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介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公共艺术在乡村空间上的拓展和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为公共艺术寻求理想的未来生存空间而介入乡村空间进行可能的探索和尝试。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预见的社会新改革时期,乡村生活将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公共艺术进行自我的改造并成为获得自尊的途径;公共艺术将作为社会新的启蒙和一种普及的文化大力地推进乡村空间拓展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既是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也是对百年乡村建设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确保我国能够基本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可见,及时运用百年乡村建设连续统的视角对乡村建设行动进行系统剖析,具有高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因而必须重点把握我国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乡村建设行动的百年发展脉络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内在逻辑、潜在风险、基本原则、主要路径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以微信(群)嵌入乡村社会为分析视角,把乡村公共空间划分为“实体型公共空间”和“虚拟型公共空间”。在市场经济对乡村社会强势嵌入的背景下,传统乡村中村民逐渐走出乡村世界,“实体型公共空间”难以担当整合乡村社会秩序、繁荣乡村公共文化、维系乡村共同体的重任。新时代,微信(群)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典型所营造的“虚拟型公共空间”能够搭建起散落在不同空间村民之间的联系,发挥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习俗、营造乡村公共舆论及唤醒乡村社会记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乡村共同体衰败的境况。作为一种有益尝试,移动互联网时代乡村社会营造的“虚拟型公共空间”或将成为再造乡村共同体的可能性进路。  相似文献   

4.
5.
作为一种复数性的终有一死的有限性的存在,身处困境的人通过语言交流构建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助互信的生存模式,并且在这种生存模式中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或社会中的存在的明证,从而共同构建一种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公民政治体系。而作为行动的开放的交谈在为行动开辟空间的同时,也为交谈自身开辟了广度与深度的意义空间。交谈与行动二者相互缠绕、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实现阶段的村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发挥村庄主体性是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基于一个中西部亮点村的个案考察,发现激活村庄主体性需要乡村建设实现从行政本位向村庄本位的逻辑转换。行政本位下,政府以呈现政绩为目标主导乡村建设,通过制度内激励、利益让渡、利益交换等策略整合村级组织、市场和社会资源打造政绩亮点,乡村建设因村庄参与形式化和回应农民需求能力弱化陷入供需错位、村际差距扩大化困境。村庄本位的发展逻辑则从“过程-结果”双重维度确立了村庄社会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村庄、政府和市场主体基于优势互补结成“治理共同体”,通过需求表达机制、资源供给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实现协同参与和共建共治共享,既保障了村庄主体的参与权和受益权,也提高了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回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文化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中心-边缘"政府治理结构往往将乡村社区视为文化建设的客体,而忽略其自主参与性和能动性。虽然以国家为主导的乡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对改善乡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颇有成效,但不能有效解决乡村公共文化物品供给不足、不均衡及不可持续性等问题。通过对闽东一个典型乡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个案的"兴盛—没落—重建"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社区能力建设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能起主导性和关键性作用。因此,应从社区能力建设视角构建新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即以乡村社区为主体,通过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和社区资源链接能力的提升,从而建设一个可持续的乡村社区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体系。由此形成的社区能力建设路径或许可以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转型和文化振兴提供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的家族身世以及儒家内圣外王、积极入世的精神对他的儒家政治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乡村建设理论是其对传统文化、中国命运的感悟 ,他对于乡村建设孜孜以求的实践活动是其儒家思想对现实社会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9.
乡村公共文化具有知识性、规范性和价值性,三者共同形塑出乡村公共文化的面孔。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面临伦理与治理双重危机,不可逆地蔓延开来的消费主义,形塑出异化的社会性竞争形态,并导致乡村公共文化的式微与乡村公共文化危机。老年人社会处境的退化,是乡村公共文化危机在乡村社会中的直接表现。通过外部资源输入与内部组织运作的结合,农村老年人协会的建设与运作实现村庄内部社会文化资源的适度整合和村庄公共文化供给自主化,展现出乡村公共文化供给的"低消费、高福利"模式。乡村公共文化再造的社区主义,不仅为农村老年人供给文化公共品,而且有望实现农村文化公共品的集体化制造与乡村公共文化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0.
11.
以三个村庄的公共品供给案例为分析对象,考察了在国家资源输入背景下,当村社作为资源支配的主体时,村级组织如何通过公共品供给来实现对村民的政治动员。研究发现,当村级组织可自主支配资源时,利益博弈逻辑会主导村庄的公共品供给,村民动员具有自发性;如果国家在输入资源的同时也输入了科层制的资源使用程序,村庄的公共品供给就会显示出较高的程序正义逻辑,村级组织对村民的动员也具有制度性的特征;与之对比,如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获取与村干部个人能力高度相关,村级组织对村民的动员主要依靠村干部的长官权威,这种动员形式可能是不稳定的。因此,村社主导的公共品供给可以重建利益博弈的政治空间,为村干部和村民打交道创造制度性的条件,避免政权的“悬浮”,同时可以激活村庄社会中的非正式权威,达成治理有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需创新其制度。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阈引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即跨乡镇行政区划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优化配置和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其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规模效应等方面优势明显,并对基层政府角色和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力求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的新供给机制,弥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乡村公共空间的核心属性,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条件,也是未来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向。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体现在可达性高的公共场所、合作参与的集体行动、多元包容的空间理念、混杂复合的社会功能和公益共享的价值追求等五个方面。但处于转型期的乡村,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面临着可达性不足、公共参与的缺失、空间发展理念的迷失、社会功能的弱化以及公共议题的失语等公共性困境,给社会整合和乡村治理带来负面影响。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共建、共治、共享三个方面共同推进,重塑乡村公共空间公共性。  相似文献   

14.
要解决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在当前实施中存在的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消极被动的参与模式等问题,就必须认识到中国公众参与制度与西方公众参与制度在法律化、程序化、技术化优势下的本质及其不足,并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理论基础,凸显人民群众在公众参与中的主体性,全方位实现群众路线在公众参与中的主动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可以使公众参与成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时代化、制度化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村委会选举中,农村妇女由于自组织程度不高,在竞争派系的夹缝之中处于依附地位,往往成为派系竞争的牺牲品。农村妇女自组织资源匮乏的特殊原因:妇女长期处于原子状态,自组织的历史资源贫乏;非我族类,宗族文化维系力相对弱化;内倾式的交往形式,缺乏自组织的关系纽带;社会关系资源贫乏,自组织基础薄弱。培育妇女自组织资源,增加她们自组织的实力和能力,对于提高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村民自治实践日新月异,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生了深刻变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选民资格认定、候选人条件确认、对村委会成员的罢免程序、村务公开制度、新旧村委会班子工作交接等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中之重,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然而,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一直严重供给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现行财政制度造成的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由于我国的公共事业责任基本在地方政府,因此必须进行新一轮的财政体制改革:首先界定市场与政府责任的界限,然后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最后调整财权,建立起“以属地分税制为基础、财权事权相统一、财政收支相对等”的彻底的分税制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变迁中的大流动,农村政权组织体系间的不协调,农村理性民主意识的不强,带来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难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整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开端和基础。必须解决好新难题,选择好路向,稳步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息峰县青山乡在近两年的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探索、试点、推广等实践活动,在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面临的很多问题和挑战也显现出来.笔者在对青山乡新农村建设进行实地调研后,针对青山乡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困难,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九大困境.  相似文献   

20.
村党组织是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能否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但是,目前一些村级党组织存在诸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村党组织必须在组织建设、党员队伍、核心作用三个方面下功夫,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