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已经消灭了阶级、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进入了社会主义。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很不发达,特别物质文明,在很多方面还赶不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社会主义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是否还存在一个“补资本主义课”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回答、论证角度、论据,都有值得推荐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管理是否有可能并有必要学习资本主义管理的合理实践和理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近年来的各种有关企业管理或经济管理的书刊,大都认为《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管理二重性的论述可以归结为自然(生产力)属性和社会(生产关系)属性这样的管理二重性;而这样的管理二重性又是一个普遍适用于无论资本主义管理或社会主义管理的“原理”;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推论,虽然在社会(生产关系)属性上资本主义管理与社会主义管理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在自然(生产力)属性上则没有什么不同,因而在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还存在失业?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是否可能很快就彻底消灭社会失业?对于这个问题,按照人们的老观念,只有资本主义才有失业,社会主义已不允许失业存在。这个理论禁区过去没有谁敢去触动它,因为这是关系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在前两年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讲到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问题时,就有学生提出“社会主义同样存在失业”,老师反驳说,社会主义只有待业,不能提失业,一讲失业就会混淆两种社会制度的性质,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究竟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就是马克思、列宁所讲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否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多年来在理论界有不同认识的问题,也是被和四人帮关系密切的党内那个所谓“理论权威”搞得混乱了的一个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理论界重新提出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正确理解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竞争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重要特征,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水火不相容。这种观点好象是无庸置疑的常识。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向这个传统观念挑战了,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难道绝对排斥竞争吗?竞争的本源和它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这段话虽是在谈协作时讲的,然而,它无疑揭示了竞争的一般性和最重要的本源,这就是生产劳动中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问题,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既是一个宣传群众、鼓舞民心的政治问题,又是一个动员群众、实现四化的经济问题。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通过总结我国的经验教训,更充分地认识和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是一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工作。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的否定者,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外壳死死地箍住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而社会主义正好能够给破壳而出的生产力提供广阔的活动天地。所谓社会主义,首先就意味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它是全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总源泉。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马克思创造性地通过劳动力商品范畴,科学地阐释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为无产阶级进行剥夺剥夺者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可以说,证明了劳动力商品范畴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就从理论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问题。那么,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这样的经济范畴?我们能否证明这样的经济范畴,并从它出发而反映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呢?  相似文献   

8.
<正> 近几年来,曾广泛流行一种所谓"补课论",认为中国经济文化太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缺乏搞社会主义的条件,应该退回去重新搞资本主义,"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而当务之急,就是参照资本主义社会的经验和模式,来改造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即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共和国.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严肃而实际的:是不是我们的先辈们缺乏足够的智慧而没有发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美妙"?是不是"用资本主义来拯救中国"这一"治国方略"直到今天才被人们"发明创造"出来?中国没有象西方国家那样在民主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是偶然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9.
要判断一个社会是处于过渡时期还是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从经济制度,首先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事实上无产阶级革命不是象马、恩原来设想的那样,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而是在象俄国和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因此,由资本主义过渡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否经过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是否跨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对此,建国以来理论界曾有多次论争。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引起大家对这个重要问题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中国以特殊形式经过了资本主义的不充分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并未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是在资本主义已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其主要理由和根据如下:  相似文献   

11.
1 我国少数民族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及其它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理论界在解放初期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提出研究的问题。几十年过去了,这一理论是否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有没有需要完善和补充的地方,是否因为已完成历史使命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①。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表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不但无一灭亡,反而在经济上有了不同程度的迅速发展。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已经过时,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摆脱了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不能不从根本上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和阐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事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同私有制,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前,这种观点长期占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社会价值表现为生产价格这样一种转化形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的社会价值将直接表现为价值的原始形态,还是要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剩余产品再分配而后形成为某种价值转化形态呢?这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很有意义的问题。本文拟就下列三方面谈谈这个问题: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存在价值转化形态;二、劳动生产率对 v 和 m 的比例的影响;三、价值决定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想谈谈怎样理解在我国当前分配制度上的资产阶级法权及资产阶级法权思想问题。马克思说过:“法权永不能超过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由此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发展程度。”我国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现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此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和某些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就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来看,我国现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采取这种分配形式,是同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相适应的。但是它还反映着某些不平等的权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的改革先后步入了困境。尤其是1989年开始,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发生了剧变。它向人们尖锐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真的具有优越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否具有客观规律性?它们的剧变是违背客观规律所付出的代价,还是探索社会主义“新模式”过程中所出现的阵痛?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商品的短缺,供求的不平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下都会出现,即使是在生产过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也不是所有的商品每时每刻都是供过于求的。因此,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商品是否短缺,而在于这种短缺状况是否具有长期性和普遍性,是否不断地把这种状况再生产出来。如果这样,社会经济就是一种短缺经济。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短缺经济的最大弊端是扭曲和扼杀了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市场上直接发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个人利益机制,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激发了个人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问题也由此而生,既然个人利益机制有如此巨大的驱动力,个性活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那么,是否还要提倡集体主义?弘扬集体主义是否会抑制个人的活力等等.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一、集体主义不是主观外在的强加,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任何一个社会,在选择和建立了自己特定的经济关系后,必然要以自己的方式在伦理道德领域生成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把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作为自己最基本的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占有生产资料的广大劳动群众在根本利益上具有最大的一致性,每个人的利益与国家、集体的利益紧密相联.这一经济关系反映在伦理道德上,就要求个人必须主动维护集体的利益,对社会积极地作出贡献;同时,也要求社会必须尊重个性,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这两方面的要求,正是集体主义内涵之所在.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内在地决定了它的道德价值导向只能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也最能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之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有社会主义的特殊要求.它以公有制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新变化,将一个严峻问题提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所信奉多年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否已经被现实所击碎?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目标究竟是什么?无疑这个问题是带有总体性和根本性的。社会主义社会要不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怎样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在今天来说,已经绝非毫无针对性的书斋理论推测,而是带有极强烈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共产主义理想建设问题的强烈现实意义,可以从这样两种现实社会现象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剩余价值是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以及是否存在一个一般的剩余价值等等问题的时候,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马克思的原意正确地理解这一概念的涵义。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