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数字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现行统计核算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其在经济生产、收入分配和资本核算方面的挑战,研究了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框架的设计原理及可行性。首先,探讨了数字经济活动对现有核算体系中生产核算、收入分配核算、资本核算、金融核算的影响,包括数字经济核算与中心框架中产业单位、交易特征、生产者、生产范围、收入分配等的关系。然后,基于国内外数字经济相关分类和中国核算实践分析了中国产业、产品分类的国际可比性和可行性,形成了对数字经济生产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和资本核算的专门性设计,并构建了一般性的核算指标。在框架设计的基础上,对2012-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主要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了初步测算。最后,结合中国数字经济研究现状,对中国开展数字经济核算工作提出了建议,即建议深化中国数字经济卫星账户核算体系及相应的核算方法体系、研究开发中国数字经济高频大数据的获取方法、完善中国数字经济产业产品分类标准及相关统计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2008年SNA,阐述了GDP核算框架中的R&D支出资本化核算处理、基本分类和基本方法,分别从生产法GDP核算、收入法GDP核算和支出法GDP核算三个角度,系统梳理了各种不同类型研发活动的资本化核算对GDP核算和相关主要变量的影响,详细讨论了自给性生产与以出售为目的生产、市场生产者与非市场生产者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研发活动的资本化核算方法有所不同,对GDP核算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在研发支出资本化后,从生产法看,总产出和增加值有所增加,中间消耗有所减少;从收入法看,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净额保持不变,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增加;从支出法看,资本形成总额有所增加,政府消费有所减少,居民消费和净出口保持不变。同时,本文还讨论了开放经济中研发出口和进口核算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按生产法核算农垦企业农业增加值核算是以生产法的核算结果为准,同时辅之收入法,并以产业活动单位(即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准确地计算出中间消耗是核算农业增加值的关键。农业中间消耗包括物质产品消耗和非物质性服务消耗。非物质性服务消耗主要体现在家庭农场上交利费和对外雇机耕费、其他劳务费两个方面。1、上交利费。上交利费是家庭农场与大农场之间的主要分配方式,其属于中间消耗或增加值界线划分直接影响农业增加值核算的准确性。在这些费用中,划入中间消耗中非物质性服务消耗主要包括上交管理费、职工教育经费、农业贷款利…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概览了OECD数字经济核算研究的最新动态,探讨了数字经济内涵界定、核算内容及方法和数据来源三方面核算问题。首先重点梳理了OECD基于包容性视角、核算视角和初步测算视角的内涵界定及特征分析,然后综述了OECD数字经济核算的主要研究议题及方法,包括增加值及总产出核算、价格和物量核算、消费品资本化核算、“免费”经济核算、数字平台中介服务的流量核算等内容,接着以最具典型性的分享经济为例探讨了目前OECD国家官方统计机构公布的关于数据来源的统计实务,并针对最为广泛使用的税务机关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别对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公布的官方统计现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最后,结合数字经济的内涵界定、特征分析、核算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文为我国数字经济的核算工作提供了全面统计、动态监测、优化方法和挖掘来源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GDP的核算方法看,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可以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从1992年我国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以来,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和对外公布一直采用生产法,而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只起到一个评估验证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数据的作用。从理论上讲,用两种方法核算出来的工业增加值总量应该一致,采用哪种方法都可以。我国一直比较注重工业生产方面的分析,所以采用生产法核算并对外公布工业增加值。但从10年来工业增加值的核算情况以及目前工业发展速度计算方法改革的趋势分析,笔者认为现在有必要转变思路,采用收入法来核算、使用工业增加值。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小平、张存起在《江苏统计》(1994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实行规范化的增值税后,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对增加值计算中估价问题的影响 根据1993SNA,当用生产法计算各常住单位的增加值时,其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总产出是指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而中间消耗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一次转入产品中的实物和服务的价值。 要正确计算增加值除了必须正确确定总产出包括的范围及中间消耗的界限外,  相似文献   

7.
工资是指职工从事生产活动获得的收入,也称劳动者报酬,它是生产单位付给职工的货币现金和实物报酬的总和。根据GDP核算方法,按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等于劳动者报酬、生  相似文献   

8.
分享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来自政策制定者、商业部门、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现实迫切需要分享经济统计核算提供分享经济方面详尽的数据信息。为准确把握分享经济的规模以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将分享经济纳入宏观经济核算的范畴。就分享经济的定义、核算对象和范围、核算内容和形式等基本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力图给出一个分享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以期对分享经济核算的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中首先给出了分享经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对分享经济的主要分类进行了概况和总结。接着以交通运输服务数字平台和私人住宿服务数字平台的分析为例,探讨分享经济核算涉及的部门分类及基本核算内容。之后,考虑到分享经济的统计核算可以通过目前的宏观核算原则和方法实现,但现行分产业核算的中国GDP核算框架无法与涉及到众多行业的分享经济直接对接,建议通过统一的分享经济卫星账户体系,相对独立地反映分享经济的发展情况,并给出了分享经济卫星账户体系的基本架构设想,并对分享经济核算涉及的数据来源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分享经济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面临诸多挑战,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钟兆修 《统计研究》1989,6(2):27-30
一、问题我国的统计核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以下六个主要问题;(一)停留在产品产量、产值核算的基础上,未能转移到以收入、支出、盈亏、分配核算为主体的轨道上来。从工作实践来说,这两种核算是相互依存、密切相联、缺一不可的。从指导思想来说,以产品产量、产值核算为主体,忽视收入、支出、盈亏、分配核算;还是以收入、支出、盈亏、分配核算为主体,兼顾产品产量、产值核算,这是在核算上区分产品经济核算模式与商品经济核算模式的重要界限。近几年对此虽有所注重,但仍未摆到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基础性指标.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际间要素收入的增减额,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现在,我们研究和试行增加值核算,主要是为了探讨在各行业的基层企业里建立这一指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它把宏观核算和微观核算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国民生产总值核算建立在微观的增加值核算这一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平卫英等 《统计研究》2021,38(12):19-2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以低廉或免费的价格为居民提供互联网服务,但产出价值和消费行为却无法在GDP核算中体现。服务业产出被低估一直为学术界所讨论,在此背景下,互联网经济下创新的免费商业模式对传统核算理论的挑战成为本文研究切入点。本文在“互联网免费服务与顾客价值”的易货交易框架下对其价值核算展开研究,将互联网免费服务价值核算与数据资产核算联系在一起,使数据成为连接互联网免费服务与国民经济核算中生产、消费、收入核算的桥梁。文章最后通过模拟核算案例表现了互联网免费服务核算对不同账户的影响,建议对住户部门的生产、消费与收入各增加一笔虚拟处理,对企业的生产、收入及资产也各增加一笔虚拟处理,且这6笔虚拟价值相等。  相似文献   

12.
彭刚等 《统计研究》2021,38(7):19-31
我国尚未建立起数字经济生产核算体系,缺乏数字经济增加值等官方统计数据,不利于全面反映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及制定相应政策。本文基于SNA 视角探究了我国数字经济生产核算相关问题,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及其应用,不同阶段其内涵表现不同,相应生产核算范围既是对现有SNA 的延续,又具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从核算目的、核算主体、核算客体和核算方法等要素看数字经济生产核算,既应与传统SNA 生产核算保持协调和遵循,又分别表现出其特殊之处;我国应分阶段推进数字经济生产核算实践,新生型数字经济可借助“三新”统计工作实施,融合型数字经济需借鉴R&D 核算制定专门的核算和调查制度。本文能够为我国统计部门开展数字经济生产核算工作和认知数字经济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万兴  范金  胡汉辉 《统计研究》2007,24(11):15-21
摘  要:本文首先编制了1997年和2002年中国细分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然后利用广义交叉熵法更新SAM系数。基于SAM及SAM更新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水平及其变化。研究发现:第一,总体而言,各产业的中间投入比例降低,增加值占总投入比例上升,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其他产业中间投入的比例上升;第二,2002年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不熟练劳动力,资本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中的比例有所增加;第三,城镇中等偏上收入分组及以上居民所有六大类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比例均得到提高,而其他低收入分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则不能兼顾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消费 。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盈利模式不断创新,许多互联网企业通过向居民提供大量的免费或者价格低廉的内容产品来吸引用户,借助广告和其他业务实现盈利。“免费”内 容产品对生产统计、收入统计与消费统计等统计理论均带来了严峻挑战,使得居民福利与目前SNA框架下GDP测算之间的偏离越来越突出。“免费”内容产品核算问题成为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重要任务,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明确将其列入SNA研究议程。本文对“免费”内容产品的核算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探析“免费”内容产品的概念和范围,系统梳理并剖析国际上“免费”内容产品核算方法的优劣之处,创造性地提出采用实物转移的思路来分析“免费”内容产品的运行机理,并基于国民经济核算视角设计“免费”内容产品的核算框架,最终从宏观层面对中国“免费”内容产品规模及其对名义GDP的影响进行了试算。本文的研究立足中国数字化转型的社会实践,为解决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经济统计国际性难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但居民消费率总体上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借鉴西方消费理论,并结合中国金融市场不完全、城乡二元结构、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等特点构建和扩展了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居民消费呈现出"瞻前"和"顾后"的双重特征,并据此提出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增加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等提高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社会各界对其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有关核算研究及统计实践面临诸如定义、生产范围界定、统计分类、估价和增加值估算等问题。为此,本文立足于理论与实 践的角度,结合各方面研究归纳出分享经济的本质,一种有偿暂时性让渡闲置资源使用权的市场性分享 活动,这种活动在互联网通信技术,尤其是分享平台的助力下,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同时,利用SNA的生产观点归纳出分享经济的生产与产出统计范围,并对相关统计分类方法和标准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分享经济估价问题提出了有关估算方法。 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了分享经济活动的理论边界,明确了分享经济核算研究的主体及统计范围,有助于解决统计实践中产品与行业活动“统不进、分不开”的问题,为完善“三新”统计制度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严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为此,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环境脆弱以及粗放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废气物高排放的现实出发,阐述并介绍开展绿色经济核算的重要性、绿色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家统计局开展绿色经济核算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