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封师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发表了《直接经验,认识论的基石》一文,从文章的标题到文章的内容,作者都是把直接经验看作认识论的基石的。文章一开头就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实践当作认识的泉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把实践得到的直接经验当作认识论的基石”。我们认为,用直接经验取代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石,是值得商榷的。这里,我们只就认识论基础问题谈点看法。 我们知道,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的认识怎样产生、认识的内容以及认识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它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认识论上,从来就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  相似文献   

2.
吴畏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4,7(6):F002-F002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认识本质问题、认识过程问题、认识主体性问题、社会认识论问题等讨论和研究,我国哲学界涌现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着客体认识论或主体认识论的片面化倾向,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质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把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认识本质问题、认识过程问题、认识主体性问题、社会认识论问题等讨论和研究,我国哲学界涌现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但存在客体认识论或主体认识论的片面化倾向,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质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把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什么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呢?这是由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同马克思主义认为论的基本公式是一致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公  相似文献   

5.
认识真理,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逻辑与认识论是统一的,从广义上说,二者都是关于认识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是全部人类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其中也包括着理性的逻辑思维及其发展规律。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是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这就充分肯定了逻辑思维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蒯因在其1969年的文章《自然化认识论》中提出将认识论研究纳入到心理学的一章中,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认识过程,从而以描述性的认识论取代以规范性辩护为中心的传统认识论.对于认识论的自然化纲领,金在权、邦久等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这一做法将会取消认识论作为传统哲学重要分支的独立性.而戈德曼等自然化认识论的支持者,则提出了具体的自然化方案,并且认为在个体主义的方法论之外,人们还应该从社会维度研究“真理”概念的形成、辩护标准的确定以及真理的社会传播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点就是实践第一的观点。通过实践认识真理,又通过实践验证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人们就是这样在不断认识真理的长河中前进。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反复实践中逐渐达于合乎实际,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一次两次实践不能了解其全貌,不能认识其本质,往往要经过许多次实践才能完成。对一个人,对一个政党的认识,要经过长期的考察,既听其言,又察其行,才可达到真正的了解。总结历史,就是要从人们过去的实践中反复比较、研究,从现象到本质,找  相似文献   

8.
认识论中的主体能动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既要以现实的认识过程为对象,又要以哲学史为借鉴。研究认识能动性的诸种性质和规定,可以从它的一种历史形态——费尔巴哈的直观认识论谈起。在哲学史上,费尔巴哈哲学具有重要的历史功绩。它正确地批判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集大成者黑格尔的错误。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错误在于它的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一方面表现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脱离了认识的感性基础,甚至脱离了自然现实的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是别的,只是抽象的与自己分离了的所谓有限精神”。“抽象就是假定自然以外的自然本质,人以外的人的本质,思维活动以外的思维本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一九七八年上半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大讨论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它打破了极左思潮的精神枷锁,使人们的思想从林彪、“四人帮”那种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獗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敢于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革命精神。两年来的事实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信仰和理性:一种认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和理性这两个概念是在原始希腊文本中生成并发挥效能的,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分辨了两种认识论,即理性认识论(以理性为认识出发点)和信念认识论(不加思考地接受他人想法为自己的信念),认为理性认识论是我们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然而,人们在遵循柏拉图的理性认识论的过程中不得不走向怀疑主义.<约翰福音>在怀疑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恩典真理论(认为信仰是认识的基础)取替了信念认识论.于是,在西方思想史上出现了两种完整的认识论:理性认识论和恩典真理论.这两种认识论给出的认识出发点彼此不相容.然而,这两种认识论共存于基督徒的思想中.显然,这两种认识论对于人的认识活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对于我们讨论认识论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认识论问题虽然是我国哲学界讨论的热点,但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仍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张浩同志的《思维发生学》(增订版)对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解答诸多“未决问题”的有益的思考路径和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后期学术界在认识论这一领域出现了所谓的“超前认识”的提法。自此,超前认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超前认识没能区分这种认识是否是对未来实践的正确反映,因而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本文尝试用前瞻性认识这个定义来弥补这个缺欠,并提出前瞻性认识的定义及其意义。一、超前认识存在的缺欠近几年,学术界关于超前认识的内涵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刘泽民为代表的:“它是以人们认识未来、把握未来、创造未来的实践为认识对象与任务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把客体未来运动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与规律(客体事实)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而且要把未来主体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实践(主体事实)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同时还要把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也纳入认识论的视野之内……亦即超前认识论。”2、“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3、“超前认识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并超越当前现实状况而对于尚未出现或发生的自然事件或社会事件以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过程、结果及其效应等的一种前瞻性认识。”4、“所谓超前认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实践当作认识的泉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把实践得到的直接经验当作认识论的基石,“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①但在“四人邦”横行时期,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遭到了肆无忌惮地践踏和歪  相似文献   

1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原则。当前,关于真理性标准的讨论,是关系到真高举还是假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关系到揭批林彪“四人帮”运动能否健康地向前发展,关系到能否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把这一带根本性的问题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15.
“认识如何可能?”这是近代认识论史上的重大问题。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机械性和消极性,决定了他们无法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康德认识论凸现主体能动性的伟大作用。从而唯心地在主体自身达到主客体的同一.只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去说明人的认识活动,才真正解决了主、客体的同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经过的认识论的中介环节,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走过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才成为科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针对我们干部思想僵化半僵化的状态,重申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叶剑英同志在国庆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在各条战线,各个行业,从领导机关到基层,普遍深入地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和讨论,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教育。”本文仅就思想僵化问题,从认识论根源上谈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首倡“中国化”,并对为什么要“中国化”及如何“中国化”等做了具体阐发。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具体化”这一认识论概念,并以其替代“中国化”这一政治性表达。因此,在他那里,“中国化”即“具体化”,二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从认识论看,“中国化”涉及的是理论实现过程中的理论具体化这一认识中介环节,它是我党将马克思主义的事实性认识具体转化为中国实践所需要的应用性认识的过程,也即我党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理论创新的认识过程。毛泽东对“中国化”认识论意涵的揭示,不仅深度阐明了“中国化”的本质,也为我国“中国化”研究或党的理论创新研究,指明了进一步思考的认识论维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18.
李佛生同志不同意人的主观目的是实践的基本要素之一,认为把主观目的纳入实践的要素,就是“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既不能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划清界限,又不能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划清界限,最后必然“会导致对真理的实践标准的否定”,等等(《南充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他的这些看法,我是不能同意的。不过,他的文章倒启发了我们进一步考虑问题。下面我谈点肤浅的认识,希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冯契认为作为认识论范畴的意见是个别主体对问题所作出的未经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是非界限不明的主观性认识;意见争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意见争论的根源是个别主体都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意见的争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达到一致的认识,进而把握真理;群已之辩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事实和必经环节, 认识过程就是“己”之意见转化为“群”之共识、再经实践检验的过程;探讨意见范畴的意义在于防止经学独断论的重演。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价值与真理问题的讨论。《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发表了辛望旦同志的文章,论述了“价值概念的非科学性”。(以下简称辛文)与此相反,有的同志则把价值范畴置于真理观中,也有的同志把价值范畴视为“构成实践的要素”。笔者认为,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各门具体科学的总结,再也不能把价值范畴拒之门外,应当把价值范畴引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贯串于全部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淡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哲学界的同志们,并与辛望旦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