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我国大众文化的产生背景及初期发展与西方存在巨大差异 ,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分析方法对当前国内大众文化已进入分众时代的新阶段作出判断既是现实的需要 ,也是历史的必然。而只有在明确分众时代内涵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其“和而不同”的审美本质和“符号化”、“雅俗共存”、“主流性与边缘性相对化”的三大审美趣味特征  相似文献   

2.
分众传播与出版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时代 ,社会生产主体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 ,个体的信息需求也因此变数重重。置身其中的出版产业如何应对扑面而来的分众传播 ,本文拟对此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并重点分析其在内容、包装、定价及营销等四个方面的市场应对 ,以期有益于出版业市场占领的策略制定。  相似文献   

3.
审美体验具有性别差异性.被不少研究者诟病的都市消费文化及网络空间进一步物化了女性身体的现象,恰好是女性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代特征,女性的身体/生命活动正成为一种更具主体性的审美活动或艺术表演.肯定广大女性的审美体验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使不受重视的女性日常活动令人瞩目且富有诗意,对于我们的文艺理论建构及生存环境的健康未来,皆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众媒体促进了消费意识形态的生成,催生了消费文化,引导着消费时尚.大众媒体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生活方式的形成中扮演了"共谋"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细分受众,确定自己的定位目标,针对不同的受众展开不同的宣传,已成为当今媒体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途径,媒体宣传的分众化趋势也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走向.国内外有许多报刊和其他媒体在分众化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分众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品牌化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众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品牌化是填补社会信息鸿沟的助推器,是栏目品牌的打造者和宣传员。能实现媒介品牌价值与经营利润的提升。在主持人品牌化经营中,应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建立主持人中心制。强化主持人在节目生产链中的作用。二是把握主持人品牌形象特点,打造深入人心的个性品牌形象。三是提升传播的文化张力,实现主持人的品牌价值,四是实施主持人品牌营销,打造明星主持人。同时应注意结合宣传手段,强化主持人品牌的生命周期,主持人品牌的适度延伸,做好主持人形象的反馈与评价工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之下,分众传媒迅速发展,分众电视的发展更是书写了电视之于受众的"经济"奇现.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与传媒结合之媒体政治经济学在今天的传媒视域,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的层面,都体现出更加融合的局面.本文试从分众电视发展的视角,考量媒体经济学之新的嬗变和进展.媒体经济学在一种新的书写样式下,重点是对"经济空间"的深层次利用和展现,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一个新的媒体经济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文章从传播的发展史和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的角度对当前小众传播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哲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大众文化的受众分化越来越明显的现象,进而在回顾西方文化研究历史和分析我国学者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细致的分众化分析和个案研究将成为大众文化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型众包的参与者动机,研究设计符合知识型众包参与的激励机制。首先在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阐述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从而构建概念模型。然后以知识型网络众包平台的参与者为分析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在线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知识型众包的参与者动机开展调研,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参与者沉浸愉悦、自我完善及外在奖励与感知收益具有正向关系,执行成本与感知风险也是正向关系,感知收益与参与意愿之间有正向关系,感知风险与参与意愿具有负向关系,参与意愿正向作用于参与行为。结合动因及其对参与者的影响程度分析,提出基于互联网众包模式特征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的“众创空间”不同于传统的创意空间,它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的融合体.它有着特殊的场域特征,受着时代风尚、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应对市场变化的创意诞生场所,还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更是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中心,同时也是引导新思想、新思潮、新风尚的活跃场地.构建互联网时代的众创空间,必须本着“互联互通、开放共享、跨界融合、自由平等”的互联网精神,运用“非平面、立体化的,无中心、无边缘、突破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自由翱翔于思想世界的广阔天地”的互联网思维,跳出具体的产品设计和产业服务的细节,从文化层面上探寻和发现社会与历史变迁对于消费者需求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影响以及所导致的新兴产业机遇,用全新的文化创新模式创造出具有文化吸引力和文化认同感的产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新的意识形态诉求.  相似文献   

11.
叙事研究的轨迹与重心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叙事学研究在西方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则是近十年来的事.叙事学在中国已经跨越了萌芽期和引进期,正在其发展期中形成自己的特点.与传统叙事研究相比,新时期叙事研究的最主要变化是由"所指之事”转向了"所用之叙”,这种叙事观念的转变引发了叙事层面研究的一系列重心转移.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中华可持续发展系统内的主要影响因素、关键因素的作用特点和作用规律,指出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是中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是中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课改后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更丰富,体系更科学。本文将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武侠小说为切口,结合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分析大众文化与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之间的紧密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恰当处理二者关系,有效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回顾了历史上两次中外文化剧烈碰撞之时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状况,指出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对中国通俗文学的语汇、句法、叙述方式,甚至主题思想和文体类型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五四时期,通俗文学的地位也随着“小说救国论”而得到提高,翻译文学为通俗文学作家接受国外新思想、学习国外新的写作技巧开辟了畅通的渠道。从这两次翻译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之于中国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在体裁确立、主题思想、叙述方式和技巧运用等各方面都有比较积极的作用。这也对我们在当前资讯更发达、交流更迅捷的今天如何利用翻译进一步推进中国本土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的最终体现.在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文化现代化思想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他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回答了涉及中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并且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古代文明辉煌的丰碑,对中国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在商业市场的作用下蓬勃发展,反过来,城市的进步又极大地促成了商业的发达,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从中,我们可获得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以及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原有文学理论教材的学科范式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其对文学文化新现实的隔膜,其意识形态时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成为学界诟病之所,文学理论要求变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典型地表现在近年来的文艺学的边界之争这一学术现象上。于是,如何编写文学理论教材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回顾历史方可展望未来,这里,我们以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撰写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百年文学理论历程的回溯和评论,试图为当前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寻求有效资源。本专题所选取的四个文本反映了20世纪现代中国各个时期文学理论的编写旨趣,折射出特定时代的学术文化氛围,这一历史的梳理和评述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进程,其具体的解读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个性,我们希望这组文章有助于推进今天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其发展意义在于通过产业的带动来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但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操作层面存在逻辑偏差——重产业轻文化。为此,要保持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培养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共生"思维,努力构建文化产业多元评价体系,提高文化资源开发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外战略是指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以增进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各种政策、策略和原则。国内外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文化因素在对外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文化价值观可以引导国家利益的建构和追求方向,同时它本身也是构成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中国和平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国在对外战略中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在这方面,中国战略文化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泛道德主义取向、和合思维、“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及诚信博爱是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核心。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仅有利于增进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回应和化解当代世界的各种冲突与矛盾,而且有助于形成全球共同体意识、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对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某种联想进行描述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法,"联想"是比喻的心理基础。比喻的结构构成及其功能实现,都需建立在类比联想的基础之上。这种联想的产生会受到人们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比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观察分析汉语中的比喻,能更好地了解其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