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欣 《南都学坛》2003,23(2):1-5
西汉后期将军成为中央常设官,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经常冠加大司马,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前后左右将军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武力集团。它们不仅掌握了军权,统理军事行政事务,代替了西汉前期太尉的职权;而且更重要的是可进入内朝,操纵政治,大大分割并削弱了丞相与外朝的权力,严重影响了西汉末期的政局。  相似文献   

2.
都督中外诸军事关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中枢体制、宰相体制和军事领导体制。它缘起于三国时最高武职如太尉、大司马、大将军的逐渐虚职化。加此衔或任此职者,既统领京城禁卫军队,又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通常权极人臣,并是其控制朝政乃至改朝换代的一个重要阶梯。  相似文献   

3.
汉袭秦制,设立三公,太尉乃三公之掌管军权者。楚汉相争时,刘邦身边一直有太尉相随征战。入关以后,太尉时置时废,总的来说,若有危及江山之战事,或新皇登基之典仪,则置;若天下太平、君臣相安,则废。建元二年(前139年),朝廷彻底废弃太尉一职。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置大司马以宠将帅。自此,汉朝又出现了一个与太尉十分类似的称谓。然而,两相比较,异处颇为明显:太尉乃国家掌兵之权臣,大司马为皇帝亲信之封号。废太尉而置大司马意味着掌兵之权收归中朝,是强君权、削臣权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摘自《后汉书·李(固)杜(乔)列传》。李固(公元九四——一四七年)是东汉顺帝时期的议郎,历任大司农、太尉等职,后为外戚大将军梁冀所杀。东汉王朝是南阳大地主刘秀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篡夺农民起义果实而建立起来的。刘秀登上皇位后,大肆对农民进行反攻倒算,至章帝时发展到了顶点。当农民的反抗又激烈起  相似文献   

5.
西汉大司马职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欣  安仲森 《南都学坛》2005,25(6):19-21
由汉武帝始置的大司马职官,其性质是加官,本身并无印绶官属,故极易控制。大司马可冠加于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之上,外掌军权,统理军事行政事务,代行汉初太尉的职权,又内秉枢机,领衔内朝参与决策,削弱了汉初丞相的权力。大司马职官上的特殊性,大大加强了西汉皇权专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武帝时代军事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军事指挥系统,亦即军队的将领组织管理制度。至于与这种军事制度相关的系统:军队的兵种构成、士兵征调系统、士卒组织系统等等,由于笔者已试作探讨,故不在此涉及。西汉,特别是汉武帝时代,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军事现象,就是领兵征战的主要将领拥有称号——将军。如卫青领号大将军,霍去病领号骠骑将军,李广领号前将军,郭昌领号拔胡将军,李广利领号贰师将军,等等。除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等等称号源于前代外,发生于汉武帝时代的将军称号尚有12种之多。如果将它们简略分类,可以分为:军阵将军称号、军制将军称号和方术将军称号。前两类用于军事活  相似文献   

7.
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三《李(固)杜(乔)列传》记东汉末宫廷政变的一幕幕丑史。公元144年汉顺帝刘保死去,太子刘炳(冲帝)三岁即帝位,随即死去。当时外戚豪门大将军梁冀掌权,选立刘缵(质帝)为皇帝,年八岁,146年梁冀又将其毒死。朝臣们议论纷纷,不知要立谁作皇帝。太尉李固原与梁冀政见不合,约了司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汉一代大司马之职的考察,认为西汉大司马一职多为外戚所把持,是皇帝个人专权机关“内朝”的骨干。大司马之职是否专有军权与统治阶级内部尤其是皇帝与外戚的权力之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外戚地位的上升是西汉中晚期一个值得注意的政治现象。  相似文献   

9.
王刚 《南都学坛》2014,(5):14-18
对《后汉书》中有关刘秀的材料进行了若干考订,分别涉及刘秀称帝点的政治意义、封更始的意义及关于"公孙皇帝"的辩论。  相似文献   

10.
刘秀时期,有大批杰出的关中士人活跃在政治、军事、文化舞台上.他们大多具有儒学背景和廉俭好施、耿直好义的品质.他们不仅以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干,为东汉的建立、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以自己出色的政治能力和奉公尽节的精神,为"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们的文学活动促进了东汉初年文学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