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吕氏春秋》是我国先秦时的一部重要典籍,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内容以阴阳家思想为主,兼及儒、道、名、法、墨、农诸家之言,汇集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泰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影响甚为深广。由于《吕氏春秋》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典籍,历代学者对它都有公正的论述。而且自东汉高诱作注以来,为之作注释者代有其人。但自三十年代至今五十年来未有新版本问世。上海学林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陈奇猷教授所撰《吕氏春秋校释》一书,可谓学术界一大喜讯。陈奇猷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承家教,弱冠从师,得名家指点,经史子集、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皆得师传。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先  相似文献   

2.
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先驱,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罕见的一位思想受到截然相反评价的哲学家。反对者说他的哲学是“最最荒诞不经的假说”;赞同者则称之为“现代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的摩西”。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他以很高的评价,认为斯宾诺莎哲学是他那个时代哲学的最高荣誉,是近代哲学史上“辩证法的卓越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相似文献   

3.
徐刚是我国新时期以来生态文学领域最为重要的作家,其创作特点、创作成就及创作影响主要体现在1988年发表的《伐木者,醒来!》和1997年出版的《守望家园》上。前者作为"奠基之作"开启了中国生态文学创作之门,后者作为"巅峰之作"不仅代表着其个人生态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准,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内整个生态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准。  相似文献   

4.
发愤抒情论,源自屈子,中西攸同。通观中西发愤抒情说和忧郁造艺说的整体流变,在意义选择和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于艺术动力机制和创作心理机制两个维面。作为情感表现理论,两者都把情感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在表现方法上,有同有异,但以异为主导。中国的表情法理论发展是沉滞而无序的,古典色彩较浓;西方则是深入递进的,现代性色彩较浓,能够通过形式创造摆脱压抑而成为自由积极的惰感,促进人类情感的不断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5.
天津南开大学马列教学部王春年评介商孝才、李有忠主编的《毛泽东方法论》一书时说,该书从多方位、多角度和不同层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方法论思想,是近几年来毛泽东方法论研究领域中一部有影响的专著。 《毛泽东方法论》一书,从逻辑体系上坚持了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毛泽东方法论科学理论体系。该书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一是是坚持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魏晋名士绍庄之作有三种类型:颂庄或斥庄之作、从哲学上阐发庄子思想之作、 涵容在学理趣的文学之作。其发展演进的轨迹,反映了庄子学说在此一时段的传播、接受以及 名士之思想倾向、人生态度、生命情调、理想追求及庄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从而 为我们了解和把握此期庄学之传播和接受提供了必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丛晓眉 《社会科学战线》2006,143(5):327-328
现代化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与重点课题。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即翻译或概述性、介绍性的著述居多,而具有原创性和学术洞见的作品则较为少见。商务印书馆新近出版的王云龙先生所著的《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沙皇俄国最后60年社会转型历程解析》,是一部中国学者关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学术创新之作。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俄罗斯历史进行思考,他的思考既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又带有学者的历史责任感,开辟了一条俄罗斯史研究的新思路。这部著作讨论的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时期,也是学术界最…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六年一月,在北京举办了有近千人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除了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还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的学者。班上有一本新书被争相传阅,引起了正在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拓展到对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9.
郑晨寅 《中州学刊》2012,(2):172-176
明末大儒黄道周以其淹博宏肆之才、慷慨悲郁之情,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全面的仿写、续写,可称楚辞传播史上的独特个案。黄道周的生平经历使他在思想感情上与屈原有诸多共鸣之处,他从小开始辞赋创作,并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全面的仿写、续写。他的拟骚之作融合自身家国之痛,或发愤以抒情,或申论、演绎屈赋章句,虽是仿拟,形神兼备,独具面目,并对明末辞赋的创作与研究产生影响。作为屈骚的异代嗣响,屈子爱国、正直、执着等普世价值在黄道周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黄道周生前所反对的异族之统治者对黄氏的尊崇、追忆,乃至后学对他的追慕与学习,均凸显出优秀文化超越政治、种族与时空的感染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源起 “发愤著书”说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命题。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宣公十四年注)这句话中已透露出“发愤”而有所作的意思。孔子在探讨诗之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的过程中,标举“兴、观、群、怨”,把“怨”做为重要一端加以称举。孔子之“怨”虽有着极强的伦理政教意味,但并不否定诗歌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传达怨、怒的内容,这从孔子删诗即可看出。屈原的著述中,也蕴含了“发愤著书”说的萌芽,如“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然而系统阐明“发愤…  相似文献   

11.
发愤著书说,是我国古典情感美学思想中一个突出的理论观点.作为一种美学观,它重在主体内心怨愤情感的自由抒发,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在我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鉴于这一理论问题至今未得到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专此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12.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里,富有敏锐艺术感悟力的茅盾在感性与理性、个体与集体、文艺与政治间的摇摆游移,使其作家论呈现出矛盾的驳杂状态。而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茅盾作家论,其矛盾表象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左翼文艺思潮变迁的产物,也深刻地烙上了批评者自身的印迹,它展示的是批评者感性的艺术才情与理性的政治意识相互冲撞、交融的复杂进程。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西藏高等教育,尚没有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著作。杨小峻和刘凯先生的《西藏高等教育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研究西藏高等教育的历史、现实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全书对西藏高等教育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与探索,涉及了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发展历史与经验、制约因素、体制、结构、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办学特色等方方面面,充分展现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风貌。纵观全书有以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茅盾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评论活动中,作家论型文学批评的创作为后世文学发展确立了一定的规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茅盾的七篇作家论及其创作背景的分析,不但可以辨析这种文体的演进过程,而且能够体现茅盾文学思想逐步溶入左翼主流文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统一战线史研究的创新之作——评《中共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关系史》胡之信《中共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关系史》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教系唐纯良教授主编的,这是目前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共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关系史的专著。是中共统一战线研究的创新之作。本书关于中共与国民...  相似文献   

16.
从“诗言志”到“发愤以抒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其中《周礼》中的“六诗”和《诗大序》中的“六义”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屈原“发愤以抒情”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司马迁从理论及实践两个层面丰富了“发愤以抒情”的文艺思想,司马迁以后,继续运用“发愤说”考察中国文学实绩的是刘勰。延续司马迁、刘勰等人的余绪,屈原“发愤说”的文艺思想受到后世的普遍关注。真正拓展“发愤以抒情”内涵的是韩愈和欧阳修。在遵循屈原的思想路线时,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与“文穷益工”的理论主张,欧阳修提出了“诗先穷而后工”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7.
由单演义、鲁歌编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的《鲁迅与郭沫若》一书记载了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文化伟人的战斗友谊,也记录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评论;在某些史实以及难解之处都作了必要的注释,这对于读者是非常有益的,但感到文中有  相似文献   

18.
偶然翻到《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的一篇短文——《“郭沫若的化名之作”小解》(作者史明),读后想说点意见。该文作者指出我和单演义先生合编的《鲁迅与郭沫若》一书中,对鲁迅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五日致杨霁云书中所说的“郭沫若的化名之作”,未能注  相似文献   

19.
晓日当窗坐纳春。白头相见意如新。与君杯酒期高蹈。不作江湖醉里人。耐雪梅花香满枝。乾坤寂寂闭门时。世间何事能千古。闻道犹疑夕死迟。沪滨聚首忆同游。二月春光澹似秋。我亦空山悲绝响。不期风笛送南楼。不求轩冕自超然。独抱麟经抗昔贤。瘦骨如君诗更健。祇应愁与病无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