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约从公元6世纪开始,古典文化渐渐走向没落,整个欧洲进入一片黑暗的时代,在这欧洲文化干涸时代,勤劳智慧的阿拉伯人却继承了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成为科学火种的保存者和传递者,阿拉伯人民在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举世公认的影响,尤其是在地理学方面的贡献,更给跟后人留...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阿拉伯史学的发展概况,并重点评析了中世纪阿拉伯史学的四个特点,即其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著述繁多,体例各异;历史地理学的兴起弥补了正统史学的不足;历史哲学的创立使阿拉伯史学研究登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依传统观点,中世纪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的“黑暗世纪”,其理由在于它中断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学思想,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从阿拉伯世界移译古希腊圣哲的经典。根据大量文献考察认为,鼎盛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间的波修斯就开启了旨在按“七艺”格局将希腊经典特别是亚里士多德著述进行重建的“计划”,于是“七艺”成为基督教学校的基本教程,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基督教对上帝的理解特别是神学论证,成为中世纪知识积累的母体和科学革命的温床。波修斯是西方科学思想从古希腊延续到中世纪的文化英雄,不了解波修斯很有可能误解西方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阿拉伯心身论与心物论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身论与心物论是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涉及心理本质的重要理论问题。遵照思想历史线索,对中世纪阿拉伯心身论与心物论进行深入探析。研究该议题,有助于把握古今中外心身论和心物论的内在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5.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上对欧洲历史的解释,大都视中世纪为一个文化黑暗时期.但在长达千年的中世纪时期,学校教育在欧洲文化的传承中起了重要作用.只有深入了解欧洲中世纪文化继承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对欧洲历史的演进作出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中国唐代与欧洲中世纪所处年代大体相当,在各自服饰史中所处地位都极为典型与重要。由于服饰形式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基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唐代服饰为中国服饰史上最为开放、最为繁荣的时期,只是到后期,那些坦露肌肤的服饰因不合礼仪而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与此同时,在西方,被称为中世纪的5~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其服饰外形呆板、保守,直到后期服饰形态构成上才有所变化,成为打破黑暗的中世纪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7.
为科举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科举"和科举制长期被妖魔化.我们不应将"科举"看成一个贬义词,而应该当成一个中性词,一个含义非常丰富而复杂的词语.通过对历史表象的辨析,可以发现以往人们对科举制存在太多的误解.古往今来的实践表明,不能否定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彻底否定整个科举制度实际上就是否定考试制度.作为传统社会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才制度,科举不是传统社会的万恶之源,而是凝聚着中华历史上众多文化巨人无数智慧的一项制度创造.  相似文献   

8.
在欧洲中世纪文学对传统的继承问题上,本文针对"割断说"与"没有割断说"现行两种学术观点的对立,及其处理问题的某种简单化绝对化倾向.通过对欧洲古代和中世纪文学传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具体分析.提出"发展说",即:文化继承既不是为继承而继承.又不是为变革而继承;文化继承总要立足于社会历史的实际需要,总是以自身发展为目的.一般表现为变革与继承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不比"句多义性动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比"句从形式上看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但在意义上是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不比"句不仅从形式上看是"比"字句的否定式,同时从意义上看也是"比"字句的否定式。"差比"本身包含"胜过"和"不及"两个意义空间,"不比"句在否定"胜过"义时必然留下两个意义空间:"等同"和"不及";在否定"不及"义时也必然留下两个意义空间:"等同"和"胜过"。这是造成"不比"句多义性的根本动因。"没有"句的功能是表示"不及"义,是从"不及"的角度去说X、Y之间的差比关系,因此,严格地说它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不具有否定功能。  相似文献   

10.
历经一千多年的中世纪被认为是神学对科学压制最严酷的时期,但正是被认为"黑暗"的中世纪产生的教会学校,对近代大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建立了近代大学采用固定场所和固定人员教授的基本模式、近代大学基本课程科目的框架、近代大学基本的教学方法、开创了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启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近代启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其启蒙意蕴主要体现在:以"尽变西法"的"全变"说驳斥闭关自守论;以高扬主体意志的"心力"说否定"天命"论传统;以蕴涵"自由、平等、博爱"的"仁"说冲击封建专制主义;以"两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抨击历史倒退论和历史循环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实证科学”之“实证”概念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实证科学"概念的内涵,必须把握马克思对"实证"的理解和态度。在《博士论文》阶段,马克思把"实证"理解为"实证哲学"流派所指的"神的启示"而予以否定;在《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中,他把"实证"理解为是基于理性的体现之事实研究而予以肯定;1845年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明确地把"实证"理解为从现实本身出发,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得出对现实的认识,现实是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根据。马克思肯定"实证科学",却不否定对世界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活动,马克思的"实证科学"不是孔德所说的"实证哲学"。  相似文献   

13.
魏克佳 《中华魂》2014,(21):13-13
把握新中国65年历史中不同阶段的统一,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之所以不能用其中一个时期去否定另一个时期,是因为这两个时期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这是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别,二者具有共同的本质。用一个时期否定另一个时期,是夸大了二者之间的差别,而抹杀了它们共同的本质,从而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中世纪有过四种世界通用语 ,即希腊语、拉丁语、汉语和阿拉伯语。本文简述了它们形成、发展、盛衰和嬗替的历史 ,分析了它们盛衰的原因 ,评价了它们作为世界通用语的历史地位、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概括了四大语种在语言文字上的特点。并总结出世界通用语发展的五条规律 ;指出世界性大帝国与世界通用语之间既有必然的也有或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阿拉伯逻辑是在翻译和解读亚里士多德逻辑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基础上又有了不少的发展。阿拉伯逻辑学家把逻辑当作一种工具性学科,充分强调了逻辑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逻辑由关于概念、定义部分和判断、推理和证明部分两部分组成;另外在模态逻辑和归纳、类比以及逻辑的形式化等方面也有很多贡献。故认为中世纪阿拉伯的逻辑理论在逻辑史上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元语言否定到底是否如Horn所言为否定的歧义?汉语元语言否定要用"不是",这似乎从跨语言的角度证实了Horn的歧义说,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通过对汉语元语言否定的考察,发现"不是"并非汉语元语言否定特有的形式标记,"是"在此只不过是一个焦点标记.这证明Horn的元语言否定歧义论有问题,元语言否定不存在专门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17.
谢鸿昆 《南都学坛》2002,22(1):34-38
在西欧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督教一开始就运用以辩证法为中心的理性方法 ,从被造的自然和感觉经验等论证其教义和信仰 ,最终确立起近代科学赖以生发的理性精神与方法、自然秩序观和经验信念等几个基本的前提性信念。这些信念的确立集中体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对于近代科学的主要历史功绩 ,展示了近代与中世纪的根本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8.
潘凤形象的"神化"转变,可以说是中国大众文化的日益壮大的必然产物。"潘凤热"的产生体现了人们对小人物的关怀、对命运偶然性的叹息、对传统历史造神运动的戏谑否定、对现实失意的寄托以及历史娱乐主义的上升。  相似文献   

19.
近代大学一般被认为是源于中世纪的西欧。然而观阅中世纪西欧的历史会让我们发现 ,那是一个极为黑暗的时代 ;反观同时期的东方 ,此时的中华文明一片辉煌。这不由让人思索和回味 ,为何近代大学的瑰丽之花 ,没有发端于东方的沃土 ,却产生在西方的荒原。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 ,从化学燃素说的产生和被否定的历史 ,论述了科学思维和辩证的认识方法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同时阐述了人类认识中的否定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