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对学生的主观认识能力的培养 ,追求一种内在的心灵熏陶和感染。这对少数资质聪颖、有文学天赋的学生有极大的作用 ,而对大多数学生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吕叔湘先生说 :“十年时间 ,用来学习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人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 !”一语道破了多年的“咄咄怪事”的病根。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三中心” ,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独角戏”、“一言堂”把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机器 ,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语文工作者深切感受到只有改革 ,中国的语文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将阅读单纯地理解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意识到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起点,为中心,为归宿。从这一意义来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提高他们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比较分析,指出,“学习中心论”比其它三种教学模式有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有效的自觉行为,从而取得最优学习效果。文章还阐述了如何有效实施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必须服务于学。  相似文献   

5.
朱丽娟 《新天地》2011,(9):153-154
本文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的实践性,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意义。并结合笔者语文教学实际从两大方面,对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进行了探索:在生活中理解词语、在生活中学习生字、在生活中品味美句;在生活中感悟情感、将学校活动“语文化”、将课余生活“语文化”、将社会实践“语文化”。将语文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具备得心应手的语文能力。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6.
朱宗岳 《新天地》2011,(10):142-142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评价重甄别与选拔,重结果轻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前,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认为要完成这个转化,在语文教学上,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看重教法的改革,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或者说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在语文复习中,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我们语文老师也常常强调语文就是要靠读背,只要你对每篇课文读透背熟,就自然会考得好。当然,这也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这种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对现在的中学生而言是不足取的,或者说是远远不够的。钱梦龙先生总结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种“三合一”的构思,也就是要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把学生从“暗胡同”里摸索解放出来。因此我认为,以下几方面特别值得注意。 首先,要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应在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面和借鉴国外各种先进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总结当代一些卓有成效的学者或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浯文学习中的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然后加以归纳整理,以之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学生直接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课标”还特别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靠口耳相授而得”,也不是从系统的语文知识中转化而来,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它对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潜在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战场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这样,“教学与发展”的教学论才有新的突破。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如何为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创设条件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具有得天独后的有利条件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核心目标 ,并教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2.
江玉玲 《新天地》2011,(12):269-26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刨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从中学语文教师的口中,语文教学报刊上,语文教学参考资料里,在讲到课文和学生习作时,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看到、读到“没有中心”、“中心不突出”、“中心明确”之类的话。这里所说的“中心”一词,实际上是指“中心思想”,即文章的主题。为什么会把“中心”和“中心思想”混为一谈,并运用得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科书设置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是突破性的进展。它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园地。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一系列崭新的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我通过对新课程实验区的教学研究发现,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应让他们具备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人——主体”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习者。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现就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谈几点做法与体会。一、引导“各抒已见”,促进自主探究学习的主动性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显著特点是“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它强调质疑精神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要敏捷地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学生质疑价值作出迅速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的高低。它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大语文教育”思想,就是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能素质和非智能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18.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关系紧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可直接为德育教育提供内容。第二,语文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第三,语文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关系密切,通过“因材施教”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的高低。它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大语文教育”思想 ,就是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 ,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20.
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 ,要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区别。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个性特征是一个系统 :从课程性质看 ,语文素质教育是一种立足实践的养成型的教育 ;从教学目的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灵魂 ;从教学内容看 ,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从教学途径看 ,语文素质教育提倡以发现性学习造就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从教学要求看 ,要以“心”为目的、“道”为根本、“文”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全方位有机地渗透成才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