现,是他对于客观世界审美认识、判断的结果。毛泽东美学风格的基调是对崇高美的独钟和追求。毛泽东的这种崇高的美学风格,并非一种主观的选定,而实际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的产物。当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而又具有反叛、抗争性的毛泽东投身于社会洪流中时,为其时代风云所鼓荡,听从了时代的呼唤。他的青年时代思学如渴…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天主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刚恒毅是一个重要的人物。1922年,他作为罗马教廷的宗座代表来到中国,标志着法国对中国教会保教权的终止,揭开了20世纪中国天主教本土化的序幕。刚恒毅在华期间,提倡利玛窦“文化适应”的传教方式,促进了天主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和沟通。特别是作为一个扬名意大利的艺术家和雕塑家,主张用本土民族的哲学语言和艺术形式表达天主教的信仰,把中国的艺术引入到天主教会,无疑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颇具意义。推举中国神职人员担任主教职务刚恒毅原名C…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全方位地把欧洲的科学文化知识介绍到中国,其“文化适应”策略架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利玛窦得到历代中国政府的高度评价,他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选择的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但是湖湘文化、师友及个人秉性、经历的影响,最终还是促使他对西方文化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他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经历了初步形成、深化和转变三个阶段,并涉及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大批西方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中西双方的认识和沟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此,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有诸多论著。可是,对于来华的非耶稣会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现有的研究则明显滞后。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是非耶稣会士,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通过对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明末清初这场大规模文化交流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王国维作为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大师级学者,对中西文化的碰撞有其独特的看法和选择,即以外化内,中西交融,中西二学“化合”论。并以此进行学术研究,建构自己独有的美学范畴和理论形态,这对于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在今天,也给研究和学习西方文化以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趋势,杨昌济开始了融合中西文明,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提出了“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合冶”思想。杨昌济的“合冶”思想是以王夫之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朱子百家、宋明理学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主要包括,融合中西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本体论”;引进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实现”说,来诠释王夫之哲学中的“造命论”;引进培根认识论中实验科学,来改造王夫之哲学的“知行观”;比较中印哲学,吸取佛学精华等具体内容。杨昌济提出的对东西两洋之文明的“舍冶”思想及具体的重建工作,为青年毛泽东形成“先中后西,先内后外”、对中西文化有选择吸收的文化观,并为他后来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借鉴和思想起点,也是毛泽东后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的现代性体验包含着文化想象的成分。王韬通过聂祥生与兰娜的联姻故事,寓言地阐述了东方如男性而西方如女性的东西文化汇通想象,显示了对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高度自信心。胡适改以“睡美人”喻中国而以武士喻西方,代表了文化想象的微妙而重要的转变。这表明有关东西方的现代性文化想象随具体现代性体验的演变而发生改变,有理由相信当前新的现代性体验场正生长着新的想象力因子。  相似文献   

13.
《圣经》是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作为世界范围内圣经翻译分支的圣经汉译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任东升的专著《圣经汉译文化研究》体现出强烈的跨文化意识,该书把圣经汉译活动放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进行跨学科、多方位、多角度的学术透视,自成系统,多有洞见,具有相当的原创性和一定的权威性。本文认为翻译的长远目标在于差异被理解,而不是要消灭差异;经典翻译者和研究者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在文化互动中寻找契合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肇发于总体小康社会的现实社会前提之上。物质生产极速发展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社会生产状况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得以生发的重要土壤,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问题认识的深化也为其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导。美学社会基础的扩大使得公民的生态审美权利意识加强,人民旺盛的生态审美需求也刺激着生态文艺作品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的持续繁荣。美学讨论的去政治化与东西方美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凸显了当代中国构建自主美学话语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以美学话语呼应了总体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需求与生态问题,展现了中国当代美学深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理传统,彰显出美学始终屹立于时代思想制高点的历史站位。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的指引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重要战略思想支撑,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持续深化拓展,已然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立足社会现实的本土化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15.
刘盼遂先生自幼攻读古籍,成年先后考入山西大学、清华国学院,受教于黄侃、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名师,致力于经学、小学之学习和研究。毕业后曾执教于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数所名校,长于考据,擅作古诗,为当世公认一代学术名家。  相似文献   

16.
艾儒略是晚明第一代入华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首次翻译了福音书。与耶稣会在华的传教方针一致,艾儒略在译介福音书时也采取适应的政策,对耶稣的生平事迹进行改写,把福音书从欧洲文化语境中转移出来,放到了儒家文化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戏曲研究与现代学术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戏曲研究所展示的学理型态迥异于传统戏曲研究,他所创立的范式与提出的命题,规范着20世纪戏曲研究的基本模式与基本构架。本文试图把王国维全部戏曲研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整体观照,探讨其戏曲研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艺术美学建立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美学研究的走向深入,在现代条件下重新思考美学与艺术的关系,并进而建立一门从中国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出发的“艺术美学”遂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有关研究成果加以回顾和梳理,从几个基本概念的厘定入手,提出“艺术美学”应当包含四个层面,即:艺术美的文化哲学研究、艺术实践之美学思考、审美文化学意义上的艺术价值理论和中国艺术文化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唐君毅一生以弘扬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为己任,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之背景下,积极参与和推动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对话,阐述了孔子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之异同,对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学之精神价值进行了理性的诠释,从而彰显了孔子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 ,引入西方原始思维理论的视野和批评方法 ,通过“想象”这一概念来揭示屈骚的文学特征 ,使该文大大超越了渊远流长的传统屈骚批评。这是一篇于实际批评中充分显示“中西融通”的理论意识的佳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