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前,"佛系青年"一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反映当下青年群体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的重要语词。这个概念的流行,既与媒介的传播作用有关,也与青年的时代境遇相联。从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等三个方面对"佛系青年"这个概念的发生、内涵和传播过程进行考察,可以获取对这个概念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在这一基础上,对青年群体的现实境遇和精神困境做出更为清晰、合理的描述和解释。"佛系青年"再次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在人生意义层面上的缺失和贫乏,这不仅与青年群体自身有关,也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社会状况有着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2.
当下"佛系青年"现象成了一个被过度解读的标签,背后映射出部分"90后"的价值观正从追求以物质财富为核心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向追求以自由为核心的幸福价值观。让"佛系青年"成为"奋斗青年",呼吁青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明确奋斗目标,从知行合一的实践中重塑奋斗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90后佛系青年"文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并且呈现固化态势。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90后高校佛系青年"群体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学业、就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压力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危机,这些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警惕,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对待事物应该一分为二看问题,切不可对"90后佛系青年"抉瑕掩瑜,"90后佛系青年"身上体现的"善"的特质须加以肯定。"佛系青年文化"与"丧文化"虽表象特征相似,但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既不热衷也非不作为"中立的处世观,后者则完全是"既不热衷更不作为"消极的避世观。  相似文献   

4.
"佛系青年"表面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看淡一切、不争不抢、怎么都行的生活态度,实则透露出社会转型期青年一代理性与随性并存的精神特质,进取与焦虑共生的心理状态,务实与逃避交织的价值取向。"佛系青年"的流行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转型期的心态震荡和"低欲望社会"的心理映射,又有青年认同危机的内在发酵和自媒体环境的外在助力。培育当代青年健康社会心态,应立足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青年的实际问题,不断净化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重视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强化网络空间的舆论治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形成培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5.
《后浪》宣传片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发布后立即引发热议,直接导致"后浪"一词入选十大网络热词,并成为青年群体的新代名词.通过对微博数据LDA模型话题的分析发现,由于个人认同、代际观念和批判倾向的差异,青年群体对视频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倾向和看法;青年的异质性态度也折射出他们的现实境遇和数字时代下新的世代关系.通过对此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下我国青年的社会心态和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6.
青年亚文化是特定时期青年群体共同情绪的一种文化表达,"小猪佩奇"与"社会人"的偶遇,是青年群体凭借其特有的触媒习惯进行的二次网络创作,将青年群体具有隐蔽性、集体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性焦虑进行隐性表达。同时,也迎合了"90后""00后"青年群体幼态持续和价值虚无的情感需求,但青年亚文化毕竟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其存在,避免过度消费流行文化,偏离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社会各界需要关注青年群体,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尊重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青年群体亚文化进行规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加强青年群体责任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7.
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每一代人的心灵都被其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塑造,而青春时期的集体记忆将影响其个体的生命历程。根据集体记忆的生产机理,通过"代单位"建构,使新时代青年获得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媒介仪式"建构,形塑新时代青年的群体社会表征,通过"传递经验"建构,建立积极的网络社会心态;通过"情境记忆"建构,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通过"生命故事"建构,引导新时代青年讲好青春故事,实现新时代青年"强国一代"集体记忆的认同、固化与刻写。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网络世界是链接交织的意义世界.随着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工具媒介不断便利,广大青年参与到网络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中,一个为了达到自身目的,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媒介,制作、转载和评价链接的"链接青年"群体日渐形成.对此,有必要厘清"链接青年"的意涵和主要行为类型,反思如何避免"链接青年"受到不良链接内容的利诱和控制,形塑具有正能量的链接行为,强化新时代网络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9.
"养成系"偶像是一种新型偶像类型,对新生代"养成系"偶像及青年粉丝群体社会学研究,有助于探寻"养成系"偶像粉丝从趣缘群体向非正式组织蜕变的过程.青年粉丝群体在为"养成系"偶像应援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当代青年行动的高效率与高组织性,是他们对独立与自由的追求,对文化工业的反抗,他们热情投身于网络文化空间,参与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从中体会到个人与团队成就感,他们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体验到全然不同于现实的文化娱乐生活.这是当代青年现实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粉丝行为研究青年群体特征和他们的生活现状,有助于大众对当代青年有更加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精神困惑是指个体存在着的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内在困境,并向外呈现出的一种疑惑状态。青年的精神困惑主要表现为"空心病""佛系""愤青"等状态,这些状态下的青年对生命的意义及自我价值产生了消极或极端的认知,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而青年精神困惑本质是心理过程的认知、情感、行为呈现的不和谐的状态,所以要打通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任督二脉",通过注重知识的意义建构,加强对情绪特征的把握,强调挫折的系统科学教育帮助青年人走出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11.
作为微传播时代的用户生力军,青年群体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价值生成都深深地打上了媒介的烙印。在接触与使用媒介的过程中,青年群体所呈现出的"媒介依存""个体表演"以及"符号交往"的行为表征,消解了作为主体意义的青年精神。长期处于赛博空间所建构的"仿真"世界,"游戏人生"的娱乐心态让青年群体对现实交际产生了恐惧与焦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开始变得模糊与游离,信仰虚化、道德混沌、精神危机震碎了青年人日趋成熟的理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17—2018年,"佛系"一词火遍网络,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佛系"的网络传播源起、网络传播主体,分析传播的具体内容,能够对该词在网络传播初期的机制有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从拟态环境理论出发,分析"佛系"传播热所引发的青年群体的认知偏差、认同危机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正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他们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其精神文化生活也因此出现了种种困境。对1312名青年知识分子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存在对精神文化产品利用有限,精神文化活动内容单一,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低等问题。因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青年知识分子精神文化生活的地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挖掘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当代青年的爱国热情,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百年来,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青年的爱国情怀更加务实、理性、稳定,但青年思想也存在分化、断裂、脱节等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的青年要承继和发扬五四精神,承担起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5.
"90后"群体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为纵线,以影响"90后"群体的主要心理因素为横线,从社会化进程、教育化选择、网络化生活以及同一性承诺等四个方面对"90后"群体的多元可能和形成过程进行解析发现:"90后"的天生多元促成了其群体多元的真正实现:"90后"教育选择的多样性加剧了其多元的可能性;"90后"的网络化生存(工作)能力提供了其多元的现实工具;"90后"的自我意识中心反映了其较早的自我觉醒。因此,面对社会给予"90后"的诸多负面评价与"90后"良好自我认同的差异与偏离,我们需要聆听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佛系父母     
"双减"政策出台后,"佛系父母"一词跟着上了热搜。从"鸡娃"到"佛系",父母真的能迅速改变吗?要如何修炼,才能让心态变得佛系?一对佛系父母的艰难抗争2021年10月中旬,"37个家长联名要求7岁女孩转学"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舆论关注。根据《钱江晚报》报道,7岁的妞妞就读贵阳某小学。因为教育理念不同,妞妞的父母与班主任翟老师产生矛盾。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共识,描绘了新时期的美好愿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美好愿景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青年群体作为践行主体中的特殊主力军,其发展具有长远且深刻的意义。如何发挥青年群体的作用,如何在个体、社会与国家不同层面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立足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与青年群体的现状,从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现实状况两个维度,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维度,分别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社会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产生于近代,存在着载体多样化,形式更加隐蔽的特殊性。当前青年群体接收信息途径多元,猎奇心理和对中共历史认识的不全面,以及留学生的特殊群体和社会应然与实然的断裂,是青年群体接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因。"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着消解历史、激化社会矛盾、消解民族精神的危害。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国家宣传渠道的管理,结合青年自身特点,警惕学界的历史虚无主义存在,来引导与应对青年群体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体是具有流行文化特征的新兴话语,它记录着中国网民的现实境遇与集体心态,反映了主体情感和市民生活的深层结构。本文取用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哲学的跨学科视域,通过对501位青年网民的质化研究,试图从网络流行体这一微观层面切入,窥探青年网民的话语实践过程,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研究发现,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体进行了欲望的时空展演,形成了"私欲化"的个体话语,并通过"拼贴""同构"与"耦合",建构了"风格化"的社群话语,表演与抵抗的意义得以彰显。在此过程中,从"符号义"到"生存义"的呈现,镜像出当下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绪,体现出流行体话语自身的审美特征和网民"噪音式"的语言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0.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被认为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而从这场运动中诞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推动着当时无数爱国青年为祖国的独立、繁荣、强大而努力拼搏。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多变的困难与挑战,做好弘扬"五四"精神的相关工作,对当代中国青年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