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论语》中所塑造的君子人格,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人格,体现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这种君子人格以内心自觉自发的“仁”为基础,同时还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明以“仁”为质并约之以“礼”的孔子的理想君子人格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仁"即伦理学上的所谓道德理想。因为它不仅融合了孔子所提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结晶,而且也是孔子所赞许和景仰的道德上的理想人格。孔子所提倡的道德理想,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极其深远影响的道德理想目标,作为实现其社会理想的精神动力。他将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初期统治者的思想主张,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孔子的志向在于建立一个富足、文明、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出于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需要,他提出了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义"等为基本范畴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设计了具有不同层次品格的理想人格形象。他谈论最多的道德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人格应当具备的品格,最主要的是"仁""知""勇"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孔子有丰富的理想人格思想。对此,许多论著已作过精辟论述。本文想对孔子理想人格的层次及特点作些进一步的探讨。 一 “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理想人格的核心。这种理想人格有时直接用“仁人”来表达,如,“志士仁人”;“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有时,“仁”即指“仁人”,如,“泛爱众而亲仁”;“殷有三仁”,不言而喻,这些仁人,都具有“仁”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仁”学可以浓缩为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本质是爱人,核心是忠恕之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道观念,这反映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修养和教育思想的三个方面:用教育来塑造君子人格,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以更好地参与政治,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孔子的社会理想.“仁”学思想因为其人道特质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也因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孔子立志思想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完整提出立志思想的教育家。通过立志造就"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成就治国平天下的宏志伟业,是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志向,孔子从自我修身做起,言传身教。孔子的立志思想,不仅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实践方式。系统研究孔子立志思想,分析孔子为什么要立志,立什么志,如何实现志向等,并阐释其在当今社会具有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仁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包含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论,标志着先秦人性的觉醒、理性的高扬.孔子以"仁"为美,以"和"为美的表现形态,把审美和人格修养、道德实践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促使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化,对我国二千多年来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流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诗教是对周人诗教的哲学变革。孔子诗教以“礼义”为选取标准,以“兴观群怨”为思想结构,获得了“仁”之本质规定。孔子诗教推行对话式、兴发式教学方式,兴发式是师生共同对道德精神的召唤,对话式是师生平等主体与思想者之间的对话。孔子诗教确立了“思无邪”的价值准则,旨在培养“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诗”与“礼”“乐”共同实现孔子儒学的道德理想。此即孔子诗教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孔子最重视“善”,提出了以善为主要标准的文艺审美观,而这个“善”,正是孔子“仁”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在文艺审美观中的体现.《论语》一书中出现“仁”字109次,其中有105次是指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的.“仁”的内容虽然相当宽泛,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但其核心内容却可由孔子回答其弟子的几次“问仁”的谈话中得知.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以下凡引《论语》中语,均只注篇名);仲弓问仁,孔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仁学基本思想,是要通过道德教化来培育出有道德理想和人文教养的君子,从而实现安定和谐的社会文明秩序。孔子不仅将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作为其外王的目标,更是把塑造内在完美人格之内圣作为更崇高的追求。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认识孔子关于仁的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为仁由己”的思想最先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先秦儒家弟子予以发展。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作为当时社会的道德理想,而“为仁由己”则是指道德修养方法,一方面,“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朱熹注《论语》),强调了道德修养中内在方面的主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受教育主体在实现至德(即“仁”)过程中的实践性,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道德修养方面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品德修养是大学生将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立场、世界观、道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只是对“仁、知、勇”的分析,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在奴隶社会里,“仁、知、勇”就作为奴隶主贵族上层人物的一种完善品格。当时,人格的核心是“忠君”,是臣对君的政治态度体系。到孔子时,其内容更充实,并把它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阶级、阶层中去,作为这些阶级、阶层的人格模式。这就使得后人得以通过剖析“仁、知、勇”的含义,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孔子的人格结构——“仁”、“知”、“勇”“仁”孔子“仁”的含义既广泛又深奥。所以儒家学者称之为“众德之总”。(《六经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诗学的仁本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这使其在美学理论上,不论对于人格美、诗之美、乐之美以及自然美的观照与摄取,都要求以仁为本体,以在人自身的修养与一切活动中,都能“依于仁”,以仁为标准,不仅可望以仁制诗,还幻想以“归仁”达到理想的仁本社会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6.
孔子很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他对于行为修养的要求非常严格,认为一个人在道德感情上必须克制那些不合乎“仁”的邪念,确立合乎“仁”的道德观念,为了维护“仁”的原则,宁可牺牲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抑制感情的冲动,防止“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片面性,防止感情用事或极端化,做到不偏颇,适可而止,孔子提出了“中庸”的主张,作为平衡道德感情的准绳。并明确提出“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相似文献   

17.
孔子道德观的核心是“仁”,即“爱人”。“爱人”的基础是人与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平等。因此,孔子主张,在社会管理中执政者要“为政以德”,要爱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些主张反映了孔子浓厚的民本思想。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礼”与“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探索它们的关系,弄清它们的主次地位,对于正确评价孔子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中有“礼”为核心和“仁”为核心的不同说法.笔者持“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的观点并作简略论述,以就教于孔子研究的学者们.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于孔子仁学作了多角度审视。从仁学的提出看仁 ,它是为了恢复周礼 ,作为礼的理论基础而出现的 ;从孝的层面看仁 ,“孝悌”是“为仁之本” ;从实现仁的方法 ,即忠恕之道看仁 ,它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 ;从天地万物一体看仁 ,以生为仁 ,是儒家天人关系论说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如何做人的标准和规范,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立身立德的终极范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始终把培养和追求理想人格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并以其系统性和独特性奠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人格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理想人格也要以此为基础,并赋以时代特征和要求,既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和原则。“圣王”即内圣外王,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完美体现,源于孔子。《论语》中虽未对“圣王”作出具体规定和解释,但孔子把“圣”与其最高的道德规范“仁”并称,一生矢志不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