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南宋孝宗朝初年与金人和战过程的论述,分析了张浚和史浩在这中间的不同态度。认为像张浚那样不顾敌我力量对比状况,只会高谈抗战的人,并非真正的抗战派;反之,像史浩那样知己知彼、以议和为策略,以抗战和收复失地为长期奋斗目标的主守派,与真正的抗战派并无两样  相似文献   

2.
由梁实秋1938年12月1日在《中央日报》副刊征求“与抗战无关”的稿件引发的抗战文化界与梁实秋以及沈从文、施蛰存、朱光潜的论争实际上持续到1944年,长达5年有余。80年代,先有香港大学梁佳萝先生为梁实秋鸣不平,后有柯灵先生指出抗战期间要求写作只能全...  相似文献   

3.
论老舍的抗战文学创作甘海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中国伟大抗日战争的序幕。老舍先生,一个既普通又伟大的中国作家,以自己的生命融铸于抗战斗争中,使作家的职责和文学艺术的价值得到了最神圣的体现,成为文化战线上千百万抗日志士的杰出代表。193...  相似文献   

4.
赵文静 《学术交流》2006,(6):165-167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服务于抗战,用抗战文化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用优秀的作品凝聚人民的爱国情感,鼓舞人民的抗日信心,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抗战文化建设。同时,坚决抵制投降文化和专制文化,保证了抗战文化的健康发展。抗战文化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现实,不能离开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5.
朱明 《社科纵横》2006,21(5):118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中国的抗战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取得反击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抗战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日侵略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对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并且,在抗战中,人民力量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是梁漱溟一生思想和政治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他对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一个转变时期。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梁漱溟以"社会改造"和"民族自救"为宗旨,提出了一系列救国主张,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以农村动员为持久抗战之基础,以政治民主化推动各党派的联合,共同对敌,实现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一思想主张体现了其新儒家文化观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10人谈抗战文学的审美定位吕智敏我国的“抗战文学”是在抗日战争的硝烟炮火与血雨腥风中诞生的。20年代浸沉于对外来文学流派的借鉴探索、30年代投身于总体建构实践的新文学,在战争面前猛然间被...  相似文献   

8.
管鹍鹏 《东西南北》2013,(10):44-46
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成为进入2013年以来招来骂声最多的电视作品。其作品情节超逻辑、道具和造型超时空:让人越来越无法相信。去年还在鼓噪传统的抗日题材拍出了新意、取得了突破的媒体,今年也反戈一击,开始声讨抗日剧肆意歪曲事实,对历史毫无尊重。然而,这无法阻挡抗战剧占领电视屏幕的步伐,在黄金时段打开电视,当下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电视台都在“抗战”。  相似文献   

9.
品位与价值:战时东南文艺的历史检视王嘉良在我国现代文艺史上,战时东南文艺运动的存在是一个无可漠视的现实。在长达八年抗战中,时称“东南半壁”的浙、闽、赣三省及皖南地区,聚集过一批作家艺术家,打出“开展东南文艺运动”的旗帜,演出过一幕有声有色的抗战文艺活...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文化是抗日战争中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国文化的策源地,对全国各地抗战文化的生成、兴盛起了积极的作用.沦陷区文化界,以救亡文学、救亡戏剧、救亡电影、救亡音乐等为热点的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深深地鼓舞着全国文化界,她的发展,为全国抗战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建立文化界的统一战线组织,坚持抗战文化面向人民大众,激励民众的抗战热情,提高民众的觉悟,为全国提供了文化为抗战服务的经验和样板.撤离沦陷区的文化人分散到全国各地后,成为推动各地抗战文化事业的主力军和"领头羊".  相似文献   

11.
重现历史的凝重──评《战时东南文艺史稿》张杰慧,查晓明在历史积累的丰厚文学艺术遗产中,战争文艺历来是人类伟大的艺术杰作之一。只要稍稍翻开历史,中国抗战文艺这一在可歌可泣的年代里写就的可歌可泣的作品,就熠熠闪耀在漫漫的历史流程中。在抗战血火中诞生的战时...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在素有"华东延安"之誉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诞生了抗战歌谣并在全国广为流传,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政治、历史底蕴,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它是沂蒙人民空前自觉的民族精神与抗战歌手敏锐执著的进取意识共同催孕的结果。抗战主题的这种鲜明的时代性与沂蒙古代歌谣优良传统相结合,并赋予它新的艺术形式,使沂蒙抗战歌谣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威力和艺术魅力,值得深入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13.
《学问》2015,(3)
1931年10月初,奉天全境和吉林省的南半部被日军相继侵占,民族危难持续加深,整个东北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以谢珂、马占山为代表的部分东北军政官员挺身而出,率先组织起以东北军为主力的抗日义勇军,以江桥抗战为肇始,在黑龙江省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持续近半年之久的抗日高潮,揭开了国民政府组织东北抗战的帷幕。关于这一历史过程,学术界近年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受既往思维定势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过度强调领导人的自发抗战特征、模糊和淡化原东北军的主力核心作用等问题,从而使黑龙江抗战至今未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抗战高潮掀起的背景和过程再做考索,以期为更加准确、客观评价东北抗战的历史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荐书     
正《战殇》作者:周渝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大多数人对抗战的认识还停留在教科书里,然而课本不会告诉你抗战的细节和真相,不会告诉你张灵甫、戴安澜、孙立人、卫立煌……这些人名的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抗日故事,腾冲、龙陵、怒江、松门、高黎贡山……这些地名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惨烈与不屈。以大量抗战亲历者口述回忆为主线,记录抗战老兵血脉轨迹的抗战纪实题材图书《战殇》震撼上市,  相似文献   

15.
米鹤都 《东西南北》2013,(22):78-79
柯马凯(MichaelCrook),英国人。其父戴维·柯鲁克和其母伊莎白·柯鲁克,均为英国共产党党员,抗战中来华,终身在中国工作。柯马凯1951年出生于北京,文草中,参加了红卫兵组织。以下节录自柯马凯口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论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进行的广泛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动员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团结抗日的凝聚力工程。正是我党的这一努力,了促成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狭义的抗战文学一般指创作于1937-1945年间的反映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的文学,但广义的抗战文学却应向前追溯至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时起,对日作战已成为影响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大时代内容,而报纸文艺副刊则成为抗战文学的重要土壤."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比较有影响的私营进步报纸<国际协报>率先利用副刊,刊载大量抗日救亡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力量,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先锋阵地,从而在现代新闻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相似文献   

18.
王蒙 《唐都学刊》1995,(4):61-63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特点及启示王蒙抗日战争,是我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一场全民族抗战。其间的爱国主义壮举遍及中华大地,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最大张扬,爱国主义内涵得以极大拓展,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研究和探析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的...  相似文献   

19.
任蕾 《社科纵横》2006,21(12):24-26
凯丰是我党宣传思想战线早期的—位重要人物。他从长征时期,就开始参与领导党的宣传工作。延安时期,他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化工作,在如何做好抗战时期的宣传工作,探讨抗战与民主、抗战与民众运动的关系,如何动员民众起来抗战等诸多方面,为党的宣传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由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联合安阳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长城抗战暨抗战胜利70周年"高层学术论坛,于2015年7月31—8月2日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共有来自20余所海内外知名院校及研究机构的50余位学者,在大会和分组会议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告30余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