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政策的地区差异往往导致高污染行业实际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进而对区域产业转移和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工业部门整体的地区分布对环境政策差异并不敏感,欠发达地区降低环境政策门槛难以扩大自身的工业生产份额;另一方面,各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对环境政策差异非常敏感,欠发达地区通过降低环境门槛以吸引工业企业的政策只会强烈地驱逐低污染的“清洁”行业,吸引大量高污染的“肮脏”行业,却无助于扩大当地的工业生产,也使当地承受了大部分由环境污染导致的福利损失。多产业新经济地理学(NEG)模型为当前我国出现的“污染西迁,高技术产业东移,工业产值向东部集聚”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
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视角出发,构建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后发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其经济迅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利用山东省17地级市的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将外商直接投资和新建企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变量,引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比重和单位工业产值电耗控制变量,构建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各变量对山东省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影响,并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和新建企业对工业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为负,“污染避难所假说”在山东省并不成立。而其他控制变量对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且对山东省东西部影响也有区域差异。从东西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对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的影响看,"污染避难所假说"在西部地区成立,在东部地区不成立,且存在"污染光环"效应。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统计了2010~2019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的密度,使用区位熵判别方法,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问题,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区际间经济的辐射、带动效益有待提升; 中西部地区应构建以铁路为支撑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利用“高铁+”新业态发展高铁经济,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强化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体系补短板,推动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中欧、中亚班列组织运营模式和枢纽节点,打通微循环建立通达全球的寄递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要素流动模型对环境规制、企业利润率与产业转移的关系进行数理分析,并以中国283个城市为样本,对环境规制、企业利润率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本地环境规制程度的加强促进本地产业向外地区转出,而不利于产业从外地区向本地区的转入;企业利润率的提高促进产业从外地区向本地区的转入;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环境规制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影响更加明显;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程度的加强通过增加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企业利润率,进而影响产业转移;企业利润率对产业转移存在门槛效应;环境规制对大城市产业转移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小城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国200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普通面板最小二乘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人口集聚、工业集聚与生产污染、生活污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SAR、SAC模型对本文的分析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环境污染在地区间存在"高高"、"低低"聚集的现象;工业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正U型曲线关系,在引入空间相关性之后,生活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人口集聚对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的影响存在分异的现象,忽略空间相关性会高估人口集聚对工业污染的影响,人口集聚主要导致的是生活污染,而不是工业污染;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工业污染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生活污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工业污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生活污染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环境管制对两类污染都有显著的改善效应,但对工业污染的改善效果更明显。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工业污染没有显著的改善效应,但对生活污染却有显著的改善效应。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对污染的分类治理、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人口与工业的适度性集聚、地区污染的联合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东中西部之间区域产业转移近年较为活跃,厘清国内区域产业转移发展的态势,是当前产业转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我国东中西部28个省市地区1990—2013年间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区域工业产业比重、东中西部区域投资增长、制造业地区平均集中率三个指标的变化来观察国内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以2004—2008年为转折点,东部地区工业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制造业平均集中率的增幅趋于平缓,个别指标甚至出现负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的各指标扭转了其逐年下降的趋势,大部分行业出现增幅现象,个别指标处于全面增长的趋势。虽然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发生转移的数量和规模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现象暂时还没有明显数据表明已经发生。  相似文献   

8.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自治区、港澳台地区未纳入)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具有空间集聚的分布形式;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东部地区的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未来优化升级出口贸易结构的关键在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政府应制定协调有序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增强环境规制力度,实现高质量的对外经济开放。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域经济外向化程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2年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各区域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东部地区经济外向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已经确立了“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中西部地区外向化程度低,不具备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中部地区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对外借款对西部地区经济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这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以27个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梯度系数测度的优势产业,采用相对梯度系数对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为:煤炭开采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造纸业和饮料制造业。据此对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存在的恶性竞争和产业重复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环境管制强度会引发企业投资行为的策略回应。文章以2008年至2011年我国重污染行业 A 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基于企业所处行业和地区省份的减排管制政策,研究减排管制强度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减排管制强度能激励企业增加投资,促进环境友好技术创新,且没有导致企业生产设备投资的“挤占效应”。同时,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明确我国企业减排的分类激励政策、推进企业绿色改造升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在空间经济学的自由资本模型基础上,通过数理推导和数值模拟揭示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东部和中西部的市场规模决定了两地产业份额的空间分布,进而决定区域间实际收入差距。为此,政府需要通过在东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的要素流动政策,促进区际产业转移,才可能改变这种产业分布非对称情况下的自我强化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分析环境规制约束下重污染产业转移对中国实现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的影响效应;探究环境规制约束下重污染产业转移对本地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的影响;根据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的特点,提出"寻找污染天堂"式转移和空间邻近式转移两种模式,并分别验证重污染产业以上述两种模式进行转移时,对周边地区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且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有助于增强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的雾霾脱钩效应;(2)高环境规制地区重污染产业外迁对低环境规制地区雾霾脱钩影响不显著,但如果两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差距拉大将导致高环境规制强度地区重污染产业外迁对低环境规制地区雾霾脱钩强度的负面影响;(3)重污染产业遵循空间邻近转移模式,由于雾霾污染具有强空间扩散性,导致周边地区重污染产业集聚或外迁均对本地区雾霾污染脱钩产生影响,但如果本地区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则会敦促周边地区重污染产业外迁至更远地区,降低周边地区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对本地区雾霾脱钩强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某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现象,而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历史累积因素、政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科技教育的差异等原因造成。为此,提出了需要按照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建立规范的财政拨款制度、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推进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中西部劳动力转移等对策建议来加快我国区域经济未来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投入导向的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BC2-DEA模型,选用2000-2008年中国29个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并分析了省际全要素CO2排放效率差异,利用Tobit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省际间全要素CO2排放效率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能源强度、工业化水平等因素是影响CO2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是CO2排放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我国经济发展与CO2排放效率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不支持“污染避难所”理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运用全域自相关检验、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布及显著性检验,实证研究2004—2014年中国各省份环境污染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演变;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空间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的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形成了高低两个集聚区域,低污染物排放集聚区正在由东部向东南部扩展,高污染物排放集聚区正在由西北部向东北部扩展;(2)环境规制强度、技术创新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阻碍作用,表明中国目前的环境规制确实存在“绿色悖论”,技术创新并未激发波特假说的“创新补偿”效应。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可以显著改善环境质量,中国并不存在“污染天堂”;(3)环境规制强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直接效应远大于间接效应,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间接效应大于其直接效应,也就是说,本地环境污染受本地环境规制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大于受相邻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本地环境污染受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于本地的工业化水平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东部十一省(市)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对不同省市环境污染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北京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环境改善;FDI对工业废水排放量有显著负影响,对其他指标的影响不显著,东部FDI不存在污染避难所现象。  相似文献   

19.
将空间外部效应考虑到财政支出竞争与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中来,基于Wurgler方法测算和比较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而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财政支出竞争对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资本配置效率存在空间负相关性,政府财政支出竞争对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分组估计显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省份的财政支出竞争有利于资本配置效率提升,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竞争则扭曲了资本流动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本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优势明显,中部地区已成为产业转移优势承接地。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发展机遇。立足我国经济梯度,运用TOPSIS评价模型和产业梯度系数,根据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在全国的位置、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及演化情况、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梯度系数可知,河南省近年来经济接近度位列中西部首位,但面临激烈竞争,应把有色、食品、纺织、轻工、建材、装备、汽车等行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把电子信息行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性行业,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