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东察合台汗国是14世纪中亚察合台汗国覆没后,由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在今天山南北各地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在长达300余年的兴亡史中,汗国所辖地域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的漫长过程,其统治中心也曾发生过几次重要的迁徙。东察合台汗国地域范围的消亡变衍不仅同当时西域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有密切联系,而且对于清以后新疆历史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成吉思汗之子术赤的后裔、花拉子模汗阿布尔伽齐(1605—1664)的《突厥世系》是一本重要的域外蒙古史著作,其书后半部系依据世所难得的公文书牍而成,史料价值最大。全书用突厥文写成,1874年,戴美桑的法译本在圣彼得堡出版。法译本名为《阿布尔伽齐把阿秃儿汗所著蒙古人及鞑靼人的历史》。全书共分九章,其中第五章讲述了统治河中及喀什噶尔等地的察合台后王的历史概况。由于国内史料对察合台汗国中后期情况均无所裁,而《史集》等波斯史籍由于成书较早也无记载,使国内治蒙古史者对此一段史实常感茫昧不明。鉴于这种情况,试将该书第五章全部译出,庶几对察合台汗国史之研究有所裨益。——译者  相似文献   

3.
察合台汗国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所建。成吉思汗西征以后,察合台的份地东起畏兀儿之边,即昌八里附近,西到河中,首府为阿力麻里附近的忽牙思。察合台汗国之主即汗,是蒙古国的藩王,奉蒙古大汗为宗主。大汗从察合台的子孙中择定中意者立为汗,其统治范围在蒙古国时期只据有从畏兀儿之边延伸到河中的草原地带。河中地区和突厥斯坦的农耕城廓之地由大汗委派大臣治理,不属察合台汗国。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察合台汗国在中亚政治舞台上不占主要地位。只有在阿里不哥之乱中,阿鲁忽奉阿里不哥之旨意登上汗位后,察合台汗国才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实体,因此阿鲁忽成了察合台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的发展看,征服中亚地区的蒙古统治者最终被当地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和同化了。而这种征服和同化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为由蒙古原始宗教向征服地区先进宗教的转化。本文试探讨生活于中亚天山北路、七河流域地区的察合台汗国蒙古统治者的这种文明转化过程。 (一) 自成吉思汗将畏兀儿以西直至阿姆河之间的草原地区分封给察合台后,大致东起别朱八里、西到锡尔河右岸、南自天山北麓、北与窝阔台封地交界的地区,即通常称之为天山北路和七河流域的地区,就成为察合台封地和后来察合台汗国领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察合台汗国的许多统治者都生活在这一地区中。  相似文献   

5.
十四世纪最初四十年的察合台汗国的情况,是蒙古史和中亚史上最模糊的部分之一。这是因为有关察合台汗国初期的历史,除汉文史料外,穆斯林史料尚有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拉施都丁《史集》等研究元末的察合台汗国史,有海答儿的《拉希德史》,宏达迷儿的《旅行者之友》和阿布勒·加齐的《突厥世系》等史料。这些书很早就有各种欧洲文字的译本,易于为人们所用。而元成宗大德年间至元顺帝至元年之间,记载察合台汗国历史的穆斯林史料则基本上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译本,不通波斯文就无法利用,这样就形成了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领域。  相似文献   

6.
公元1370年,即明朝建国之第三年,与跛子帖木儿争夺中亚统治权的察合台后王贺则尔和卓,连续在伊赛克湖畔、阿力麻里城下遭到重创。复兴察合台汗国的梦幻破灭了,贺则尔和卓率残部辗转东撤,在天山北麓的别失八里重新建都。从此,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的西域,出现了一个别失八里王国。  相似文献   

7.
成吉思汗之子术赤的后裔、花刺子模汗阿布尔伽齐(1605—1664年)的《突厥世系》是一部重要的域外蒙古史著作,其书后半部系依据世所难得的公文书牍而成,史料价伍极高。全书用突厥文写成。1874年,戴美桑的法译本在圣彼得堡出版。法译本名为《阿布尔伽齐把阿秃儿汗所著蒙古人及鞑靼人的历史》。全书共分九章,其中第七章讲述了统治钦察草原的术赤后裔的历史概况,其记载可与《史集》等波斯史籍的有关记载相互印证,并补其不足。我曾将《突厥世系》第五章“察合台后裔的历史”译成中文,载于本刊1987年第4期上。现试将该书第七章全部译出,以期对钦察汗国史之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伊儿汗国是蒙古帝国第三次西征的直接产物.伊儿汗国统治西亚时期(1260~1355),农业出现前后不一的状况.伊儿汗国前期(1260~1295),农业生产极度衰退;伊儿汗国后期(1295~1355),农业经济得到极大恢复和发展.伊儿汗国农业经济的消长,主要是蒙古统治者在西亚统治政策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也是中亚其他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从16世纪初直至苏维埃政权在中亚建立止最终灭亡的希瓦、布哈拉汗国的政治状况,力求揭示这两个汗国存在三百余年的政治发展、统治特征和时间线索。  相似文献   

10.
作为哈萨克族起源的各部族到了公元6世纪中叶到公元8世纪的中叶经历了突厥汗的统治时期。研究突厥汗及其管理体系和习惯法对研究哈萨克族古代习惯法和法律文化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和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突厥汗国及其管理体系和习惯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西突厥汗国的兴盛为大唐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对中亚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对中西交通起到了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东察合台汗国,系本文对1347年蒙古察合台汗国覆没以后,由察合台汗后裔在西域诸地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的统称。其前后延续达三个多世纪。穆斯林史料将其称作“蒙兀儿斯坦汗国”,同时代的汉文史籍则作“别失八里”或“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建立以后,历经秃黑鲁帖木儿汗,黑的儿火者、沙米查干、马哈麻、纳黑失只罕、失儿·马哈麻诸汗执政时期。到了公元15世纪歪思汗卒后,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势力渐衰。后迄16世纪中叶,随着东部满速儿汗和西部拉失德汗的先后过世,东察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阿力麻里古城的形成,是由葛逻禄人的城市发展为蒙古察合台汗国及其后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4.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察合台汗国发生分裂,以出伯家族为首的部分察合台后王在元朝扶持下,形成了另一个察合台兀鲁思.直至明朝初年,这一察合台后王集团仍是嘉峪关外的实际统治者,明初的关西诸卫,主要是由与该集团转化而来.诸卫之上还设有两个王号,目的是利用该集团察合台正统的政治资源,使西陲平稳过渡到明朝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15.
突厥作为北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它在公元六、七世纪时在欧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建立了强大的游牧政权,即突厥汗国,曾对西域的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其中突厥人"重兵死,而耻病终"的特征对突厥汗国的兴衰败亡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试从历史学、民族学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并阐释古代突厥人这种习俗所体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帖木儿(1336——1405)是继成吉思汗后的又一位蒙古族征服者,他在36年的政治生涯中,利用察合台汗国内部的倾轧,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翦除政敌,渐次崛起。帝国初创,强邻环伺,然而,帖木儿在实现其称霸亚洲,进而统治全世界的政治抱负中,攻掠迅猛,所向披靡,中亚、西亚河川移色,西欧、南亚诸国震撼,泱泱大国,雄居中亚。帖木儿在对外扩张,与周邻群雄抗争中,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呢?我国史学界却研究不多,本文拟就帖木儿对马木路克王朝的政策作些探索,以窥见其端倪。  相似文献   

17.
前言 14世纪中叶,西突厥斯坦的察合台兀鲁思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回历746年(1345/46年),察合台汗国哈赞汗(1343—1346年在位)手下一位显赫的异密哈扎罕发动了一场叛乱,反抗哈赞汗对汗国百姓乃至异密们的残暴统治。翌年,哈扎罕打败了哈赞汗并将其处死,扶持窝阔台家族的人重新登上汗位。从此,察合台家旅一蹶不振,察合台兀鲁思的实际统治权落到了异密们手中。于是,西突厥斯坦的异密们开始寻求新的权力。哈扎罕与阿  相似文献   

18.
默啜可汗在位时期,后突厥汗国成功地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和措施。对外,默啜可汗采取和战并行、软硬兼施的策略,扩大汗国的领土范围,为汗国的发展谋取了较大的利益,对内,则加强自身政权建设,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提高汗国的社会生产力。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使后突厥汗国逐渐发展壮大,步入历史上最辉...  相似文献   

19.
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古牧地镇西北约8公里处的下沙河故城(大破城)与唐代的"俱六城"或"轮台城"无涉,也不是"乌鲁木齐旧址",而应是明代蒙古和硕特部所建之城。清乾隆年间为准噶尔汗国大台吉、宰桑噶尔藏多尔济所居,及至乾隆三十年(1765)噶尔藏多尔济及其部众调迁塔尔巴哈台后遂废弃。  相似文献   

20.
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认为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之间长期保持通贡关系表明,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清朝继汉、唐、元诸朝之后,再次统一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的行政管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