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认识上的这个误区是,认定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这样的认识必然导致对比喻的误解和比喻辨识的夹缠不清.理由有三:事物分类具有层次性,"性质"具有相对性;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是判断修辞格的唯一依据;事实证明,本体和喻体有同有异就可以构成比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刘宝楠《论语正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本体和喻体以及二者联系的考察,是刘氏认知比喻的重点。这一点是与现代修辞学理论相一致的;第二,力求在对本体和喻体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的说明中,揭示出《论语》比喻的似同点;第三,结合语境,在本体和喻体的互相参照下,解决《论语》比喻里存在争论的地方;第四,重视语境,在对相关语境的描述中解释比喻。  相似文献   

3.
文章指出了目前修辞学名家在比喻的结构分析上的不同之处.并提出了一种结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大米比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训、相似点。本体应今成本1本2,喻体可分成喻1喻2。如果缺本2,那么喻2就是相似人,反之缺喻2,本2也是相似点。  相似文献   

4.
比喻的核心在喻体,喻体的优劣是比喻成败的关键。喻体为“直观的感觉”,具有形象性;喻体可以广泛选择,具有多样性;喻体能够纵向铺张,具有延展性;喻体与本体关系暧昧,具有含蓄性。比喻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喻体的诸多特性,才能很好地运用比喻修辞格,增强比喻的认知和审美功能。如果说比喻是文学的生命,那么喻体便是比喻之源,文学之光。  相似文献   

5.
在比喻中,喻体占据着主要位置.比喻的特色是通过喻体的选择显现的;喻体选择决定了整个比喻的语言特征和价值.从喻体的选择和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可以把喻体分为外显性喻体和内隐性喻体、顺向喻体和逆向喻体、定式喻体和自由喻体等几种类型.本文分析、比较了老舍和王朔作品中对比喻喻体的选择上的差异.老舍比喻用例中的喻体倾向于用现实生活中时类似物,注重形象性、通俗性;喻体很干净,平淡中显示出匠心.王朔比喻用例的喻体有很多世俗性东西,特定圈子的词语较多,油滑中显现技巧,有一定的反英雄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鉴语法学"语义指向"理论,认为比喻的延伸部分具有语义指向:指向本体、指向喻体或同时指向本体和喻体.同时指向本体和喻体的延伸是喻解,指向喻体的延伸是喻展,指向本体的延伸要么是喻解的特殊情况,要么不属于比喻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寓言乃是比喻,有其本体和喻体,《庄子》寓言自不能外。《庄子》寓言的本体就是他的人性之道、养生之道和治国之道;《庄子》寓言的喻体可分为神话题材、社会题材和自然界题材三类;其寓言的本、喻体之间的逻辑联系方式乃是“一本多寓式”,其优越性则在于寓言主旨可以得到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隐喻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换句话说,喻体模仿、复制了本体的某些内容。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传播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隐喻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9.
[摘要]比喻是事物异质同构的联系性在语言表达中的反映。比喻的价值以接受者从比喻结构中获得的信息量大小来衡量。“异质”和“同构”是决定一个比喻所传递的信息量大小的重要因素。本体和喻体差异越大,构成的比喻越新鲜。本体和喻体同构(相似)的可预见度越大,信息接受者通过自身经验获取的体验性信息就越多,比喻的表达效果就越好。一个表达价值高的比喻既要求本体和喻体差异性大,同时也要求喻体是典型的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或事件,本体和比喻的关系应该是“熟悉的陌生”。从比喻的信息学价值看,索绪尔关于语言共时态和历时态的比喻,其表达价值是不等的,有的比喻价值很高,有的比喻有瑕疵,有的比喻则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 ,比喻的基础必须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似点。本文认为比喻的形成确有以相似点作为连接点的 ,但是同时指出语言中也存在另一类比喻 ,即以语音语义为主观联想的基础。文章对比喻形成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以及主客观综合因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克服概念隐喻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意义生成背后的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为汉语隐喻意义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汉语隐喻意义的整合是在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中进行的。人们在理解和阐释隐喻意义时,会经历概念的组合、完善和扩充等认知活动。此外,人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概念整合理论起源于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复合语言单位意义整合生成的一种认知学说,目前已成为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研究之中。在中国经典诗词中,涉及主题思想现实化的整合模式有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和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的特点是四个心理空间的组织框架是相同的,其中两个输入空间的所有元素彼此之间都呈现出映射关系,诗词的主题思想在两个输入空间的对比整合中产生。在单域型网络整合中,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是不同的,而且只有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为该空间提供组织框架,继而被作为解读诗词主题思想的基础。同单域型网络整合一样,双域型网络整合的两个输入空间在组织框架上也非常不同,但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均有一部分结构或特征被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组合等认知运作机制而产生诗词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3.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整合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概念整合是指在已经建立的心理空间网络的基础之上,各空间之间相互映射并以不同的方式合成新的空间。文艺作品的创作同样包含着概念整合这一认知过程,黄哲伦便是通过概念整合构建出了名剧《蝴蝶君》。概念整合理论与文学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文学领域内的研究,也有助于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0上海世博会各类志愿者的称谓语"小白菜""、小蓝莓"等隐喻意义生成的认知语义学分析,发现新奇隐喻(novel metaphor)意义构建的机制比常规隐喻(conventionalized metaphor)涉及的单纯的跨域概念映现(cross-domainmapping)更加复杂,是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的结果。具体来说,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各输入心理空间之间形成映现连通的概念结构被选择性地投射进入合成空间,并与背景知识和语境信息中的抽象框架结合,经过认知整合,产生新创结构和相伴而来的新创意义,从而达到对隐喻意义的理解。此外,除了受认知心理机制的支配之外,新奇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等外因的制约。只有将说写者的内部因素即心理认知机制和说写者的外部因素即社会文化因素统一起来,才能够对新奇隐喻意义建构的机制做出较完备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英汉喻体的文化认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喻体的比较与分析,可以进一步佐证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栽体.汉语和英语中的比喻喻体取向相似性,说明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比喻喻体的取向差异性也反映出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民俗、宗教、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人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英汉比喻喻体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中西方人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延展体”? 关于比喻的构成要素,以往大都认为有三个,即本体、喻体、联系体(比喻词)。近来有人指出相似体(相似点)也是要素之一(注①),这样就有了四个。我们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个,比喻的构成要素应该有五个,这第五要素我们称它为“延展体”。“延展体”也是比喻的有机组成部分,认清这一点,对于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比喻的构成和比喻的基本格式,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试谈比喻的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喻的构成,通常认为包括三个部分:(一)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喻体,即作比的事物;(三)喻词,即居于本体、喻体之间,表示二者关系的词语,如象、似、仿佛、宛如、譬如、是等。但我们在对比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只把比喻分为本体、喻体、喻词是不够的,比喻除了这三种基本成分之外,往往还有其它成分。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象一般。(鲁迅:《故乡》) ②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象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Fauconnie:和Turner的合成空间理论,揭示了自然语言意义建构的普遍认知过程.指出了委婉语以迂回、含蓄的方式实现语言表达得体自然、礼貌雅致的功能,其生成和解读实质上是概念整合的动态认知过程.提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合成空间理论对英语委婉语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进行认知,日常生活中多数委婉语的心理过程和生成机制都可以得到很好地阐释.  相似文献   

19.
隐喻理解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隐喻理解过程中本体、喻体、认知语境、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分析认为,本体和喻体的概念确定、认知语境的建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都是理解隐喻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考察与隐喻理解关联这几个因素发现,隐喻理解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0.
考察英语比喻喻体表现本体过程中的隐喻思维特征,阐述该过程中思维类比、借喻、物相、模拟等隐喻手段的关系,并指出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英语比喻对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